祛湿消肿,除了健脾,这2点不能忽略

悠雅说健康 2025-04-15 09:50:31

你是否经常感到身体沉重、头脑发胀?是否觉得四肢无力、肚子胀,精神疲惫?这些可能是痰湿体质在作祟。痰湿体质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常见体质类型,主要表现为体内湿气过重,久而久之加之体内有热,就容易形成痰结,痰结形成后容易堵塞经络,从而形成瘀堵导致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如既有湿气的症状如疲倦、食欲不振、体重增加,又有痰结的症状,如容易卡痰,吐不出来,总感觉咽喉不舒服;甚至体检发现一系列结节问题;最后还可出现瘀堵的问题,如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关节炎,失眠,躯体疼痛的症状等。

由于痰湿体质如不及早干预,就会形成一系列亚健康问题,严重的情况还会影响生活质量,那么祛湿消肿不仅是需要健脾,而且还应根据舌苔兼顾辨证体质,注意祛痰,化瘀,这样痰湿才能更加有利于祛除。下面给大家系统科普下常用的中成药,方便后续使用。

首先普通的湿气,可以考虑先健脾祛湿:脾为生痰之源,健脾是祛湿的基础。常用中成药包括参苓白术散、清热祛湿颗粒,香砂六君丸,健脾丸等。

1. 清热祛湿颗粒

此中成药是常见的清利湿热药,方中包含了清热利湿的茵陈、清热解毒的野菊花、还有配伍岗梅根清热解毒兼散瘀,配伍黄芪、党参健脾益气,配伍陈皮,苍术燥湿化痰,全方能清热祛湿;适用于夏季暑湿过重导致的食欲不振烦、闷身重、口干等症状,注意,糖尿病患者不宜使用。

2. 香砂六君丸

此中成药,除祛湿,还能健脾,方中党参、白术、茯苓协同健脾益气,木香、砂仁、陈皮、半夏等配伍能理气燥湿化痰,全方配伍能益气健脾,和胃,适用于脾胃虚弱、湿气重的人群,注意服药期间避免食用辛辣、生冷食物。

3,参苓白术散

这个中成药主要能补脾胃,益肺气,方中人参、茯苓、白术三者能补益脾气,配伍山药、白扁豆、莲子、薏苡仁、砂仁能健脾燥湿,加上桔梗祛痰、甘草调和诸药,适用改善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兼有气短咳嗽,肢倦乏力等人群。服药期间避免食用辛辣、生冷、油腻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顽固的湿气,需要考虑祛痰化痰:痰湿体质患者常伴有痰多、胸闷等症状,祛痰是关键。常用中成药包括二陈丸、礞石滚痰丸等。

1,二陈丸

是常用化痰的中成药之一,组方包括制半夏、陈皮、甘草、茯苓;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为主药,陈皮燥湿化痰辅助半夏改善痰结,茯苓健脾利水排痰,甘草调和诸药,全方燥湿化痰、理气和中,适用于痰湿引起的胸闷、恶心、失眠等症状,值得注意对于肺热引起的干咳、燥咳二陈丸不适合。

2,礞石滚痰丸

针对顽痰,除了使用二陈丸,还能考虑礞石滚痰丸,此中成药组方包含金礞石、沉香、黄芩、熟大黄组成,功效特点逐痰降火,针对一些痰火扰心所致的癫狂惊悸,或喘咳痰稠,大便秘结的患者比较合适使用。值得注意孕妇和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活血化瘀:湿气阻滞经络,容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活血化瘀可改善血液循环。常用中成药包括血府逐瘀胶囊、少腹逐瘀丸等。

1,血府逐瘀胶囊

此中成药是化瘀堵的名方,方中包含药味柴胡、当归、地黄、赤芍、红花、炒桃仁、麸炒枳壳、甘草、川芎、牛膝、桔梗组成。全方偶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的功效。适用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头痛日久、心悸失眠、急躁易怒等人群 ,特别提醒由于本方为化瘀方,孕妇禁用

2,少腹逐瘀丸

除了血府逐瘀胶囊,能针对瘀堵,还有一个中成药少腹逐瘀丸也能温经活血,但是更多用于女性方面,少腹逐瘀丸组方包含当归、蒲黄、五灵脂、赤芍、小茴香、延胡索、没药(炒)、川芎、肉桂、炮姜组成。具有温经活血,散寒止痛的功效。针对寒凝血瘀出现痛经,行经小腹冷痛、经血紫暗、有血块等情况比较合适选用,值得注意孕妇禁用。

针对湿气过重的朋友,除了配伍中成药调理,饮食生活方面注意什么问题?

针对湿气重的朋友,首先忌过食肥甘厚味的食物,可以选择多吃一些利湿化痰的食物:如薏米、冬瓜、红豆、绿豆等。除此外,注意避免长期久坐少动,避免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减弱,可以保持适量运动:如慢跑、游泳,促进新陈代谢,最后注意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建议每晚保证7-8小时睡眠,提升身体自我修复能力。

科普总结

痰湿体质的调理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健脾祛湿是基础,同时需要根据病情可以兼顾祛痰和活血化瘀这样改善痰湿体质效果会更好,具体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除了药物调理外,饮食调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显得格外重要,多方面配合,可以帮助逐步恢复健康,摆脱湿气困扰,重获轻盈活力,希望以上科普内容能帮助您更好地了解痰湿体质的调理方法,如有健康问题,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0 阅读:1
悠雅说健康

悠雅说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