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思陵:十三陵中最寒酸的帝陵,却埋葬了大明王朝的末代皇帝

楼哥看明史 2023-07-17 21:49:17

前言:在今北京十三陵景区内,从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到明熹宗朱由校的德陵,相互之间的距离并不算遥远。唯有末代皇帝崇祯帝朱由检的思陵,却凄凄惨惨的偏在一隅,看上去与其他十二座皇陵格格不入。

崇祯帝思陵位置图

身为亡国之君,怎么还会有陵寝?毕竟清末帝溥仪、宋末帝赵昺、金哀宗完颜守绪、辽末帝耶律延禧、唐末帝李柷等人,可没有人再为他们修建一座帝陵。然而也正因为是亡国之君,崇祯帝的这座思陵,破天荒地成为了皇帝、皇后以及贵妃的合葬陵,甚至于陵园内还有一座陪葬的太监墓。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思陵的故事。

思陵的前世今生

在今扬州东关街东首的南侧,原有一条田家巷,因为崇祯帝田贵妃出生于此而闻名。当然日后的田家巷内还曾经出过一位共和国的长者,本文就不予展开了。

据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进士杨士聪所著的《玉堂荟记》记载,田贵妃根本不是其父田弘遇的亲生女儿。而且她从小就被培养读书画画以及音乐的技能,有很大的可能就是传说中的“扬州瘦马”。

之所以要提到田氏,因为思陵的开端就来源于她。

恭淑端惠静怀皇贵妃

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七月十五日,皇贵妃田氏去世。崇祯帝朱由检大为哀恸,一面为田氏辍朝三日,一面又将其追谥为“恭淑端惠静怀皇贵妃”。

田贵妃剧照

田氏,原籍陕西西安,后随其父田弘遇迁往扬州。由于从小接受了“系统”培养,田氏在十二三岁的时候便已经能够吟诗作赋,才女之名传颂一方。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六月,明熹宗朱由校下旨为唯一在世的弟弟信王朱由检选婚。

在礼部报上来的七十七名候选女子之中,老太妃妃刘氏选中了原籍苏州府吴县的周氏为信王妃,而才貌双全的田氏仅仅成为了信王侍妾。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八月二十二日,熹宗驾崩,年仅二十三岁。因其无嗣,故而信王朱由检于二十四日,以“兄终弟及”的方式入继大统。

即位之后,朱由检册立信王妃周氏为皇后,封田氏为礼妃,又将东六宫之一的永宁宫更名为承乾宫,以供田礼妃居住。我们在上文已经提过,田氏的出身很可疑,但她也因此有才女的美名,素来深得崇祯帝朱由检的宠爱。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四月,田氏被册封为贵妃,在宫中的地位仅次于周皇后一人。

启祥宫

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春,朱由检进封田贵妃为皇贵妃,让她搬往启祥宫,称东宫皇贵妃。只可惜至此之后田皇贵妃便疾病缠身,终于在次年香消玉殒。田氏共四子:永王朱慈炤、悼灵王朱慈焕、悼怀王朱慈灿及皇七子,但只有永王一人存活。田氏去世后,崇祯帝将她的画像放在长椿寺内供奉,可惜日后毁于冰火。

长椿寺旧藏明慈圣李后、孝纯刘后、田妃三像。兵火后,孝纯像仅存。—《陶庐杂录·卷一》

出于对田氏的宠爱和思念,崇祯帝没有将她葬于金山,而是在天寿山内为其选了一块吉壤。然而此时的大明王朝已经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历经一年多的施工,墓园地宫才堪堪完成。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正月,田氏入葬天寿山墓园。

崇祯帝与周皇后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义军攻破北京城。崇祯帝走投无路,只得让周皇后先行自尽殉国。然后带着太监王承恩一起登上煤山(今北京景山公园),于十九日清晨自缢而死。王承恩忠心耿耿,也在崇祯帝前跪缢而死。

崇祯帝自尽剧照

直到三月二十日午间,朱由检的遗体才被发现,当时他身穿蓝色道袍,右脚穿着袜子和红方舄,披头散发遮住了面目。李自成命人用两扇门板装着崇祯帝和周皇后的尸身,在东华门一侧停灵,文武大臣中来此哭拜者不过寥寥三十人而已。

二十三日辛亥,殓先帝、先后于东华门,梓宫二,先帝用丹漆,先后用黝漆;加先帝翼善冠,滚玉渗金靴,先后袍带亦如之,同移庵内。—《烈皇小识·卷八》

由于朱由检生前并未修建陵寝(据称是因为在天寿山找不到吉壤),而诚意伯刘孔昭为皇帝选的吉壤又远在蓟州凤台山(今河北遵化清东陵所在地),李自成思来想去,决定将崇祯帝后葬于田贵妃墓中。

崇祯帝思陵

三月二十五日,大顺政权的顺天府官员命人打开田贵妃墓室,于四月初四日将崇祯帝后葬于其中。由于囊中羞涩,朱由检的葬礼总共只花了三百五十千文(约合二百三十三两白银),而且全由昌平州的官吏募捐而来,这位大明王朝的末代皇帝就此草草下葬。

清朝的修缮

四月二十二日,李自成大军在明朝山海关总兵吴三桂,以及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的夹击之下,溃败于一片石主战场。当月三十日,李自成撤出北京,清军则在五月初二日正式占据京师。

清军入关之时,打着为崇祯帝复仇的旗号,故而在占据京师之后立刻为朱由检发丧三日,并为其上尊谥曰“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端皇帝”,庙号“怀宗”,陵号“思陵”。据史书记载,当时思陵之中一共有三块神主牌位,其中朱由检居中,题为“大明怀宗钦天守道敏毅敦俭揆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端皇帝”,周皇后居左,题为“大明孝敬贞烈慈惠庄敏承天配圣端皇后”,田贵妃居右,题为“恭淑端慧静怀皇贵妃”。

由于思陵的前身只是贵妃墓,相对来说规制狭隘,于是顺治帝一面下旨以礼改葬崇祯帝,一面又对思陵地面建筑进行改建。然而此时已经改朝换代,前朝皇帝的陵寝,实质上并没有人当一回事,所谓“故君之事,既无赏可冀,又无罚可畏”。

崇祯帝思陵

前司礼秉笔太监、东厂提督、总提督京营戎政的曹化淳,是朱由检在信王府便陪伴在他身边的亲信太监,甲申之变时早已退休六年之久(东林党人还是将献门的罪名扣在了曹公公头上)。在听说思陵进度缓慢之时,曹化淳于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十一月上奏予以催促,而顺治帝立刻朱批,要求督修官员不得推诿。

思陵作速经营,已奉有旨,该监何得玩泄?冉维肇等姑且不究,著即刻期赴工,先开隧道,其余俟来春报竣。如再延诿,定行重治。

经过顺治帝的严旨切责之下,思陵的营建工程终于在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九月竣工。此时平西王吴三桂捐银一千两,外加此前剩余的银两,清廷在思陵内又为崇祯帝修建了香殿。

到了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的时候,清廷终于发现当年为崇祯帝这个亡国之君上庙号,似乎是一个笑话,于是在当年十一月宣布革去“怀宗”这个庙号,改谥朱由检为“庄烈愍皇帝”。从《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所引《肃松录》的记载来看,此时思陵碑亭内崇祯帝的谥号已经改成了“大明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宏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

崇祯帝思陵

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刑部左侍郎钱陈群发现思陵年久失修,搬出当年顺治帝的圣旨,请求清廷对其进行修葺。乾隆帝同意了钱陈群的请求,命直隶总督那苏图督办改工程,费银一万三千余两。

而到了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的时候,清廷再次对十三陵展开大规模修葺。在这一次工程中,思陵陵门改造为硬山顶式的三间门楼,享殿也变成了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单檐歇山顶式建筑,和原先相比也算是大为改观。

此外在明清易代之际,不少文人学者并不以思陵指代崇祯帝陵寝,而是将其称为“攒宫”。意思就是国恨家仇未报,崇祯帝现在的栖身之所,并不能被认作是正统的帝陵。就像当年南宋称临安为行在,诸帝陵为攒宫一般。

昔宋之南渡,会稽诸陵皆曰攒宫,实陵而名不以陵。《春秋》之法,‘君杀,贼不讨不书葬',实葬而名未葬。今之言陵者,名也。未葬者,实也。实未葬而名葬,臣子之义所不敢出也—《昌平山水记·卷上》

崇祯帝思陵

结语:拿规模宏大的明成祖长陵、明世宗永陵以及明神宗定陵来和思陵相比,自然不公平。成祖是盛世之主,世宗和神宗一个在位四十五年,一个在位四十八年,陵寝耗资巨大,在整个十三陵都是出类拔萃的存在。但是即使是和此前占地面积最小的明宣宗景陵相比,思陵也要寒酸落魄得多。

从风水学上来说,如果把标准降低到贵妃墓,思陵虽然穴局左右不对称,来龙又是支脉下脉,但是局美砂美,也算是中上格美地。但如果拔高到帝陵,自然是远远不能合格。然而崇祯帝作为亡国之君,身后居然还有一座相对完整的陵园,已经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清朝灭亡之后,由于连年混战,外加思陵不像其余十二座帝陵那般有充足的防护措施,故而屡被盗掘,估计崇祯帝、后以及田贵妃都已经尸骨无存。

另外再说一句,对于慨然殉国的王承恩,清廷给予了相当的礼遇,不但将他葬在思陵门外,其碑文还由顺治帝亲自撰写,褒奖他“贞臣为主,捐躯以从”。

3 阅读:201

楼哥看明史

简介:主攻明史,希望能用不同的角度,看不一样的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