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内卷”一词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成为描述中国社会竞争压力的代名词。但在教育领域,尤其是中小学教育中,另一个更为隐蔽且深刻的问题——“拴”现象,却鲜少被提及。
我认识这样一位高中生,他所处的学习环境并不理想:就读于末流高中,自身资质普通,身边的教辅资料质量欠佳,家长还十分严苛。
和多数理科生一样,数理化知识的抽象性让他望而却步,题目难度的不断攀升更是让他无从下手。
高一开学不久,数理化考试成绩常常只有二三十分,靠自己答对的题目甚至不如蒙对的多。从始至终,他在知识的获取上收获寥寥,课本习题做起来都困难重重,即便偶尔掌握一些内容,也很快就会遗忘。
实际上,他并非调皮捣蛋的学生,内心也渴望有所收获。但生理上的局限使他连续用脑半小时就难受得无法继续学习。
面对作业,他大多不会做,只能选择抄袭,老师对此也心照不宣。课堂上,听得懂就听,听不懂便发呆、睡觉或是偷看小说。
由于多数老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了解,学习压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只有少数老师仍严格要求学习。
在日复一日的枯燥学习生活中,在校队打篮球的时光成为了他为数不多的快乐源泉。
身高 1 米 9 的他,本应在球场上尽情挥洒汗水,却不得不整日被困在座位上,被迫学习那些毫无兴趣且难以掌握的知识。
有一次,他满怀无奈地向我倾诉:“我真的不想学了,最近一直在考虑去打篮球。看看我的两个哥哥,一个过得普普通通,另一个虽说本科毕业,但收入也不高。等我大学毕业,到处都是大学生,普通本科又能有多大价值呢?我还是想打篮球,起码自己能真正投入努力。就算将来达不到顶尖水平,也不会太差。我只是担心,现在这样下去,学习没学好,篮球也荒废了,上大学后再去打篮球恐怕就来不及了。”
作为外人,我虽理解他的想法,但出于种种考虑,只能委婉地劝他:“起码考个本科吧,拿个学历,将来依旧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只要你有决心,什么时候都不晚。”
从那之后,我不断反思:我们常常谈论中考、高考的“卷”,却忽略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多数学生根本不具备“卷”的条件。他们连义务教育阶段的知识都未能扎实掌握,进入高中后更是困难重重。
他们却与那些成绩优异的学霸一样,被束缚在学校,过着朝七晚十、一周六天的生活。三年后,在高考中充当分母,最终只能进入大专或较差的二本院校。这样的教育模式,真的是我们所期望的吗?
从数据层面来看,我国每年出生人口约 1600 万,其中绝大部分孩子能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然而,仅有约 50%(即 800 万)的学生有机会进入高中,能考上本科的仅占 30%(近 500 万),一本上线率为 10%(近 200 万),能进入 211 院校的只有 3%(近 50 万),进入 985 院校的更是仅有 1%(18 万)。这清晰地表明,大学并非轻易就能考上,每年都有 300 万高中生历经三年拼搏,最终却只能进入大专院校。
高中教育与高考在过去几十年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过去,高考主要聚焦于“高中课本知识”;如今,尽管课本知识仍是基础,但高考已转变为对“各种复杂题型”的考查。
在这一过程中,高中课本知识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一些复杂难学的知识,如反三角函数、牛顿 - 莱布尼茨公式等被删除。
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学习困难,部分老师自身也难以理解和教授这些内容。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投身教育事业,高中教师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
到 2020 年左右,教师水平超越了课本水平,多数老师终于能够清晰地讲解课本知识。
课本难度的降低并未带来高考难度的同步下降,仅掌握课本知识的学生在高考数学中可能连 40 分都难以企及。
而学生一天的学习时间也才14小时20分钟 。难道这些学生真的以为自己可以像超人一样,每天仅需四五个小时的睡眠就能正常学习和生活吗?
这种对学习时间不切实际的认知和追求,充分暴露了“拴”文化在时间观念上的扭曲。
学生作为有血有肉的个体,有着丰富的情感和多样的需求。但在相当一部分老师和家长眼中,学生的唯一任务就是将所有清醒时间都投入到学习中,不应该有休息和娱乐的时间。
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学生能够做到这一点,却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周末表现极为不满。孩子一周住校六天,周六晚上好不容易回到家,拿到手机后便熬夜玩耍,第二天睡到中午。
在家长看来,这是孩子“不够努力”的表现,即便在周末,学生也应该自觉学习。
倘若孩子不自觉,家长便会花钱将其送进辅导班。
这些家长似乎缺乏基本的判断力,没有意识到学生大部分学习时间已经在学校度过,一周中的这几十个小时才是学习的关键时段,而每周短暂的假期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是他们放松身心的宝贵时间。
走读生应该对此深有体会。不少学生在高中三年里,每周六天都是早七晚十点半的学习节奏,只有周日晚上能有一个晚自习的假期。
当他们在周日晚上洗完本周唯一的澡,打开手机想看部电影放松一下时,家长就会质问为什么不去学习。午休在家吃完饭后,剩下的几十分钟里,学生选择看手机放松,家长又会觉得孩子“不如从前努力了” 。
学校与家长的观念不谋而合,形成了一种统一战线,对学生的时间进行严格管控,剥夺了他们娱乐的权利。
课间十分钟本应是学生放松身心的时刻,但总有老师要求学生留在座位上“预习”下一节课,甚至连午休时间也不放过,时刻盯着学生是否在做题。
部分老师就像鲁迅笔下的“寡妇主义”者,“看见有些天真欢乐的人,便生恨恶”。
他们见不得学生开心,学生看课外书、下课聊天都要遭到干涉,仿佛学生只要不学习就是在浪费时间。
还有些老师虽然不干涉这些细节,但布置的作业量极大,即使是最优秀的学生也需要花费三四个小时才能完成。
尤其是一些初中老师,完全不考虑学生的睡眠时间,认为学生不应有娱乐活动,试图通过大量作业将学生的时间全部占据。往往家长们大多愿意配合这种做法。
尽管有时他们也会心疼孩子,但在他们心中,学习始终是最重要的。
所以他们不仅监督孩子写作业,还会将孩子少得可怜的闲暇时间用于上辅导班。
许多初中生面临的压力堪比高中生,每天写作业到半夜,周六周日还要在辅导班之间连轴转,几乎没有休息时间。这种学习强度让学生仿佛成为了学习的奴隶。
经过一周紧张的学校生活,学生本能地渴望放松,释放压力,通过娱乐活动恢复身心的平衡,这样才能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后续的学习中。手机等娱乐方式与枯燥的学习相比,自然更具吸引力。
“拴”文化试图违背人性,认为学生就应该过禁欲般的生活,将“玩”等同于“放纵自己”。
但高中生正处于精力旺盛、躁动不安的年纪,强行压制他们的娱乐需求,只会让学生变得痛苦和扭曲,不仅丧失了基本的社交能力,甚至在与异性交流时都会变得紧张局促。
在“拴”文化的影响下,学生首先被定义为学习者,其次才被视为人。
就连养猪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都会关注猪的情绪,而高中生的心理需求却无人问津,他们只能被要求像苦行僧一样,在没有娱乐的环境中学习。
在“拴”文化中,为了保证学习效率,一种观念被灌输给学生:努力就能取得高分,成绩不好就是因为不够努力,努力可以解决一切学习问题。
这种观念并非完全错误,但在高中学习阶段,智商对成绩的影响确实远大于努力。学生们虽然也意识到这一点,但依然深受该观念的影响,常常会用“只要我努力,就能考上更好的大学”来激励自己。
这一观念成为了学生努力学习的最大动力。当成绩退步时,家长和老师会提出批评,学生也会自我怀疑:“是不是我还不够努力?”而当成绩进步时,大家都会认为这是“努力得到了回报”。
这样的学生有很多。他们会内耗,会自怨自艾,然后自卑。如果脑子转不过弯来,他们甚至会完全丧失对学习的信心,最终放弃学习,甚至抑郁。
“卷”是比谁更强,而“拴”是比谁坐得久。
拴”并非无解。只要家长能认清现实,大部分学生减少被拴的时间是可以实现的。
而“卷”的问题,属于认清现实也没用,你还是得卷。
所以,“拴”比“卷”更可解决。但,可解决、但没有解决的问题,才是更大的问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