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泌七岁时就有了神童的美誉。他淡泊名利,但因其出众才具,被四代天子所信用。李泌的建议,无论是关于军国大事,还是关于人事安排,甚至天子家事,多为历代天子多欣然采纳。尤其是唐肃宗,对他以朋友待之。李泌当时“权逾宰相”,深得信任、重用。肃宗对他也几乎是言听计从。
然而,李泌中兴大唐最关键的良策,却终究没有被采纳。这是怎么回事呢?
彻底平定安史之乱的方略至德元载(756年)十月,唐肃宗以宰相房绾指挥反攻,结果,遭到歼灭性失败,死伤四万余人······
十二月,唐肃宗问计于李泌,“对曰:‘贼掠金帛子女,悉送范阳,有苟得心,渠能定中国邪?华人为之用者,独周挚、高尚等数人,余皆胁制偷合,至天下大计,非所知也。不出二年,无寇矣,陛下无欲速。夫王者之师,当务万全,图久安,使无后害。今诏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陉,郭子仪取冯翊,入河东,则史思明、张忠志不敢离范阳、常山,安守忠、田乾真不敢离长安,是以三地禁其四将也。随禄山者,独阿史那承庆耳。使子仪毋取华,令贼得通关中,则北守范阳,西救长安,奔命数千里,其精卒劲骑,不逾年而弊。我常以逸待劳,来避其锋,去翦其疲,以所征之兵会抚风,与太原、朔方军互击之。徐命建宁王为范阳节度大使,北并塞与光弼相掎角,以取范阳。贼失巢窟,当死河南诸将手。’帝然之。”
次年二月,反攻准备完成。李泌请求执行前述方略,以安西及西域之兵迂回塞北,先取范阳!唐肃宗却反对:“今战必胜,攻必取,何暇千里先事范阳乎?”李泌阐述了他的看法:“必得两京,则贼再强,我再困。且我所恃者,碛西突骑、西北诸戎耳。若先取京师,期必在春,关东早热,马且病,士皆思归,不可以战。贼得休士养徒,必复来南。此危道也。”“今所恃者,皆西北守塞及诸胡之兵,性耐寒而畏暑,若乘其新至之锐,攻禄山已老之师,其势必克。两京春气已深,贼收其余众,遁归巢穴,关东地热,官军必困而思归,不可留也。贼休兵秣马,伺官军之去,必复南来,然则征战之势未有涯也。不若先用之于寒乡,除其巢穴,则贼无所归,根本永绝矣。”唐肃宗却表示:“朕切于晨昏之恋,不能待此决矣。”
如此,李泌之策,就此被否决!
中兴良策如果采纳李泌的良策,那么,大唐确实中兴有望!
安史之乱示意图
1、抓住了叛军致命弱点,牢牢把握主动权,形成必胜之势
李泌的策略瞄准了叛军的致命弱点:长蛇之势!
叛军自起兵以来,克洛阳,下潼关,一路突飞猛进。然而,安禄山的“开局”,也有一个致命弱点:没有分兵夺取华北屋脊——河东。如此,叛军数千里突飞猛进后,得到的不是数千里的纵深,而一个数千里的正面!
在安禄山攻占长安前,这个问题已经暴露过一次:郭子仪、李光弼由山西进入河北,取得了重大战果,切断了叛军前后方的联系!如果不是唐玄宗强迫潼关唐军出击导致潼关失守,那么,当时平叛形势已经十分有利于大唐!
叛军在突破潼关,夺取长安后,没有急于迅速追击唐玄宗父子,而是发动大军进攻太原,企图夺取山西,正反映出叛军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李光弼
李光弼守住了太原,叛军终究没有得到山西,如此,这就仍然是叛军的“七寸”所在!李泌之策着眼点就在这个“七寸”上!
在山西面前,叛军就如同一条长蛇。唐军由此既能攻其头,也能攻其尾!如此,在山西的唐军就能利用内线优势,配合在灵武的唐军主力,时而击其头,时而击其尾,使敌疲于奔命。叛军就如同一条长蛇一般,摆在唐军面前。而对叛军来说,无论是老巢河北,还是政治中心长安、洛阳,都是不可能放弃的,皆需以重兵把守!如此,叛军既再不能组织起强有力的大军对唐军发起战略进攻,又只能跟着唐军的“指挥棒”东西奔波,陷入完全被动!
2、用“巧劲”,大幅度减少平叛战争的成本
李泌之策,立足于先充分疲敌、弱敌,然后再进行决战。也就是在进行成本较大,风险较高的决战之前,唐军已经充分削弱了敌人。这是“先胜而后求战”之势!
如此,整个平叛战争的成本将大幅降低!这将极大程度上减少平叛战争对社会经济的破坏,更大程度上保持帝国的国力,为复兴创造更好的条件!
3、直捣巢穴,平叛彻底
李泌之策不急于收复政治中心,而是先捣毁叛军的巢穴。一来,正如李泌所说,这符合以西北边军为主的唐军特点,更利于唐军战斗力的发挥,而且,取胜后,成果容易巩固。二来,以新锐之气直接捣毁叛军巢穴,然后再卷师南下,是彻底的平定叛乱。
李泌
如果采纳李泌之策,不但大唐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平定叛乱,而且还能够取得彻底胜利,不至于出现后来河朔藩镇的问题!如此,大唐中兴是很可能出现的!
既然如此,从来对李泌言听计从的唐肃宗这次为何不听他的了呢?
不纳李泌之策的原因唐肃宗不纳李泌之策,主要有3个原因。
1、晨昏之恋
唐肃宗自己的解释,就是“切于晨昏之恋”,急着要收复长安。
于私而言,长安是自己和太上皇的家;于公而言,长安是号令天下的政治中心。同样重要的是:唐肃宗登上皇位,途径是不光明正大的。因此,尽快收复长安,对于其皇位,以及加强对天下各地的号召力都是极为重要的!
李泌之策,最后一步才是收复两京,这是唐肃宗所不能接受的。
2、各战线的压力
同时,当时,中原战场的压力也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
当时,大唐财赋物资,皆靠江淮转运而来。因此,无论是江淮出现危险,还是运输线出现危险,对大唐都是灭顶之灾。当时,一方面,叛军进攻睢阳,正在向江淮发展;另一方面,运输线必经之地南阳也岌岌可危。因此,对唐军来说,如果不能尽快对长安及中原战场采取强有力的行动,那么,大唐的生命线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李嗣升
所以,唐肃宗不愿意等大迂回,决心采取正面“推”的策略,直接以收复两京为目标!
不纳李泌之策的后果唐肃宗“切于晨昏之恋”,企图尽快收复两京。然而,所谓“欲速则不达”,唐肃宗越要快,就越没有达到快!
1、收复两京,付出惨重代价
叛军实力尚强,唐军正面进攻,风险极高,难度较大。因此,唐军的反攻并不顺利。
无奈之下,唐军只得向回纥求援。为此,大唐承诺以长安金帛子女为酬谢。后来,经过请求,长安子女金帛得以保全,但洛阳则任由回纥军劫掠以取得回报!
2、平叛战争久拖不决
而且,在收复两京后,无论是统治者还是将士都疲敝,战斗力下滑。此后,唐军的平叛战争依然持续了很长时间,洛阳甚至一度再次沦陷。如果不是叛军内部屡次出现内乱,最后鹿死谁手还不知道呢。
由于战事反复,久拖不决,因此,最后,大唐王朝精疲力尽,加之吐蕃趁机威胁到长安附近,帝国被迫放弃了彻底平叛的企图,转而对叛军将领采取妥协政策。
3、无法彻底平定叛乱,帝国落下“病根”
最终,帝国被迫采取“授土纳降”的政策,通过给叛军降将继续保持“独立王国”的条件,以求瓦解安史叛军。
河朔乃叛军老巢,久不服王命,在叛乱期间,中原大批财富被掠夺至河朔,实力雄厚。因此,河朔藩镇成为几乎伴随大唐一生的痼疾。由此,藩镇割据的口子被打开,成为后来帝国灭亡的病根。
李泌之策是可能在较短时间内以较低成本彻底平定安史叛乱,从而为帝国的复兴打下基础的。唐肃宗不采纳他的意见,既有他个人性格上的原因,也有他对局势的不同判断,不能完全算是“无算”。只是,到底是肃宗缺乏战略家的眼光和魄力,以至不能理解、采纳李泌之策。
李泌
以政治形势论,正如李泌所言,安史叛军不得人心,大唐仍然在大部分地区保持着绝对权威。因此,即便两京不急着光复,除敌占区之外的广大地区,仍然是忠于大唐的。所以,急于收复两京在政治上的意义并没有那么大。以军事形势论,江淮财赋确实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但是,李泌之策,就是攻其必救,以掌握战争主动权。无论是疲敌阶段的两头骚扰,还是反攻阶段的直逼范阳,皆是攻其必救,从而使叛军被调动、吸引,无法执行对江淮及南阳等地的进攻!因此,李泌之策,着眼于天下,是立足于抓住对手的“七寸”,牢牢掌握战略主动,然后再决战求胜。
肃宗则仅仅着眼于两京,只是急于收复两京,只顾一路平推,和叛军“顶牛角”,就好像捕蛇的时候不去打“七寸”,只是一味和一口毒牙的蛇头缠头,最后即便捕蛇,遍体鳞伤,甚至身中蛇毒,也是在所难免的!大唐之不能复兴,正由此而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