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临终之前,为何要让吕后辅政?扒一扒刘邦的最后结局

泉说历史 2025-02-19 16:48:51

刘邦在临终前,汉朝国内尚有大量问题,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危机重重的。尤其是在继承人方面,太子刘盈性格软弱,支撑不住国家。所以,刘邦让吕后辅政,平衡朝堂的各方势力,维护江山的稳定。

在汉朝,甚至是整个中国的历史上,吕后都是个富有争议性的角色。一些文人士大夫,向来是一边倒的批判吕后。

毕竟,吕后干涉朝政,又残害刘氏子弟这些事,的确是发生过的。但如果仅凭这些,就说她意图篡夺大权,那未免有些过了。虽然行事有些残暴,但是她和刘邦一样,都是汉朝的开创者、建设者。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刘邦临终前,才会选择让吕后辅政。

若是吕后真的有篡权之心,刘邦肯定能有所感应。要是这样,在刘邦临终之前,肯定也会带着吕后一起走。毕竟是开国皇帝,皇位是杀出来的。这样的事情,他做的出来。

既然他没这么做,还让吕后辅政。那就说明,在刘邦看来,当时的汉朝危机重重,只有让吕后摄政,才能保证江山的稳定。

事实就是这样,汉朝毕竟是个新兴政权,刘邦在位也没多长时间,就算勤于政事,也处理不来这么多事情。所以,汉朝内部的问题,一点都不少。甚至可以说,有很多地雷没排出来,而又有很多地雷,马上就要炸了。

这并非是刘邦懒政,说实话,刘邦在位七年,而他处理政务,也能称得上勤勉。但没办法,汉朝是承接秦末乱世的,自然会面对很多问题。更重要的,是秦朝二世而亡,许多问题都没有解决。

而汉承秦制,不但要面对乱世的问题,还得解决秦朝遗留问题。从古至今的朝代,就没有像汉朝这样的。可以说,刘邦登基之后,不是在灭火,就是在去灭火的路上。

但就算刘邦如此忙碌,也没有解决所有问题。在刘邦离世的时候,汉朝还面对好几个问题。这些问题里,但凡有一个爆发,汉朝就算侥幸没覆灭,也会被弄得五劳七伤。

首先,是汉朝实行的制度。虽说汉承秦制,但是在秦朝的基础上,汉朝还是有所改动的。就比如说秦朝的郡县制,汉朝就吸取秦朝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又分封一些诸侯王。

汉朝这么做,并非是打算复古,而是没有更好的方法了。疆域若是太大,管理效率就会大大降低。到了这时候,分封反而是最好用的。

但是,分封制好用是好用,但是弊端也是真的有。而首当其冲的,就是诸侯势力庞大。

当初,刘邦在登基之后,封赏诸位功臣,该封侯的封侯,该封王的封王。当然,封王的那些人,基本都是刘氏兄弟。而这些人,享有了原本山东六国的地盘。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当时秦始皇一统六国,大搞中央集权,行为有些过激。甚至于,秦朝政府的职能,都被秦始皇分走不少。

所以到了西汉的时候,自然要吸取秦朝的教训,战略性的调整权力结构,在函谷关以东搞分封。

但是,分封制的弊端,刘邦可太清楚了,毕竟春秋战国的事情,可才过去没多久。在一开始,诸侯王都是兄弟,关系自然亲近。但只要时间一久,隔了几代人,关系就会疏远。

甚至于,有些实力强大的诸侯王,还在想着如何更进一步,取代中央坐镇的皇帝。而到了这时候,曾经的帝国支柱们,就变成了帝国的不稳定因素。

而在刘邦的晚年,这些诸侯王们,一个个的都叛乱了。刘邦一次次的出兵,击杀了一个个老兄弟。他知道,汉朝的诸侯隐患,需要快点解决。

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刘邦召集剩下的诸侯王,签了个白马之盟。他们约定:非刘姓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当然了,叛乱的诸侯王,都被刘邦杀干净了,剩下的那些人,也不敢作乱。所以,汉朝需要面对的,是另一个问题。

这些诸侯王,虽然都是刘氏的人,但毕竟是战场上杀出来的,是有功之臣。若是刘邦指挥他们,他们也不会说什么,毕竟是自己老大。

但是,刘邦去世后,继承人如果不够强势,不能镇压这些诸侯王,那在几代人之后的问题,很有可能在这一代爆发。

而很显然,汉惠帝刘盈,并非是那种强势的君主。横向对比来看,他这个人性情温厚,在高压的家庭中,甚至显得有些怯懦软弱。

而同样的,刘盈压不住诸侯王,自然也压不住开国功臣。这些人在乱世中冲杀,最后杀出个功勋卓著。

这些功臣们,功绩未必比诸侯王小,他们没被封王,是因为他们还要干活。在中央,汉朝需要处理的事务,可都堆成山了,这些事情,需要这些人处理。

而且,这些人和刘邦,那都是老相识。如果抛开政治身份不谈,刘盈见到他们,都得恭恭敬敬的喊一句:“仲父”。

和刘邦知根知底,又都是从底层拼出来的,平日里,也没少开玩笑。在他们的心中,敬重的是刘邦,而非是皇权。

说完了内部问题,就该说外部的了。众所周知,汉朝的宿敌、命中注定的对手,就是匈奴。当时的匈奴帝国,几近巅峰期。

冒顿单于横扫草原,建立了统一的政权。当时,他号称疆域万里,麾下三十万控弦之士。这样的实力,即便是汉朝,也是需要谨慎对待的。

当初刘邦领兵,和匈奴正面对抗,结果被打了个白登之围,狠狠地栽了个跟头。

而且,当时汉朝的国都,是长安,距离边境非常近。一旦匈奴冲破长城,就能直达首都。到时候,汉朝可就出大乱子了。

以上这些问题,也就匈奴,是需要慢慢来的。剩下的两个问题,但凡是独立出现的,刘邦自己就能解决。只不过,这三个问题同时出现,甚至还有些小问题,只不过没那么致命而已。

当然了,最关键的一点,是刘盈不给力。但凡刘盈强势些,能压制内部矛盾,天下就安稳了。只可惜,刘盈的性格,实在是太温厚了。所以,刘邦只能把江山托付给吕后,毕竟是夫妻,这么多年了,还是了解对方的。

而且,刘邦托付吕后,还是因为吕家的实力。当年刘邦起家的时候,靠的就是吕家的投资。吕家资助刘邦,可以说是倾尽家财,屡次三番帮助刘邦东山再起。

甚至于,吕家在汉朝的军队中,也有很高的威望。他们一家,就足以和功勋集团掰掰腕子。

都不用看刘盈,就算是刘邦的其他儿子,除了汉文帝刘恒以外,其余的那些人,登基了也会被欺压。在开国功臣面前,他们即便是皇帝,权威也不够看。

而吕后就不一样了,她是刘邦的妻子,更是汉朝的天使投资人。对那些功臣来说,这就是老板娘,无论是情面还是功绩,都能和他们有话说。甚至于,在武力上,还有吕家的支援。把江山托付给她,那可太妥帖了。

这就是家天下的特点,家事、国事是分不清的。

如果说,刘邦在临终之前,选了几个辅政大臣。那这些人面对诸侯王的时候,是没有制约能力的,除非动用军队。而一旦动用军队,就说明国家要内乱了。

平时的你争我吵,那是自家人争夺利益,大家心里都有数。可真要动刀兵,那可就出乱子了。

辅政大臣们面对诸侯王,一般是没什么办法的。但吕后不一样,在身份上,她就压诸侯王一头。就算抛开皇后不谈,她也是这些人的长辈。

关于这一点,刘邦也能预见到,所以,他才托付给了吕后。他知道,吕后手段也许会过激,但是对汉朝来说,绝对是没什么问题的。

当然,刘邦这么选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刘盈不争气。但凡这位太子能硬气些、果断些,刘邦也不至于劳烦吕后,甚至还要留下些后手,以防吕后真的篡位。

是的,就算对待结发妻子,刘邦也有防备。刘邦结下的白马之盟,防备的人里,除了功勋集团以外,也有些针对吕后。毕竟,吕家的势力,的确是相当的强。甚至,在当时就有“刘吕共天下”的说法。

所以,刘邦找来诸侯王,一方面是敲打他们,让他们别有什么野心。另一方面,也是让他们注意,提防那些非刘姓,但又势力强大的人。要是真有人要篡权,那他们就得出手。

这样一来,吕后如果要更进一步,就必定要封赏吕家人。而封赏吕家人,就会触碰诸侯王的利益。到时候,吕家就算强大, 也会覆灭的。

这是个非常巧妙,也非常有效的三角制衡关系。一个盟约,让吕家没有篡位的可能,也避免了野心家的出现,同时,也制约了诸侯的实力。

公元前195年,刘邦病逝长乐宫。在他死后,刘盈即位,吕后辅政。因为吕后在,汉朝权力过度虽然频繁,但江山确实稳定。

0 阅读:10
泉说历史

泉说历史

泉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