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年解放军清剿高平,5名战士遭遇两个排越军,果断决定:包围

新视野聊历史 2024-12-21 14:27:16

在那个山林密布、丛岭遍布的越南高平省,一场史诗般的战斗悄然上演。

五个人,面对的是两个排的敌军。

这个比例让人想起电影里那些不切实际的情节,主角孤身一人对抗整支军队,结果还能全身而退。

但这一次,现实比电影更精彩。

五个普通战士,面对数十名越军,竟然选择主动包围对方,而不是仓皇撤退。

他们不是为了逞强,而是因为没有退路可选。

为什么会这样呢?

1979年的春天,对越自卫反击战进入焦灼阶段。

对解放军高平省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这里地形复杂,满是石洞和密林,越军仗着“地利”,打得非常狡猾。

他们不和大部队硬碰硬,而是利用小股兵力搞伏击,专挑解放军的辎重部队和小分队下手。

这种“打得过就硬拼,打不过就跑”的打法,让解放军吃了不少苦。

但战争从来不是单方面的较量,解放军也在调整战术,开始对高平北部的残敌展开清剿。

敌暗我明,敌散我聚,这场清剿注定迎来不少硬仗,而那天的遭遇战,便是其中最惊心动魄的一幕。

3月2日,解放军第54军162师的一个连队在高平省西南的一处山谷扎营。

山林里湿气浓重,残冬的雨水还没完全散去,地面泥泞不堪。

连长的直觉告诉他,这地方透着一丝不寻常。

于是,他命令尖刀班分组侦查,5人一组,分头行动。

其中一组由代理排长王息坤带队,目标是山谷一侧的5号高地。

才刚进入密林没多久,枪声就响了。

王息坤迅速判断,前方至少埋伏了一个班的越军,而这些越军的目标,就是堵住连队的行军路线。

王息坤没有时间犹豫。

5个人,只有一挺班用机枪和几支步枪,面对的却是装备精良、人数占优的敌军。

退?没有退路。

拖延?时间只会让敌人集结更多兵力,后果更严重。

于是,他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主动出击。

为了接近敌军,5人小组不得不穿过一片带刺的竹林。

竹林深处,一块巨石挡住了去路。

王息坤一声令下,大家搭人梯爬了上去。

站在巨石上,视野开阔了许多,王息坤隐约看到远处5号高地背后,一队越军正朝这里靠近,其中两人扛着火箭筒。

他们显然也刚赶到,想占领高地,伺机伏击解放军。

王息坤没有给他们这个机会。

他和班长潘细腊迅速将机枪架在巨石顶部,两人形成交叉火力,封锁敌军的行动路线。

越军被打得措手不及,只能溃逃。

解决了这股敌人后,王息坤带着战士们继续搜索。

5号高地暂时安全,但2号高地的枪声越发激烈,显然还有敌军在那边活动。

而就在往4号高地推进的路上,他们发现了更大的麻烦。

在4号和3号高地之间的山沟里,竟然有两个排的越军正埋伏着。

这些人蹲在一处土墙后面,显然是在等待时机,准备切断解放军的退路。

面对这群敌人,王息坤再次选择了主动进攻。

他命令班长潘细腊留守高地,用机枪封锁敌军的火力点,自己带着两组人从左右两侧包抄。

为了避免暴露行踪,大家小心翼翼地从草丛中推进。

潘细腊率先开火,吸引敌人的注意力。

越军慌乱之下,有人往山沟里跑,有人试图反击,但无论怎么动,都逃不过两侧火力的夹击。

战斗持续了半个多小时,敌军阵地逐渐被瓦解。

意外总在不经意间发生。

当王息坤带着队员继续清理3号高地背后的区域时,他被隐藏在石缝中的越军偷袭,壮烈牺牲。

他的离去让剩下的战士们愤怒至极。

班长潘细腊用机枪压制敌人,命令其他人用手榴弹逐一清理石缝。

最终,这些越军全被消灭。

随着增援部队的到来,这场战斗终于结束。

5人小组在同厄村的战斗中,共毙敌63人,其中王息坤个人击毙11人,而潘细腊更是击毙22人。

他们的果敢和牺牲,为连队扫清了前进的道路,也避免了更大的伤亡。

战后,中央军委追授王息坤“战斗英雄”称号,并颁发一等功勋章。

潘细腊同样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火线晋升排长。

其他几名战士也都立下了军功。

这场战斗虽然只是一场局部小战,却展现了战争中小人物的巨大能量。

他们不是电影里的超级英雄,没有超能力,也没有天生无畏。

但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们用行动告诉世人,什么叫真正的勇气。

有人说,战争是由数字堆砌的冷酷机器,但真正推动历史前行的,是那些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普通人。

0 阅读:0
新视野聊历史

新视野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