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静自然乃修真之根本,摒弃私欲,修成真法

翊祥国学研修 2025-03-20 15:44:03

“清静”乃道教教义之核心,视之为道之本源。万物唯有清静,方能与道相合。修道者若能保持清静,方能修得道法,悟得道真。《道德经》第四十五章云:“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第十六章亦云:“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此二章经文皆阐述静乃道之根本。道教倡导清静,旨在“真思志道,学知清静”,“人法天地,故不得燥处,常清静为务”(《老子想尔注》)。

因此,《老子想尔注》亦称“道常无欲乐清静,故令天地常正”,意指人唯有“无欲”且“清静”,方能顺应道之法则。若人之声色欲望泛滥,“浊动”不止,则人与社会皆将受三毒侵害。三毒,即阴神之毒,可害人之性;阴精之毒,可害人之命;阴气之毒,可伐人脏腑。

自唐宋以降,“清静”逐渐与人的内丹修炼相结合,《真仙直指语录》指出:“清静者,清谓清其心源,静谓静其气海。心源清则外物不能扰,性定而神明。气海静则邪欲不能生,精全而腹实。故澄心如澄水,万物自鉴。养气如护婴儿,莫令有损。气透则神灵,神灵则气变,此清静所至也。”修炼中,追求“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的“不起纤毫尘念”之境界。

道教徒欲达清静,首须实践“寡欲”与“无为”。对世俗的声色欲望及名利追求应持正确态度。若无非分之图谋与过度之欲求,便无白日之焦虑、夜晚之苦恼及复杂之人际关系。《菜根谭》有言:“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若能“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则可将“寂寞”视为“道德”,泰然处世。

摒弃私欲,修成真法

“寡欲”是道教教义的核心之一,主张道教徒在生活和行为上应克制个人的私欲。《道德经》第十九章提倡治理社会应“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四十六章进一步批评统治者因私欲而生事端,指出“祸患莫大于不知足,罪责莫大于贪得无厌。因此,知足常乐”。道教将“欲”的范畴归纳为贪恋美色、沉迷声乐、追求美食等,认为“欲”是祸害之源。过度的欲望会损害精气和本性,“嗜欲不断于外,心腑阻塞于内。沉溺于荒淫之波,流连于是非之地而不败德伤生者,实属罕见。”因此,修道者应“不逾越口腹之欲,衣着温暖,男女适度交往”。

在道教的戒律中,如“老君说一百八十戒”、“老君二十七戒”、“《妙林经》二十七戒”等,都强调了摒弃世俗欲望的重要性。宋徽宗在注解《西升经》时说:“好色、音声、美食,是世俗所追求的快乐。若目不能见美色,耳不能听音乐,口不能尝美食,则会感到极大的忧虑和恐惧。殊不知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这三者,是身体的大患。然而,目之系于色,耳之系于声,口之系于味,皆源于欲望。

罪恶莫大于贪欲,而欲望是德行的累赘。因此,圣人追求无欲而回归素朴。”元代道士景阳子称:“人若能寡欲而安于现状,一念清澈则内观自得。非礼非仁勿妄动,自然远离悔恨。”现代人所作的一副对联:“静心平心不动心,何等安心;怕事忍事不生事,自然无事”,反映了一种与道合一、寡欲清静的境界。

唐宋以后,寡欲与内修术相结合,要求修道者“身处物欲而心不染,处世动乱而神不乱,无事不为,无时不安宁”,达到无欲的境界。景阳子在《得道歌》中感叹:“道难寻,道难觅,说易行难谁得能。”要求入道者第一步就是“全凭德行施阴骘,断除妄念息贪心。步步为营脚跟实,若明本性与心同”。

当然,在现代社会中要完全无欲是不可能的。《道德经》所说的“寡欲”,并非“绝欲”或“无欲”的意思。关键在于,学道者应做到《道德经》所言的“去甚、去奢、去泰”(不极端、不奢侈、不过分)。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