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舌尖上的安全”,要“连”起安全防线,“锁”住餐饮信心

三国部落说趣事 2024-12-09 20:23:00

近期,连锁餐饮企业的食品安全问题频频爆雷,引发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从华莱士汉堡中被消费者发现“尾巴状”异物的骇人事件,到袁记云饺店内鲜肉云吞面中吃出蚯蚓的离谱体验,再到陶陶居后厨惊现老鼠啃食包子的惊悚画面……无论是街头巷尾的快餐连锁店,还是繁华楼宇中的高端餐饮品牌,均未能幸免于难。类似的食品安全事件,周期性地活跃在各大社交媒体的热搜头条,反复刺痛着消费者的神经。

究其根源,连锁餐饮企业在追求市场份额与快速扩张的道路上,往往忽视了管理能力与开店速度之间的平衡,导致“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由逐底竞争导致的短视行为,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落下,斩断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信任纽带。面对这一困境,企业的破局出路又在何方?

要引领企业文化风向,逐利为担责让道

漫步在被誉为超市天花板的“胖东来”内,竟难觅蒜薹这一日常蔬菜。面对顾客的询问,店员的回答温馨而坚定:未找到符合农药残留标准的蒜薹。这一感人的小细节是 “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生动表达——在供应链源头,将食品安全奉为圭臬。试想,“胖东来”单店尚且如此,对那些加盟店众多、风险触点密集的连锁餐饮品牌而言,深耕消费者至上的企业文化,无疑是对不可预知市场风险的最好对冲。

因此,连锁餐饮企业需把食品安全的红线上升为扩张的生命线,不仅要把严选好食材供应链,更要通过系统培训让“一失万无”的食品安全危机意识在加盟店中沉淀下来,确保每家门店都成为食品安全的坚固堤坝。更进一步,当食品安全事件不幸发生之际,企业要秉持“以‘店’带面,风雨同舟”的原则,不切割责任、不推诿过失,由单一事件触发全链条、全方位的自查自纠机制。唯有如此,方可转危为机,增加员工向心力,提升品牌认可度。

要严格餐饮管理制度,上墙向落地延伸

总部和加盟店是利益共同体,共享着同一品牌和市场环境,所以几乎所有连锁店都有统一的管理规则。然而,我们也看到张亮麻辣烫没能“管住”加盟门店私自采购“假羊肉卷”,所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因此,总部对加盟店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是必要之举。

加盟前,提高准入门槛,不仅考察加盟商经济实力,更评估其管理能力和道德水准,确保每一位加盟商都能深刻理解和践行食品安全的企业文化。加盟后,狠抓考核细则,让食材采购、存储、运输、加工、销售等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运营中,强化监管方法,通过引入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加盟店运营情况的实时监控与精准分析,将风险扼杀于萌芽状态。此外,明确的奖惩标准也不可或缺,对于严格执行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加盟店给予奖励,如降低原材料采购价格、优先宣传推广等;而对于有违规行为的加盟店严厉惩罚,包括但不限于罚款、停业整顿乃至取消加盟资格,以此形成有效的正向激励机制。

要引入多元监督主体,企业与社会同行

连锁餐饮店是一个城市的味觉“名片”,当地政府在监管时要注重发挥主观能动性,莫让“名片”因食品安全蒙尘。成都,这座享誉全球的美食之都,首个给出了“智慧食安共管平台”的创新答卷。该平台集成视频监控、数据分析、预警预测等功能,实现了后厨环境、信息公开和操作规范的实时监控。这一举措彰显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监管手段是大势所趋,尤其对于连锁餐饮品牌而言,监管不能仅停留加盟店层面,发现问题后还应在纵向上向总部溯源进行穿透监管、在横向上打破“属地管理”难题进行跨店监管。连锁店“一盘棋”监管格局的实现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加持。

此外,消费者作为食品安全的直接受益者和最终评判者,也应不断提升自身的维权意识和辨别能力。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要勇于运用媒体曝光不法行为、扩大发声,形成社会舆论压力,倒逼企业整改。当加盟店态度恶劣时,更不妨向总部反映,利用企业内部的监管机制,促使问题得到妥善有效的解决。

连锁餐饮企业赢得消费者好评的制胜法宝,不是营销手段,也不是门店数量,而是这个品牌所代表的食物品质。食品安全不是一道可以摇摆回避的“选择题”,而是一道涉及面广、影响力大、公众关心程度高的“必答题”。唯有政府、企业、消费者多方努力,培训、监督、管理多措并举,才能让群众真正吃得放心、吃得安心,让企业走上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正道。

作者:徐贵荣

0 阅读:0
三国部落说趣事

三国部落说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