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不是瞧不起农民,代表的是统治阶级?

肆点和肆点 2024-12-08 04:15:54

孔子是不是瞧不起农民,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由于封建王朝上千年的影响,以孔子为形象代言人儒家推崇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忠君思想,所以,很多人自然而然的认为孔子瞧不起农民,热衷于跟王侯将相谈论礼、政,热衷于教导贵族子弟。以《论语》为依据,就可以找到这个观点不少的论据支持: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找孔子拜师学习,要十条肉干;孔子自称,自己出身的身份“贱”;弟子向孔子请教农业方面知识,孔子评价其为“小人”。。。

那孔子是不是真的瞧不起农民?第一 樊迟与小人樊迟是谁?樊须(公元前505年-?),姓樊,名须,字子迟,小孔子三十六岁,齐国人。《论语》中,与之相关的记载还有五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我们可以理解,樊迟问学农艺,就是刚进师门,不知道要学什么,于是就找老师请教自己想学的东西——先问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于是又问种园艺,孔子说自己不如花农;樊迟不知道要学什么了,就出去了。孔子就对余下弟子说:樊迟,小人也。怎么理解小人?在这个语境里面,我们可以理解,为老师批评学生:愚钝、狭隘——不懂举一反三。类似的话语,也出现在孔子与另一名弟子的对话中:子谓子夏(李悝、吴起均为其弟子)曰:“女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

小人,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小人——用现在的词来说,小人是狭隘的,片面的,教条的。。。

所以,樊迟作为孔子年轻的,新的弟子,被孔子作为自己的司机,带在身边不时提点,关于一个“仁”,随着樊迟的不断成长,樊迟问了三次,孔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做了三个回答“爱人”——“先难而后获”——“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最后,樊迟能问出一些有见解的,有质量的问题,孔子就欣慰道:善哉问!

那如何理解,孔子对其他弟子说的“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这句话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孔子还是看不起农民呢?——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第二 那如何理解“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如果不是瞧不起农民,为什么说自己“贱”呢?太宰,官名,辅佐君主治理国家的人。孔子这里说贱,就像,古代剧里面常有的“贱内”“贱妾”,可以理解为自谦、卑微之词,不能以我们当下的通俗理解去理解这个词。第三 弟子拜师,孔子为什么要收肉干?是不是嫌贫爱富?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怎么理解?讲两个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同时代的故事:蔡昭侯,姓名姬申,是中国春秋时期诸侯国蔡国国君之一, 昭侯十年(前509)朝楚时,楚相子常(囊瓦)看中了蔡昭侯的裘皮大衣(两件,一件送给了楚王,一件自己留着),索要不成,就于楚王边上谗言,把蔡昭侯被扣留.三年后,十二年,唐成侯出访楚,子常也是索其良马,结果唐成侯也不给,亦被扣留。但是唐成侯机灵,赶紧把马送给子常,人就被放了。昭侯有样学样——把裘皮大衣送给子常,被关了三年的昭侯,这才回国。

越王勾践(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5年),公元前492年,越王战败,勾践夫妻、范蠡在吴国做了两年的马夫、奴仆;回国后,十年时间,勾践夫妻睡在柴房,身着粗布,顿顿粝食,勾践跟百姓一起耕田播种。勾践夫人带领妇女养蚕织布,发展生产。一国宰相,为了一件衣服,一匹马,就谗言扣押来拜访的大臣、国君————穷疯了?一国之君,夫妻又是做马夫,仆役,又是种田、养蚕、织布。说这两个故事,想说的是,那个时候生产力就是这样,国君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差距没有想象那么大。春秋的诸侯国几百个,小得诸侯,面积还没有现在一个县城大。孔子周游列国,也不过就是在现在山东省附近打个转。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饭都吃不饱,空着肚子,你怎么学习?那孔子是不是收弟子就一定要贵族子弟?并不是,以小孔子9岁的弟子子路来说。少年时,从事各种劳作来维持家庭生活,常吃野菜充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才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子路这个人物,有意思,他就像《水浒传》里,李逵,勇猛、正直、简单直接。孔子跟子路的关系,也是亦师亦友。

第四 孔子如何看待务农?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一个务农的老人,说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样也配叫老师?孔子听我子路的描述,没有反唇相讥,而是说对方是一个“隐者也”——世外高人。从这个可以,结合前面提到的古代生产力的不发达,贵族与平民不大的差距,可以侧面佐证:孔子,并没有鄙视农民这个身份——生活的必须,分工的不同。至于,子路对于隐者的责难之语(吃了老人一只鸡,还堵不住他的嘴),孔子是什么观点、态度呢?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无道则隐——避于山野,务农,也是一种智者的选择。而,孔子不反对这样的选择,但,他有自己的选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孔子整理的《诗经》,里面有大量的关于普通百姓的内容,包含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诗经》,是孔子给予极高赞誉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如果孔子鄙视农民,在整理《诗经》的时候为什么要收入这么多关于老百姓的内容?

第五 孔子是如何看待贫富和所谓的贵贱?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赞赏子路“衣敝缊袍”,但是面对权贵的不亢不卑;反对冉求,替执政者横征暴敛,号召自己的其他弟子攻击他;因为子贡能理解孔子说的“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的含义,而高兴的说可以很子贡谈论《诗经》了——告诸往而知来者;夸赞在贫困中,仍能乐于学习的颜回,是贤者。那孔子自己是如何做的呢?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孔子都快饿死了,还是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有人要围杀孔子了,他却还说“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真的以为自己天命所在,不会死吗?孔子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孔子的弟子都可以在诸侯国里,谋得厚禄?孔子难道就不可以?——非不能,乃不愿!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一生,致力于的是什么?是为统治阶级服务?那他何必周游列国?

自董仲舒“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孔子就逐渐变成了儒学的形象代言人,孔子的很多思想,就被断章取义,张冠李戴——孔子的思想不是服务于统治阶级,而是以人为本,以民为本。

0 阅读:14
肆点和肆点

肆点和肆点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