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否有这种感觉,如今只要一说到农民,想到就是种植和养殖,似乎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观念,农民就应该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也就是搞种植和养殖的人。包括农民自己都是如此想,比如在工地,哪怕都是农民工,他们之间的问候也是询问“你家种了几亩地?养了几头猪?”好像大家都忘了,实际上农民并不是单纯的只从事农业生产。
从历史经验来看,农民其实百业生产者,比如篾匠、石匠、木匠、铁匠、补锅匠、割猪匠、杀猪匠等等,这些人难道不是农民吗?农民中不仅仅有各种匠人,还有管理者。原来的大队干部,现在的村干部其实也是农民,是农民中的管理者。
为什么现在一说农民似乎就已经定位为农业生产者了呢?这就是一种身份认同。查询了一下,某百科是这样说的:“农民是一种职业,而不是一种身份。”什么是农民呢?“农民就是专门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人群,以农业为职业,具备农业专业技能,主要收入来源是农业生产经营收入。”个人认为有些片面了。
咱们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一直以来都是农业大国,咱们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在地里刨食,以种田为主,其他手艺为副业的经营模式。从这方面讲,农民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身体。不过,职业也好,身体也罢,在社会上的地位都不高而已,只是群体庞大,蕴含的能量巨大。
三十多年前的农村,可以说是百业兴旺,可如今只剩下种养业了,还能回到百业兴旺的状态吗?现代科技快速发展,已经辐射到农村地区,再想回去也不再可能,也没有必要了。就像国家的发展一样,在原始积累阶段,咱们可以大搞基层行业,从事低端制造;到了一定阶段,咱们的重心自然要向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看齐,实现“去产能”。
农村百业很多也是属于低端行业,到了一定阶段,自然也会被更方便、更快捷、更有性价比的产品替代。比如篾匠可以编制很多竹制品,而今工业替代品太多了,价格更实惠,篾匠自然会被淘汰,可以转行编制一些手工艺品;比如补锅匠,以前铁锅对于农民来说不便宜,破了补一补可以再用,现在铁锅质量提升了,新锅价格农民也能接受,因此他们就失业了。
农民本身对这种优胜劣汰看得很清楚,也认同。不过遗憾的是,农村百业逐渐被替代和淘汰,造成了农村凋敝。作为具有农村情结的人,只希望农村能有可以生根发芽的新行业、新技术,比如农产品初级加工,让农村重新焕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