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说起秦国的军队,基本上都会脱口而出一个词,那就是虎狼之师。
这个虎狼二字可不是后人对秦军的评价,早在六国这个评价就已经存在。
因为秦国的士兵一旦到了战场上,那就是属于不要命的状态。
左手提着首级,右手抓着俘虏,你说就这种士兵,哪个国家的士兵会是他们的对手。
而他们也通过一统六国来证明他们的战斗力的确是当时最强悍的。
而他们之所以强悍,完全是因为他们的制度问题。
众所周知,秦国推行的是军功爵制度,但实际上军功爵制度并不是秦国士兵强悍的关键,秦国士兵强悍的关键在于秦国的法律。
谁都知道秦国的法律严苛,就比如在路上扔一个垃圾,就得处以黥刑。
但要清楚,如果不是秦国的法律严苛,士兵在战场上就不会那么拼命。
因为你要想不被处罚,就必须要用战功来换,如果没有战功的话,那就只能处罚。
你在路上扔一个垃圾那都是好的,如果迈的步子大于一米二,你将会连一条腿都保不住。
“步过六尺者有罚,弃灰于道者被刑。一日临渭而论囚七百人,渭水尽赤。”——《新序》
你说生活在这种国家,百姓能不在战场上拼命吗?问题就是出在这里。
由于秦国士兵的强悍,秦国仅仅只用六十万的大军就统一六国。
而到秦朝末年,秦国的兵力也不在于少数,有整整四十万之多。
但这整整四十万之多的大军,竟然在六国的手里败得一塌糊涂,全军覆没,直接导致秦朝的灭亡,这很难不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有的人或许会说,其中的二十万不是来自于骊山工地吗?说得难听一点,不就是杂牌军吗?
四十万大军,杂牌军占了一半,败在六国的手里冤吗?
要知道,这二十万大军可不是杂牌军,其中有整整将近十万的大军是正规军。
别忘记,秦国的都城咸阳也是有大军存在的,这股大军分别有三支,第一支是郎中令军,第二支是卫尉军,第三支是中尉军。
这三支大军都在战场上历练过,你说他们能是杂牌军吗?
更何况,骊山工地可是一群囚徒,说的简单一点,就是一群亡命之徒。
十万的虎狼之师,配上十万的亡命之徒,你说他们的战斗力能不强悍吗?这一解释让事情变得更加匪夷所思。
要知道,在秦惠文王一朝,秦国的总人口仅仅只有三百万左右,而士兵仅仅只有二十万左右。
但就是这种情况,他依旧能保持发展,也就是对外扩张。
他先是平定巴蜀之地,后是攻占楚国的商於之地,再是将义渠打到元气大伤。
要知道,这个时候的六国已经开始敌视秦国。
毕竟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兼并的时代,你一个国家不断的吞并其他国家的领土,很难不引起别人的注意。
仅仅二十万大军的秦国都能打出如此辉煌的战绩,而整整四十万的大军竟然守不住秦国的基业,你说这离谱不离谱?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出在后人对于局势的误解。
02
秦国分别在公元前318年,公元前298年,公元前287年,公元前247年,公元前241年,受到六国联军的五次进攻。
而在这五次的进攻里,秦国可没有一次是六国的对手。
公元前318年这次的六国攻秦,秦国被压在函谷关内,连关都不敢出。
而在公元前298年,公元前287年,这两次六国攻秦,秦国都是割地求和。
特别是公元前298年这一次,仅仅只有齐、魏、韩三个国家联合攻秦,但结果是什么呢?竟然被打进函谷关内。
也怪不得秦国会将韩国的一部分领土,魏国的一部分领土,还给他们。
毕竟要是不还给他们的话,他们要是赖在函谷关里面不走,那后果真的是不堪设想。
而公元前247年的那一次六国攻秦,与公元前318年的那一次六国攻秦一样,秦国都是龟缩在函谷关里,不敢露面。
唯一的一次胜利是公元前241年这一次,而这一次在位的君王已经是秦始皇。
总而言之,秦国从始至终都无法以一个秦国的力量抗衡团结起来的六国。
既然如此,六国为什么不将秦国给灭掉呢?因为秦国间谍机构的发达。
战国四大名将前两位的白起、王翦都是秦国人,而后两位的廉颇、李牧都是赵国人。
但是这两位出自于赵国的名将是死在战场上吗?不是死在战场上,是死在赵国的朝廷斗争。
而把他们两个整死的人都很一致,那就是赵国的丞相郭开。
郭开为什么要陷害他们呢?因为他的口袋里有秦国的金子。
有的人或许会说,廉颇不是在魏国孤独终老吗?
廉颇的确是在魏国孤独终老,但在这之前,他有机会回到赵国,但由于郭开从中作梗,以至于他只能一辈子望着赵国的方向叹息。
原本廉颇在已经吃下一斗米,十斤肉的情况下,依旧能披甲上马,但到了使者的口里,却是廉颇能吃是真,但是却不断的上厕所。
你说就这种情况,赵王还敢用他吗?使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是郭开的使者。
被秦国渗透的并不止赵国这一个国家,还有齐国,而齐国的渗透程度相比于赵国更加的离谱。
离谱到什么程度呢?离谱到齐王建要到秦国给秦王当臣子。
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齐国的大臣,因为他们都收到了秦国的好处。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齐国是六国中唯一一个没有反抗秦国就直接投降的国家。
毕竟齐国都已经被渗透成这样,就算齐王建有反抗的心,也没有人跟随他一同反抗。
更何况,当时的六国就只剩下一个齐国,他反抗也得掂量掂量自己几斤几两。
战国中期也就只有赵国、齐国、楚国这三个国家能与秦国掰手腕,赵国、齐国都已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站在秦国那一边。
你说单凭一个楚国能扛得住秦国的攻打吗?肯定不能。
而秦国间谍机构发达的同时,自身的实力也是相当的强大。
他虽然不能以一个国家抗衡多个国家,但是却能以一个国家抗衡一个国家,又或者两个国家。这就是秦国能统一六国的另一个关键。
位于秦国门口的韩国、魏国,虽然是六国中的其中两个国家,但说句难听的,他们跟秦国的郡也没有什么区别。
朝秦暮楚这一句成语形容的就是韩国,说的是什么呢?说的就是他如同墙头草一般,要么倒向秦国那边,要么倒向楚国那边。
而魏国虽然没有一个特定的成语来形容,但他与韩国也没有什么区别。
这就直接导致六国联合攻秦的利益永远达不到一致。
因为魏国、韩国一方面弱小,一方面又位于秦国的门口,你们要是今天将秦国痛打一顿,明天秦国要将场子找回来,该打谁呢?肯定是打他们两个。
你说他们两个能在这种事情中出力吗?肯定不能。
当然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你能给予他们更大的利益,但其他的国家又不与秦国接壤,你说他们出兵图个啥?
有的人或许会说,赵国、楚国不是也与秦国接壤吗?他们四个难不成就不能联合起来一起将秦国灭掉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你要从哪一个方向进攻,你要是往函谷关这个方向进攻,就凭你这四个国家,是肯定灭不掉秦国的。
要不然六国也不会仅仅只在公元前298年攻破一次函谷关。
要知道,这个时间点是在秦昭襄王九年,秦国的一把手虽然明面上是秦昭襄王,但实际上是他的母亲宣太后。
而宣太后作为楚国人,她在朝廷里培养的势力当然也是楚国的势力,就比如他的弟弟,当时的丞相魏冉。
你试想一下,你一个国家的高层都不是你这个国家的人说了算,你说他们会为你这个国家考虑吗?
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魏冉竟然跨过韩、赵、魏三个国家攻打齐国的定陶。
他为什么攻打定陶呢?因为他要将定陶攻打下来当他的食邑,你说这离谱不离谱。
这就是为什么秦昭襄王整整五次罢免魏冉,却整整四次将他官复原职。
因为当时的朝廷基本都是楚国人,你一废掉魏冉,朝廷里当即就会出现一大群的大臣反对。
而你一时间又找不出接替魏冉的合适人选,你说你能不恢复他的职位吗?这一切直到公元前266年范唯的出现,才戛然而止。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秦国才将他本来的面貌露出来,白起活跃在战场上的时间就是在这之后。
可以说,秦国在公元前298年的这一次合纵攻秦当中,被韩、魏、齐这三个国家攻破函谷关,完全就是一个意外。
因此,要是六国合纵攻秦选择在函谷关进攻,那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
但要是选择往其他的方向进攻,韩、魏这两个国家第一个不答应。
原因很简单,他们掏空国内的兵力支持合纵攻秦,但秦国要是从函谷关东出,第一个打的就是他们两个。
他们要是被灭国的话,那怎么办?
这就直接导致韩、魏不能全心全意的投到灭秦事业当中的,就只剩下赵、楚这两个国家。
而这两个国家又不接壤,他们要联合起来,首先就要取得韩、魏的同意。
而韩、魏能同意吗?要是一同意的话,秦国第一个收拾的就是他们,因此他们不可能同意。
当时又没有电话,赵、楚这两个国家是不可能走到一起的。
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由于利益的不平均,六国永远都走不到一起,也就给了秦国逐个击破的机会。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
但到了秦朝末年,一切都发生改变。
由于六国被灭的例子就摆在这里,各路诸侯同仇敌忾,一致将灭秦当成主要目标,基本上从这里就可以确定,秦朝灭亡已经成为必然的事情。
更何况,六国反秦这一把火烧的实在太旺,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已经打进关中,你说秦国的间谍事业能得到发展吗?肯定不能得到发展。
而且这个时候谁敢当秦国的间谍,就是死路一条,毕竟当时反秦就是政治正确,你敢说一个不字,你想一下会是什么后果。
要知道,楚国的楚怀王、项羽,之所以能先后成为诸侯的领袖,就是因为他们是当时最大的一支反秦势力。
你说你不反秦,别说其他的诸侯,单单是项羽都能一刀把你给剁掉。
更何况,秦军与诸侯联军的最后一场大战巨鹿之战,在地利上就已经不占优势。
03
众所周知,巨鹿之战项羽以五万大军击败秦国的四十万大军。
有的人或许会说,不是二十万大军吗?毕竟包围巨鹿的不就是只有王离的长城军团吗?
要知道,项羽这五万大军并不是全部都用在与长城军团的作战上,还有另外两万大军用于阻挡章邯。
所以说,项羽是以三万大军击败秦国的二十万大军。
而这一场战役扑朔迷离,因为仅凭项羽这三万大军,无论如何也不是王离那二十万大军的对手。
毕竟这二十万大军就是当年统一六国的那一支大军,而且他们还曾经北征匈奴。
就这种大军,别说项羽仅仅只有三万的楚军,就算项羽有五万的楚军,都没有任何获胜的可能。
更何况,这一战他并没有采取任何惊世骇俗的战法,仅仅只是破釜沉舟而已,也就是自绝后路,要士兵拼命。
但你拼命,难道人家秦军不会拼命吗?
不是还有诸侯联军吗?当时的诸侯联军就是一个笑话。
早在项羽到达巨鹿之前,他们就已经到达巨鹿,但是没有任何一个敢发起进攻,原因很简单,畏惧秦军。
而到后面,他们之所以敢发起进攻,是因为项羽已经将秦军击溃,这个便宜不捡白不捡。问题出在哪里呢?出在巨鹿。
巨鹿是一片沼泽,这对于秦军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噩梦,因为他们出生于关中平原,而北方也基本上都是平原。
可以说,他们的一生就是在平原上度过。
你突然间叫他们在沼泽上作战,你说他们能将全力发挥出来吗?
而相反的是,项羽的主力基本上都是来自于楚国,也就是江东这一块地区,听名字就知道这一地区的沼泽肯定不在于少数。
巨鹿就是专门为楚军打造的战场。
更何况,王离的战法原本就有问题,项羽是通过九次战斗才将王离击溃。
“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史记·项羽本纪》
如果王离的大军全部集结在一处的话,项羽不可能通过九次战斗才将他击溃。
要知道,当时的他可是在破釜沉舟。唯一能解释的就是,王离不熟悉沼泽作战,将大军分成了九支,以至于给了项羽各个击破的机会。
而王离的失败直接导致章邯也得必须投降,因为由于王离的死,他已经处于孤木难支的状态。
再加上当时朝廷里说得上话的,从李斯变成赵高这个奸臣,他更加的孤木难支。
无论赢或者败,他都是死路一条。
毕竟要是赢的话,赵高容不下他,要是败的话,项羽容不下。
既然如此,投降就成了唯一一个选择。
04
其实就秦国当时的情况来说,东出绝对是一个重大战略失误。
因为他们如果不东出的话,以那四十万大军,完全可以将六国的大军阻挡在函谷关外。
他们一旦将六国的大军阻挡在函谷关外,就可以发展他们的间谍行业。
而他们如果在这期间又不断的示弱,不是没有可能将六国再骗过去一次。
而只要再骗过一次,说不定他们还能再反杀一次。
毕竟对于诸侯而言,秦国虽然有灭国大恨,但首先你得自己活着。
要是在合纵攻秦的过程中消耗了自己的兵力,到头来自己岂不是什么也不是?值得吗?肯定不值得。
就算秦国扛不住六国的攻击,最起码也能拖延灭亡的时间,但奈何的偏偏选择东出,试图再一次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