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知道古代军队怎么解决吃饭问题吗?这可是个技术活!咱们今天就聊聊明朝,看看朱元璋、朱棣父子俩,是怎么在打仗的同时,保证百万大军不饿肚子,甚至还吃得挺好的。
明朝初年,朱元璋搞了个军户制度,号称“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听起来是不是很厉害?这可不是吹牛。他让士兵自己种地,这叫军屯。这就像现在公司给员工提供食堂一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你想想,军队自己种粮食,这后勤压力是不是小多了?当然,这只是其中一部分。政府也出大力气,兵部管运输,工部管修建,户部管钱粮,分工明确,就像一个强大的后勤保障团队。户部尤其关键,权力大得不得了,全国各地粮草调配它说了算,简直是一手遮天!除了这些,朝廷还建了大大小小的军储仓,专门存粮食,就像咱们现在的粮食储备库一样,以备不时之需。这储备量,可不是闹着玩的,动不动就是十几万石粮食,够军队吃很久了。
到了朱棣时代,这后勤保障更是升级了!他继承了军屯制度,还加了一条,根据不同地区情况,调整屯种和守备的比例,这叫因地制宜。你看,他可比他爹更精明。 朱棣打仗,后勤那是相当给力。靖难之役那会儿,燕王军吃了粮草不足的亏,后来吸取教训,每次北征都提前做好准备,运粮的车子,那叫一个多!还动员老百姓帮忙,真是全民皆兵。永乐年间几次北征,每次都能保证粮草充足,打了胜仗全军欢呼,这跟强大的后勤保障分不开。
要是后勤跟不上,再厉害的军队也白搭。建文帝就吃过这个亏,他烧了燕王军的粮船,这招虽然狠,但也说明后勤的重要性!朱棣那可是吃一堑长一智,后来每次北征,粮草运输都做得非常细致,沿途修建车城,就像建了个临时仓库一样。有了这些保障,大军才能一路高歌猛进,打胜仗!
你看,明朝的军队后勤,是不是很有一套?这可不是单靠军屯就能解决的,而是政府、军队、老百姓共同努力的结果,这可不是单单靠制度,更重要的是执行力和细节把控。 他们不仅有完善的制度,还有执行力超强的政府部门,还有精打细算的领导人,更重要的是,有无数默默奉献的士兵和百姓。所以说,明朝军队能打胜仗,后勤保障功不可没!从朱元璋到朱棣,他们都非常重视后勤,这才是明朝能够强大,能够多次北征,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啊!这经验,直到现在,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用户10xxx88
也正是这个政策,让明朝军户成为贱民的代名词,大明中后期,除了某些军饷拨付充足的军队,再也没有军人给国家卖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