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窗邀华月 首发|明窗邀华月1 图|网络
刀郎的新歌《罗刹海市》推出11天后,全网播放超80亿,自互联网出现以来,中文歌曲还没有一首能如此火爆。
这首歌为什么会这么火?
相信大家也都听过了,我也听了好几遍。
说实话,我不觉得特别好听,关键这首歌还比较难唱,远没有刀郎之前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那样,既上头又好唱。
但为什么这首歌能火爆到这种程度,8个周杰伦的播放量也赶不上?
任何事情必有原因。
我相信相当多数人,为这首《罗刹海市》点赞的背后,是在借机抒发内心的某种“情绪”。
首先,刀郎这次发布的是新专辑《山歌寥哉》,里面包含了11首新曲。《罗刹海市》只是其中之一。
《罗刹海市》如今这么火爆,但我相信很多人并没有在听完之后又去听同专辑的其他新曲,而之所以多数人慕名去听《罗刹海市》,就在于《罗刹海市》的文化内涵非常契合听众的某种“情绪”。
说到底,还是现实生活中讽刺艺术这一项表现太弱了,如今有什么很好的讽刺作品吗,也许可能有,但观众未必能看见啊。
《罗刹海市》最为精妙之处,是借古籍之典故,讽刺当下的一些不良社会现象。选取的角度非常巧妙,讽刺的力道又非常深刻。
一边是同类作品极度稀缺,一边是刀郎高水平的艺术表现。两个因素的叠加,触发了本轮现象级爆款。
简单说说,《罗刹海市》这首歌取材于清代小说家蒲松龄《聊斋志异》里一个短篇——《罗刹海市》。
小说《罗刹海市》的男主角马骥,是一位“美丰姿,少倜傥”的美少年,误入距离中国东边两万六千里的罗刹国,那是一个以丑为美,颠倒黑白的国度,越丑的人官位越高,享受的荣华富贵越多。
罗刹国中文武百官一个比一个丑,宰相耳朵生在后头,脸上三个鼻孔,因为最丑所以当上了宰相。
马骥不愿扮丑,不想同流合污,就在罗刹国里被当成了吃人的妖怪,举步维艰。
刀郎创作的《罗刹海市》歌词如下:
歌词表面是借用了部分聊斋原文,但其实还进行了深度演绎,指向意义非常明显。
比如:“苟苟营当家的杈杆儿唤作马户,十里花场有浑名。她两耳傍肩三孔鼻未曾开言先转腚。”
杈杆儿,旧指妓女的保护人,多系其本夫,引申为对后台老板的讥称。
而“未曾开言先转腚”,很像是某选秀节目的转椅子环节。
某唱歌选秀节目当年有歌手还没唱几秒“导师”就转身叫好了,甚至人都没开口“导师”就转身叫好,现在基本所有听众都认为这句是讽刺里面大量的黑幕交易、剧情套路。
比如:“那马户不知道他是一头驴,那又鸟不知道他是一只鸡,勾栏从来扮高雅,自古公公好威名。”
这一段,很多人解读为讽刺了三位知名歌手。
一个脸长如驴,一个名字谐音一种鸟,一个长得磕碜如公公。
以至于网民纷纷留言:
神曲问世,坤无言,峰无语,那无声,松无影……
“坤”“峰”“那”“松”,指的是谁,大家心知肚明。
说到这里,“坤”“峰”“那”“松”这几位大咖,以前确实是打压过刀郎的。
汪峰:“我不觉得他们是在音乐,还是才能方面有什么,而是大众听惯了精致的音乐,突然听到这样粗糙的音乐,才会对他感到好奇。”杨坤:“他有音乐吗?那是音乐吗?”又称刀郎的歌没有品质,让中国流行音乐倒退了15年。
高晓松:“如果有人送刀郎的专辑给我,我会直接把它扔进垃圾桶。”
争议最大的当属那英,她也不认可刀郎的歌,称:“听刀郎的歌都是农民。”
图源:钱江晚报
在2010年,音乐风云榜十年盛典,那英实名反对刀郎入围“十年影响力歌手”名单,最后宁愿空了一位,也没有让刀郎入榜。
她最著名的反驳就是:“咱们不能只看销量啊。刀郎的歌不具有审美,根本没有音乐性,所以我拒绝他上榜。”
有这样的恩怨铺垫,我们回头再去细品歌词。
不得不说《罗刹海市》真的把讽刺做到了极致,关键被讽刺的人明知受到了讽刺,却没有办法,因为没有一句是明说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根本无从拿捏。
这些天网民也是给力,硬是把那英社交平台的留言顶到了648万,最火的留言居然获赞258万。
大家真的对那英,杨坤等人有这么不满吗?
我认为,这本身就是一种情绪的宣泄,暗合了群众对自封“权威”的不满。比如说歌手选秀节目,导师看中就OK,导师没看中就PASS。这个导师又是怎么回事啊,他们就真能代表好声音的最高境界?
其次,罗刹国是一个以丑为美,颠倒黑白的国度,越丑的人官位越高,享受的荣华富贵越多。
这种以丑为美,颠倒黑白的指向,更契合当下一些人少数虚伪现状的不满却又无力改变,对少数劣币驱逐良币的社会现象不满却又无能为力的心理。
网友们会把辛辣的歌词想象成一把把锋利的刀,对着现实中的虚伪面孔和颠倒世界,一刀刀砍下去。
从这个角度来说,网民们日夜点赞对那英杨坤的平台留言,真的不是奔着讽刺那英杨坤去的,他们正不自觉的把从对个别人的讽刺,升华为对某些社会现象的揭露,升华为对个体在社会利益分配体系中所处位置的不满。
这种情绪宣泄的背后,才是真正值得我们深思的。
好了,今天的八卦就到这里,觉得不错点个赞。
明窗邀华月:资深写手兼段子手,文笔辛辣幽默偶尔油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