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三个时期美到窒息的诗词。

书易聊文化方式 2024-11-04 11:04:55

李清照的词作,有思慕之伤,有游春之喜、国破之痛,她以女性的视角,发出那个时代女性自己的声音。 ——若虚《李清照活得够“拽”》

爱情里她敢于表达,无论是情深意笃、相思之苦还是拈酸心思,都可以在她的诗词里找到踪迹。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浓情之真

生活中她爱好颇丰,平日打马奕棋浮白制香,纵情恣意,甚至著有一本《《打马图序》,记录平日玩乐心得。

“慧则通,通则无所不达;专则精,精则无所不妙。”——风流之好

事业上她全情投入,为热爱的翰墨金石事业一直延续简朴的生活,颠沛流离之中依然坚守,晚年继亡夫赵明诚未竟之书,续写《金石录》,成就千古...

“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热爱之志

而在人生选择上,她亦不畏惧世人目光。冒天下之大不韪再婚,发现所托非人绝不忍气吞声,即使是要蹲上二年牢狱也要重得自由之身。内心何其强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人生之诗

李清照是一个伟大的文人,也是一个灿烂的女子。

她的自由性已经超越了时代。她不曾让才名累住内心真实的选择,也不曾让婚姻裹挟对待感情的态度。

她的一生,因为诗词而绚烂逼人,也因为自由的灵魂而丰盈动人。

她亦柔亦强,用婉约的韵律,回应内心的坚韧。

女人历来是穷的,所以女人绝对没有机会写诗,心智自由,有赖物资供应,诗歌创作,有赖心智自由。——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

李清照的创作生涯可以被划分为三个时期:

少女时期——自然活泼,对生活充满热爱婚姻。

生活时期——婉转秀丽,真挚的夫妻感情​。

南渡时期——悲壮凄婉,深沉的家国之痛。

少女时期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背景:

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赏析: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 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婚姻生活时期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开篇:秋意浓,离情起,一幅秋日哀愁图 ‌ “红藕香残玉簟秋”,这七字开篇,便勾勒出一幅深秋荷塘的萧瑟景象。红藕,曾是夏日里生机勃勃的象征,如今却香消玉殒,仅余残枝败叶;玉簟,本是夏日纳凉之物,如今却因秋凉而显得冰冷刺骨。这一景象,是自然季节的更迭,是词人内心情感变化的隐喻,预示着一段美好情感的消逝与孤独心境的降临。据史书记载,此词创作于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分离之际,秋日的凄凉与词人心中的离愁相互映衬,使得这份情感更加浓厚而深沉。

‌中篇:独上兰舟,盼归鸿,一场无望的等待 ‌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这一动作,充满了女性的温婉与无奈。在那个时代,女性往往被束缚于闺阁之中,而李清照却能勇敢地走出家门,踏上兰舟,这是对自由的渴望,对远方爱人的深切思念。然而,这趟旅程并非为了游山玩水,而是为了一份无望的等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每当大雁南飞,她都会满怀期待地望向天空,希望能从云中捕捉到爱人的只言片语。但往往,月已西斜,书信未至,只留下她一人独对满楼的清冷月光,那份失落与孤独,可想而知。 ‌情感深化:相思成灾,愁绪难解,两地情深的共鸣 ‌ “花自飘零水自流”,自然界的景象,在此刻仿佛也拥有了情感,与词人共鸣。花的凋零,水的流逝,都像是无法控制的相思之情,无声无息地蔓延开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句词,道出了爱情中最深刻的共鸣——即使身处两地,那份相思之苦却是相通的。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加深了词人对爱人的思念,让我们感受到了爱情力量的伟大与无奈。 ‌结尾:此情无计可消除,永恒的情感困局 ‌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句千古绝唱,将词人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她深知,这份相思之情,如同烙印般深深刻在心中,无论她如何努力想要忘却,都是徒劳。这种情感的困扰,如同潮水般汹涌而来,刚刚从眉宇间散去,却又迅速涌上心头,让人无法逃脱。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公元1101年(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太学生赵明诚,婚后不久,丈夫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公元1103年(崇宁二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赏析

此词的首二句就白昼来写。“薄雾浓云愁永昼。”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瑞脑销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次三句从夜间着笔,“佳节又重阳”点明时令,也暗示心绪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这三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上片贯穿“永昼”与“一夜”的则是“愁”、“凉”二字。

下片倒叙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苦。“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末尾三句设想奇妙,比喻精彩。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

这三句工稳精当,是作者艺术匠心之所在:先以“消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迭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可以说,全篇画龙,结句点睛,“龙”画得巧,“睛”点得妙,巧妙结合,相映成辉,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浓” 的情境。词的意境通过描述了重阳佳节作者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心情。

南渡时期

《武陵春·春晚》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借暮春之景,写出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长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此词继承了传统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语言简炼含蓄,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全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上阕侧重外形,下阕多偏重内心。“日晚”“欲语”两句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而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词的下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闻说双溪春正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流泪,可是一听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平日喜爱游览的她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地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而“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这首词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然而要用得新颖却非常不易。好的比喻往往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感情化为具体形象。此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读者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创作背景 宋钦宗靖康二年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 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颠沛流离之苦。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 绍兴二年,清照再嫁张汝舟,遇人不淑,旋即离异。清照无儿无女,晚年孑然一身,寄人篱下,孤寂而死。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她和着血泪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声声慢》。 后世评价 清人彭孙遹说:“李易安‘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皆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词意并工,闺情绝调。 沈祖棻说:“在整个宋词中,恐怕只有辛弃疾《贺新郎》中的‘马上琵琶关塞黑’一句,可与之比美。”

0 阅读:30

书易聊文化方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