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最近各地洪水,我在河北涿州和哈尔滨都有很好的朋友,看见他们发来的视频,真的非常心痛。心痛之余,想起4000年前那场大水,难免文思涌动,一来想把自己对那场洪水的理解,再给大家絮叨絮叨,一来是我们也去了灾区,这里想把近期的对于救援救灾的一点理解,分享给大家。文章有点长,我慢慢发,您慢慢看,喜欢的点个赞,谢了
一、故事要从那场大水说起中西文明的第一次默契,可能就是从这一场洪水开始的。在基督的《旧约·创世纪》中讲:创造世界万物的上帝耶和华看到人间处处充满着道德败坏、恃强凌弱的行为,于是计划用一场大洪水消灭恶人。这个时候,他发现人间有一个叫做诺亚的好人,于是耶和华指示诺亚,去造一艘方舟,带着他的妻子、儿女、家禽牲畜等登上方舟,方舟建成以后,大洪水就降临了,诺亚和他的家人在方舟上度过了370天,洪水退去,诺亚一家人终于存活下来。
巧合的是,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也就是两河文明这里,也有类似的神话故事。苏美尔神话中就记载着一个叫做朱苏德拉的人,奉神明之命建造一个大船,并在大船的庇护下,朱苏德拉引领人们存活了下来。
圣经中描写的大洪水和苏美尔神话中记载的大洪水,都指向了一个时间点:公元前2260年附近。而远在东方的古国,也有一个这样的洪水故事。传说距今4000多年前的夏朝,按现在的文明划分是龙山文化。当时尧帝还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洪水泛滥,尧帝命大禹的父亲鳏治理水患,鳏治水多年,没有取得什么进展,后来舜帝上位,命禹负责治水,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水成功。
二、死后哪管洪水滔天在大禹治水之前,相传禹的父亲鳏治水以堵为主,治水多年饶有成绩,但鳏自恃有功,狂妄自大,不服管教,于是舜帝上台之后,巡视鳏的治水工作,就把他给杀了,杀了之后呢,天下都说他杀的对,那么这样就重新启用鳏的儿子禹来治理洪水。禹上任之后,励精图治,结婚三四天就出门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等治水成功后,回家他的儿子启已经是个少年了。
《史记·夏本纪》:(鲧)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
鳏死了,洪水还在。禹治水成功了,传奇故事永流传。说故事的人俱往矣一批又一批,流言与假象还如洪水猛兽蒙蔽着人们,2023年了,我们再去反思这个故事,我不免有几点疑问:
1、鳏这个人,如果他没有能力,为什么让他治水九年?古代说的三六九不一定是实打实的九年,就按多年理解,一个明显不靠谱的工程师,竟然能在任干这个工程多年,不奇怪吗?
2,鳏这个人到底是有多头铁?堵水能用什么堵?无非就是土,既然拿土堵水,一次失败,两次失败,一直失败谁还不会知道变个法子?导致了鲧治水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堵真的是我们理解的那么肤浅吗?
3,大禹治水十三年,都没治理好,最终是怎么突然就治理好了?
4,为什么鳏这个人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作为圣德昭昭的天下共主——舜帝,要这么不讲情面急于杀掉他?而且还要用他的儿子继续干?就不怕禹报杀父之仇吗?
5,大禹治水后,怎么就能接任舜帝的大位呢?是不是如大家认为的,活干的好,就可以做天下共主?那么治水之功,于历史长河,又有什么重大的意义?
三、鳏是没能力吗?这几个问题想明白了,可能你就对洪水这件事儿,有更别样的理解了。洪水、外侮、所有的自然灾害和战争,不过都是社会的催化剂,是对于整个民族的磨炼,无魔不成佛,磨炼过来,就能有所得,磨炼不过来,身死道消,也是天生天杀,天意如此。
1、鳏既有功劳,也有苦劳,治水不力只是借口
按司马迁的记载来看,“(鳏)治水无状”,于是被赐死,看不出有任何的苦劳表示。这样分析,仿佛是舜帝看鳏治水没有成效且不顾及情分直接诛杀。
《竹书记年•夏后氏本纪》当中提到:(修己)石纽剖背而生禹。
在竹书纪年中,却有不一样的记载,如上文引述,意思是:鳏的妻子修己在石纽(就是现在的四川汶川附近)剖背(就是剖腹产)生下了大禹。一个负责水利工程的负责人,带着临盆的妻子奋斗在第一线,这种工作态度,你不能说他没有苦劳。
能力呢?功劳呢?在汤汤洪水、浩浩滔天之时,鲧是被民族选举推举上来的。推举鲧做水利部部长的,是唐尧的四岳之臣,有人要问,什么叫四岳之臣?就是尧帝最核心的决策部门的四个大臣。(明·杨慎为代表的学派认为四岳是一个臣子,一个尧帝最亲近的臣子)。当时是这么说的,尧帝说:“这洪水这么大,咱们派谁去治水合理?”四岳说:“派鲧就行!”尧帝说:“他不行,他性格太直太倔,不听话,会招致灾难。”群臣都说:“尧帝你就试一试。”
尧曰:“谁可顺此事?”放齐曰:“嗣子丹朱开明。”尧曰:“吁!顽凶,不用。”尧又曰:“谁可者?”讙兜曰27:“共工旁聚布功,可用。”尧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尧又曰:“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28,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皆曰鲧可29。尧曰:“鲧负命毁族,不可。”岳曰:“异哉,试不可用而已。”尧于是听岳用鲧。九岁,功用不成。——《史记·五帝本纪》
试想,如果鲧真是个二百五,涉及全华夏儿女生命安全的政治工程,能给他去干吗?毕竟推举花瓶还能看人脉,推举所有人切身利益的项目一把手,没两把刷子可是不行的。
从结果来看,尧帝退位前一年,封鲧为「崇伯」,伯就是当时的一种很高的爵位,崇就是地区,就在今湖南湘西崇山。试问,如果鲧没有功劳,何以在尧帝弥留帝位之际,行此封敕?岂不是自相矛盾吗?后来的大禹世袭罔替的这个爵位,就是鲧那来的
因此,鲧的离职,并不是因为他能力不行,也不是因为他不工作态度不行,而是另有其他的事情,历史被打扮的我们不认识。那么至少说到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在最遥远的夏朝,治水就不是说你有功,你就可以有一个好的结果的,做的再多,不如一点不做。一点不做虽然消极,但一定也不会成为被拿下的背锅侠。
这就是中国自三皇五帝到封建帝制历来的政治智慧,宁肯无功,但求无过,圣明如尧舜,也是一样,作为臣子没有这点政治智慧,被撸被杀,你也得认账。
四、鳏的能力与方法论鲧的治水方案没有历史书上写的那么笨,那么浅,不查阅更多的资料,是无法理解鲧的治水智慧。我现在简单罗列:
“鲧作城郭”——秦·《世本》(这是先秦史官记录的书籍,司马迁也参考的这个书作史记)
“夏鲧作城”——汉·《吕氏春秋》(吕不韦编的史书)
“尧封鲧为崇伯,使之治水,乃兴徒役,作九仞之城”——南宋·《通志》
“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此城廓之始也。”——唐·《初学记》
那我们可以看到,鲧不是傻乎乎拿着土去拦江拦河,现发洪水现修大坝,而是非常先进的建立城市,筑造城墙的生产方式,带动治水这个事业的发展,话说回来,现代治水,难道不会以城为单位去划分治理吗?这么想想是不是更先进了?尤其是那个时候,夏朝生产力非常的低下,夏朝人没有明确固定的地方,整个族群处于不断地迁徙节奏中,因此我们现代考古,找夏朝的遗址非常的困难。那当然,这跟洪水泛滥也有关系,泛滥的地方多了,流民迁徙就越来越多。
这个时候,鲧通过加固城墙的方式,既能通过城廓制,保卫国家中枢;又能把流民聚合到一处统一管理,稳定治安,安定民心;还能通过人水分离的治水方式,最大的减少洪水对人民的影响。
而且城廓制的出现,为后面封建商王朝的城防制度,还有周王朝的封建制度都做好了铺垫。所以这么先进的治水方式怎么就不成功呢?鲧被撸职诛杀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
4000年前那场恶斗,到底还有什么你我不知道的事情?是人与天斗?还是人与人斗?明天晚上我继续发。另外凌晨地震,最近河南河北地区也注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