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府是明清时期山东省设置的一个府。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莱州升为莱州府,治所设于掖县。下辖掖县、平度州(管辖昌邑县和潍县)、胶州(管辖高密县和即墨县)。 清朝康熙五年(1666年)设立登莱道,治所在掖县;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改为登莱青道,治所依旧在掖县。民国二年(1913年),莱州府正式被废除。
莱州府在明清时期是山东重要的行政区划。其辖区范围包括今烟台、威海大部分地区以及青岛一部分。

莱州府沿海地区渔业、盐业发达。渔业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海产品,盐场产出的食盐远销各地。而且,其地理位置利于海上贸易,促进了商业繁荣。在文化方面,莱州文化底蕴深厚。莱州府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独具特色,在教育上,莱州府注重儒学,历史上出现了不少书院。这些书院培养了众多文人学士,对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古莱州府的近六百年悠悠岁月里,过年是一场盛大且饱含深情的仪式,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与憧憬。从腊月的精心筹备,到新年的欢腾庆祝,每一个环节都满溢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与文化底蕴。
一,腊月:忙碌中酝酿年味
古莱州府的过年从腊月初八开始。

腊八粥的食材丰富多样,常见的有大米、小米、大黄米、黑米、糯米、高粱米和玉米碴子等谷类;黄豆、红豆、绿豆、黑豆、豇豆等豆类;红枣、花生、莲子、栗子、核桃仁、杏仁、龙眼、桂圆和枸杞等干果。它寓意着丰收与祈福,人们希望喝了腊八粥来年庄稼丰收、家庭平安健康。
人们会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备好原料,用微火炖,到第二天清晨,腊八粥正好赶口。按习俗,先将腊八粥盛到碗里祭祀祖先,然后家人再一起食用,盼望明年庄稼有个好收成。
当地有很多与腊八相关的俗语,如“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形容腊八节正值小寒、大寒之间,天气寒冷。“腊八不吃娘家米,祖祖辈辈还不起”,意思是腊八这天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吃饭对婆婆家不吉利。
祭灶神与大扫除

一进入腊月,年味便在空气中悄然弥漫。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神的日子。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摆上麦芽糖等甜食,希望用甜腻的糖果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只说好事。祭灶完毕,大扫除正式拉开帷幕。全家老小齐上阵,对房屋进行彻底清扫,旮旯角落都不放过,寓意着扫去一年的晦气与尘埃,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
精心准备年货
古莱州府的人们对待年货极为讲究。集市上熙熙攘攘,人们穿梭其中,采购各类物品。除了必备的肉、菜,特色年货更是不可或缺。

制作美食:蒸制各种面食,如枣饽饽、“六篦馒头”等;用麦芽和玉米发酵制作麻梁大糖;准备年糕、豆腐等,还会包饺子,部分饺子里包进钢镚,称为“元宝”。
手工制作的红蜡烛,烛身雕有吉祥图案,在除夕夜里照亮团圆;色彩鲜艳的年画,一幅幅描绘着神话传说、丰收场景,贴在门上、墙上,增添喜庆氛围。
二,除夕:阖家团圆的温情时刻
庄重的祭祖仪式
除夕中午,祭祖是头等大事。

- 请茔祭祖:家族成员们身着整洁的衣物,齐聚祠堂或家中正厅。供桌上摆满丰盛的祭品,整鸡、烧肉、糕点、水果层层叠叠,皆是家中精心烹制。
家族的长子或长孙把家谱或牌位供于家中正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一般有五碗菜、三碗饭、五个或三个“六篦馒头”、年糕、水果、糖果等,多为单数。由家长主祭,烧三炷香,叩拜后祈求丰收,最后烧纸,俗称“送钱粮”。
长辈们神情庄重,点燃香烛,带领晚辈们依次叩拜祖先。青烟袅袅升腾,寄托着对先人的追思与感恩,也祈求祖先庇佑家族新的一年平安顺遂。
贴春联与挂灯笼

午后,贴春联、挂灯笼的热闹场景便在大街小巷展开。红彤彤的春联对仗工整,墨香四溢,寓意着美好的祝福与期望。一家人分工协作,有人负责涂抹浆糊,有人小心翼翼地将春联贴正,孩子们在一旁帮忙递纸,欢声笑语回荡在院子里。挂灯笼时,高高挑起的灯笼如同红火的希望,照亮了家门,也照亮了新的一年。
年夜饭与守岁
夜幕降临,年夜饭的香气弥漫在每一个家庭。丰盛的菜肴摆满一桌,鱼象征着“年年有余”,丸子寓意着“团团圆圆”,每一道菜都饱含着对生活的美好期许。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举杯欢庆,分享着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饭后,便是守岁的时刻。长辈们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寓意着压祟驱邪,保佑孩子平安成长。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嗑着瓜子,聊着天,看着窗外绽放的烟花,共同迎接新年的钟声敲响。
三,正月:欢腾喜庆的新春时光
初一拜年与传统禁忌

大年初一,人们早早起床,穿上崭新的衣裳,先在家给长辈们磕头,长辈给孩子们压岁钱。然后出门拜年,邻里之间互道“新年好”“恭喜发财”等吉祥话,笑容满面。这一天,还有诸多传统禁忌,如不能扫地,以免扫走财运;不能打骂孩子,保持家庭和睦。男人领着孩子们放“开门炮仗”,寓意“开门大吉”。下午还有“看媳妇”的习俗。
初二迎财神与走亲访友
初二是迎财神的日子,商家们尤为重视。一大早,店铺门口便会燃起鞭炮,迎接财神的到来。人们相信,财神会带来财运与商机,让新的一年生意兴隆。迎完财神后,便是走亲访友的高峰期。正月初二拜姑姑,这也是一辈一辈传下来的习俗。为什么会把拜姑姑放在大年初二这一天?在众多的亲戚中,姑姑显得特别重要。究其原因,可能与“嫁出的闺女不踏娘家尘(陈)”这一风俗有关。。
- 正月初三:早上要送神、撤供,将家“影”收藏到影匣里,叫“圆年”;再去家庙在族长带领下将祖“影”收藏到影匣里,叫“送年”。这天也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娘家,外甥们先给姥爷姥姥拜年,然后要给老舅拜年。毕竟有“老舅为大”的说法吗。娘家早已准备好丰盛的饭菜,一家人其乐融融地相聚。

- 正月初四至十三:是探亲访友和玩耍的时间,亲朋好友相互约会在一起吃饭聊天,也有人热衷于下棋、打扑克和玩麻将等。
- 正月初七:称“人七日”等,传说女娲于第七天造出了人,这天一般家家吃年糕。
- 正月初九:为天日,传说此日为天界最高神祇玉皇大帝的生日。
- 正月初十:为石头生日,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也称“十不动,石不动”。
- 正月十一:是庄稼生日,庄稼人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中午很多庄稼人吃大米饭和小米饭。
元宵佳节闹花灯

正月十五元宵节,古莱州府的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各式各样的花灯琳琅满目,有栩栩如生的动物造型,有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还有寓意吉祥的花鸟图案。人们穿梭在花灯之间,猜灯谜、赏夜景。孩子们手提花灯,嬉笑玩耍,热闹非凡。街头巷尾还会有舞龙舞狮、踩高跷等表演,锣鼓喧天,为新年画上一个欢乐圆满的句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