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处理与中美两国的关系议题,韩国已公开表明立场,其态度异常清晰坚定。韩国的选择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呢?随着美国军事战略重心转向亚太地区,若中美之间爆发冲突,其可能的结果仅有一种情况。然而,鉴于涉及敏感国际关系与战略考量,具体结果在此不予详细阐述。
在第61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于15日举行期间,韩国外交部长赵兑烈在讨论中韩及美韩关系时,明确倾向于支持美国立场。赵兑烈明确指出,韩美同盟关系应当显著超越中韩关系的重要性。在该学者的观点中,联盟与合作关系截然不同,两者间不存在所谓的“绝对等同”,对此应持有清晰的认识。鉴于美国作为韩国不可或缺的盟友与中国经济规模之于韩国作为最大贸易伙伴的双重角色,韩国在两者之间显然倾向于选择与自身国家利益相契合的一方。
在此背景下,赵兑烈特别强调,鉴于韩国的安全责任受限于其与美国签订的《美韩共同防御条约》,故在面对与中国相关的问题时,韩国难以完全满足中国的所有诉求。一旦冲突爆发,韩国的行动与决策将遵循该条约所蕴含的盟友精神进行。韩方为何会在慕尼黑安全会议这一国际性论坛上明确表达其观点,这背后有何考量?针对此观点,赵兑烈提出的关键论据包括:韩国需确保其在美中关系中的明确角色定位,旨在防止韩国在特定议题上的态度被误解,并减少中国对韩国行为与抉择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诚然,赵兑烈的论述可视为一种解读,然而,公众舆论倾向于认为此举是韩国方面主动表达对美国的忠诚之意。关于这一现象的根源,主要可以归咎于特朗普政府上任以来,为美韩双边关系引入了显著的不稳定性,特别是其采取的关税措施,引发了韩国政府的高度关注与不安。当前,韩国的经济状况已颇为萧条,再叠加韩国总统尹锡悦所引发的“戒严”事件导致的政治动荡,以及美国施加的关税压力,韩国正面临严峻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下,韩国一方被迫采取主动策略,向特朗普政府展现出友好姿态,旨在通过此举说服特朗普政府在关税事宜上给予韩国一定程度的宽容。与此相呼应,就在赵兑烈发表立场之际,最近韩国最大的反对党——共同民主党领袖李在明在接受美国主流媒体访谈时亦表达了相似的观点。李在明指出,韩国难以承担与中国的疏离成本,但会持续努力推动美韩日三国合作。因与美国关系疏远给韩国带来的损害,实际上可能超过单纯亲近中国的成本。
韩国此举展现出明显的忠诚姿态,显然在美国方面获得了积极的回应。目前,美国已将战略重点转移至亚太区域。先前,俄罗斯军方的高级官员曾指出,美国已在亚太地区配置了规模最大的军队,大约40万人。在此特定情境下,美国无疑倚重于如日本和韩国等亚太伙伴的协作与支持。恰在此刻,韩国方面展现出如此积极的态度,岂非正中美国下怀?值得注意的是,赵兑烈所提及的“若出现争端,韩国将与美国并肩应对”的说法,以一种“警告”的姿态呈现,然而,在中国的视角下,这种“威胁”性质的言论实际上并无任何影响力。因为倘若中美之间真发生冲突,其最有可能的结果是全球范围内的动荡,韩国也难以置身事外,保全自身。
基于此,为防止类似情况的出现,当面对中美关系议题时,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的发言中特别指出,双方应加强沟通,加深相互认知,构建互信机制。此外,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亦明确指出,倘若美国方面不愿合作,执意对中国施压以遏制其发展,中国将坚定回应,坚决反击美国的单边主义霸权行为,确保捍卫国家主权、民族荣誉以及正当的发展权益不受侵犯。采取此举措,中国旨在捍卫国际公平与正义,以及坚守国际关系的基础规则。中国人从来不信邪、不畏惧鬼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