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持续两年多,战火不仅未见平息,反而愈演愈烈。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双方兵员的消耗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变量。而俄罗斯近日推出的免债征兵政策,无疑为这场战争添了一把烈火,根据普京签署的法律,与俄国防部签订了在乌克兰战斗至少一年的合同的人,最多可免除1000万卢布(约合69.4万人民币)的欠款。
从政策本身来看,俄罗斯此举显然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提供高达千万卢布的债务豁免条件,不仅在经济上吸引了那些背负沉重贷款压力的年轻人,也通过这种经济刺激,进一步避免了因强制动员可能引发的社会不安。
换句话说,普京的政策设计瞄准了两个痛点:一方面是俄国内的经济困境,另一方面则是兵力扩充的迫切需求。如此精准的激励机制,让俄罗斯得以以较低的社会风险,解决兵员匮乏的燃眉之急。与此同时,这种政策设计还会释放一种“为生存而战”的内驱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士气,因为参军不再单纯是一种义务,而成为一条可以改变命运的实际途径。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乌克兰的困境。士兵长期作战的疲惫,装备的持续匮乏,以及对战争结局的迷茫,正让乌克兰军队陷入士气低迷的困局。逃兵现象的不断攀升,从侧面反映出乌克兰军队正逐渐失去战斗的凝聚力。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士气的滑坡是难以通过短期政策干预来扭转的。即便欧盟和美国不断加码援助,送来再多的武器装备,也无法弥补军心的缺失。乌克兰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武器不足,而是如何让士兵相信这场战争还有胜利的可能。
另一方面,士气的强弱不仅影响战斗力,也直接决定了战争的持久性。从俄罗斯的视角看,免债政策背后隐藏的是一种“战争必须赢”的信念输出。通过政策激励,俄罗斯试图将战场上的不确定性转化为国家内部的团结感。
这种团结虽然可能掺杂着经济困境下的无奈选择,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战争的持续。而乌克兰在士气和信念上的缺口,正在被俄罗斯不断利用。俄罗斯的免债新兵,可能并不是直接的决胜力量,但却能成为撬动乌克兰信心的杠杆。
与此同时,国际因素也在深刻影响这场战争的走向。拜登政府和欧盟的持续援助无疑在经济和物资上对乌克兰提供了支撑,但这种援助的耐久性和效果却存在疑问。虽然拜登政府近日来已经解除了对于乌克兰使用美国提供的武器纵深袭击俄罗斯境内目标的限制,但这种解禁只会使得俄乌局势更加不可控。
毫无疑问的是,这场战争未来的走向很可能取决于美俄之间的力量对比以及内部稳定性的比拼。而特朗普的回归,无疑会削减美国对乌克兰的支持力度,迫使乌克兰与俄罗斯通过谈判解决冲突。而此时,俄罗斯凭借免债政策扩充的兵员规模,将成为谈判桌上的重要筹码。乌克兰若无法在短期内扭转士气低落和兵员不足的局面,可能会面临更大的战略被动。
归根结底,战争的胜负并不完全取决于武器装备的多寡,而是人心和意志的较量。俄罗斯通过免债政策征兵,在短时间内盘活了兵力资源,并大幅激励士气,但这并不意味着乌克兰完全失去反击的机会。关键在于,乌克兰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到新的办法,激发士兵的斗志,恢复战争的信念。
如果这能再大鹅掀起狂潮,那大鹅的人都二球到什么地步了。彻底消债,还不用当炮灰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大鹅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