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能致命?ICU医生:流感重症每年都在上演,识别危险信号

赵医讲养护 2025-02-11 14:28:59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有些病,听起来吓人,实则虚张声势;有些病,看似寻常,实则暗藏杀机。流感,恰恰属于后者。咱们老百姓一提起流感,脑子里蹦出来的可能是鼻涕、喷嚏、咳嗽、发烧,顶多再加个嗓子疼。

有人甚至觉得,流感嘛,不就是个“重感冒”吗?熬一熬,喝点姜汤,盖个被子出出汗,不就好了?但我要告诉你,这种想法,有时候真能要命!

每年冬天,ICU里总有一拨人是被流感折腾进去的。

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刚上小学的孩子、身体还算结实的中年人,甚至是平时锻炼身体的“健康达人”,都有可能因为流感发展成重症,最后上了呼吸机,甚至再也没能走出医院的大门。你说它可怕不可怕?

流感不是“普通感冒”,它的“狠”你可能没见过

普通感冒就像个耍小聪明的“江湖骗子”,虽然让你鼻塞、咳嗽、打喷嚏,但它一般不会让你发高烧、浑身疼、喘不上气。

流感就不一样了,它是个不折不扣的“狠角色”,不仅打劫你的身体,还能掀桌子,让你的免疫系统直接崩盘。

流感病毒可不是单枪匹马来的,它带着一群“兄弟”——细菌感染、肺炎、心肌炎、脑炎,一个比一个狠。

有些流感引发的肺炎,进展速度堪比洪水决堤,短短几小时就能让人呼吸衰竭,氧气都吸不进去。

最可怕的是,流感有时候会“欺负”你的免疫系统,让它误伤自己。就像一个本来要打击入侵者的军队,结果一时脑热,把自己家也炸了。

这种免疫风暴,能让人的器官一个接一个地衰竭,肾衰、肝衰、心衰,最后命都保不住。

哪些人最容易被流感“盯上”?你可能想不到

每年冬天,医院里总有家属捶胸顿足地说:“医生,我们家孩子/老人平时身体挺好的,怎么就突然这么严重了?”

其实,流感最喜欢“欺负”这些人:

· 小孩和老人——免疫系统一个是“没长全”,一个是“老化了”,病毒来了,招架不住。

· 孕妇——怀孕期间免疫系统“低调做人”,不敢过度反应,结果反而让病毒有机可乘。

· 有基础病的人——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肺病,这些病本来就让身体“负债累累”,再加个流感,直接雪上加霜。

· 肥胖人群——别不信,肥胖会让身体慢性炎症增加,免疫系统反应迟钝,流感来了,恢复得更慢,甚至更容易重症。

但你知道吗?流感重症患者中,很多人原本看起来很健康! 不是只有体弱多病的人才会被流感击倒,年轻力壮的成年人,照样可能被流感送进ICU。

如何判断流感是不是“要命的那种”?这几个信号不能忽略

流感的症状有时候和普通感冒差不多,但有几个“特别信号”,一旦出现,千万别再硬扛,赶紧去医院!

· 高烧不退,39℃以上,吃退烧药也降不下来

· 呼吸急促、胸闷,甚至喘不上气

· 嘴唇发紫,脸色苍白,整个人特别虚弱

· 意识模糊,反应迟钝,甚至出现神志不清

· 剧烈呕吐、腹泻,导致脱水

如果是小孩,还要特别注意这些危险信号:

· 持续哭闹不安,或者反应迟钝、不愿意动

· 喝奶明显减少,或者拒绝进食

· 呼吸急促,甚至肋骨下陷(喘不上气的表现)

这些症状出现时,意味着流感可能已经在攻击肺部、心脏或其他重要器官,再拖就可能发展成重症甚至危及生命!

流感疫苗:你以为没用,其实它能救命

有些人对流感疫苗嗤之以鼻:“我打了疫苗还不是照样得流感?” 这话说得就像“我买了雨伞,结果还是淋湿了”,但问题是,如果没这把伞,你可能会淋得更惨,甚至直接冻死。

流感疫苗不是100%防止感染,而是大大降低重症风险。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流感疫苗能降低50%-60%的感染风险,最重要的是,能减少90%以上的流感相关死亡率!

对老年人、孩子、孕妇、慢性病患者来说,流感疫苗就像是“护身符”,能把原本可能进ICU的重症,变成“在家躺几天就能缓过来”的轻症。

得了流感,怎么做才不会加重病情?

· 别硬扛,尽早吃抗病毒药:奥司他韦、扎那米韦这类药,在发病48小时内吃,效果最好,能大大降低重症风险。

· 多喝水,别让身体脱水:高烧、出汗、呕吐都会让身体缺水,水分补充不上,恢复更慢。

· 休息!别逞强上班上学:流感期间,身体需要集中精力对抗病毒,熬夜、劳累只会让病毒更猖狂。

· 戴口罩,别传染给家人:流感病毒通过飞沫传播,一个喷嚏能让病毒飘五六米远,家里有人得流感,最好戴口罩,勤洗手,减少近距离接触。

总结:流感不是“小病”,别拿命去赌

每年冬天,医院的ICU里都有人因为流感丧命。真正可怕的,不是流感本身,而是我们对它的轻视。

流感不是“重感冒”,它的致命性被很多人低估了。 高烧不退、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等症状,都是危险信号,别再硬扛,及时就医才是正解。

提前打流感疫苗,能救命! 尤其是老人、孩子、孕妇和慢性病患者,一针疫苗,能减少90%的死亡风险。

流感的“狠”,每年都在上演,但如果我们能早识别、早预防、早治疗,也许就能改写结局。 别等到悲剧发生,才后悔当初没重视。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0 阅读:0
赵医讲养护

赵医讲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