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是在篆体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的新书体。篆体在书写的时候,它那些屈曲缠绕的长笔画看起来好像是一笔,但实际上却是以接笔的方式,节节推进来完成的。
上图中的这个字取自清代篆书名家邓石如临写的《阴符经》。如图中所圈出的那样,笔画①在书写的过程中至少有两次接笔。
事实上,这个笔画想用一笔长运的方式一气呵成地写出基本不可能,必须拆做多笔短运来表现。
这里,同我们今天要讲的《张迁碑》临帖有关的一点关键是,篆体在书写这种长笔画的时候,中途要接几次笔,接笔点该选在哪个位置,并没有严格的规定。这都属于书家自由发挥的范畴。
而这种书写的特征也被篆书的变体即隶书所继承。由此造成了汉隶碑刻中的书写笔顺和接笔方法要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
比如我们今天这一期《张迁碑》日课中临摹的第一个“夫”字:
“夫”字的长撇在楷书的书写规范中一定是一笔写成的。但是在汉隶碑刻中则不然。
我们仔细观察上图中的这一笔长撇,它不但从一笔长运拆做了两笔短运,而且原碑作者在书写的时候极有可能是把这个字拆做上“土”下“人”的结构来书写的,因为“土”字的短竖的收笔点和“人”字一撇的起笔点并不在同一个点位上。我们以虚线的方式将它们各自延长出去,不难发现它们其实存在着轻微地错位。
至于第二个“夫”字,不出意外的话,仍是采用了这样的书写笔顺:
二、啬三、事这个“事”字的笔画①看起来有点儿奇怪。主要的问题是,它行笔到中段的这个不规则隆起是怎么造成的?
我个人的意见,在这里我们不能单纯从书写的角度去考虑和解释。
这个被圈出的隆起,或者是原碑书丹的时候石面不平整;或者是后来拓印的时候,碑石已经出现了风化剥落。
相比起原作者的刻意表现,上面两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要更大。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