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11月19日,一架从上海飞往北平的中国航空公司班机在济南城南坠毁,机上三人全部遇难,其中一位乘客正是民国著名诗人徐志摩。这场空难不仅戛然而止了这位浪漫诗人的生命,更拉开了一场关于身后事的纷争大幕。在徐志摩身故后,其妻陆小曼提出为其重殓换装的请求遭到了前妻张幼仪的坚决反对。徐志摩的遗体最终以传统方式下葬,但令人唏嘘的是,这位曾以浪漫闻名的诗人,直到死后15年才有了自己的墓碑。更具戏剧性的是,命运的安排让这位抛妻弃子的诗人,最终与早逝的幼子徐德生长眠于硖石的青山之下,共享天伦。
一段姻缘两段情:徐志摩的爱恨纠葛徐志摩的婚姻生活堪称民国才子的典型代表。在他二十出头的年纪,家中为他安排了与张幼仪的婚事,这是一场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
张幼仪温婉贤淑,为徐家生下了两个儿子,并且任劳任怨地照顾着徐家上下。然而命运弄人,1922年徐志摩邂逅了才女林徽因,这场相遇彻底改变了三个人的人生轨迹。
徐志摩为林徽因痴迷,他毅然与张幼仪签署了离婚协议。这份协议虽然没有得到徐家父母的认可,但已经在事实上宣告了这段婚姻的终结。
情场得意的徐志摩并未如愿以偿。林徽因最终选择了梁思成,这让徐志摩陷入了巨大的感情漩涡。在这段感情的低谷期,陆小曼出现在了徐志摩的生命中。
陆小曼的出现为徐志摩带来了新的希望。为了与徐志摩在一起,陆小曼放弃了原有的婚姻,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打掉了与前夫的孩子。这段感情的代价让她永远失去了生育的能力。
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后生活并不如诗歌中描绘的那般浪漫。两人长期分居两地,加上经济拮据,这位风流才子不得不放下诗人和教授的身份,开始做起了房地产中介。
生活的压力让这对璧人之间产生了裂痕。陆小曼在上海挥金如土的生活方式,与徐志摩的经济状况形成了巨大反差。更让徐志摩难以接受的是,陆小曼与他的好友翁瑞午之间暧昧不清的关系。
徐志摩迫切希望陆小曼能够北上与自己同住,但这个要求始终未能实现。在那个命运的转折点到来之前,他们之间爆发了激烈的争执。这场争执成为了两人之间的最后对话。
徐志摩带着满腔愤懑离开上海,在离世前的最后几天里,他走访了许多老友。从刘海粟到罗隆基,从陈定山到杨杏佛,这些拜访似乎都透露着告别的意味。
在那个注定要载入史册的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登上了北上的航班。飞机在济南城南三十里处的党家庄坠毁,这位民国才子的传奇人生就此画上了句号。
生死两相隔:重殓风波起纷争徐志摩的遗体被运抵上海万国殡仪馆,一场关于身后事的纷争就此拉开序幕。陆小曼看到棺中的徐志摩身着长衫,与生前西装革履的形象大相径庭,立即提出要为其更换西装。
这副棺材是张幼仪的八弟张禹九借助中国银行之力特意定制的寿板所制。棺木形状不同于传统的长方形,更像一截苍劲的树干,独特的设计让它显得与众不同。
对于陆小曼提出的重殓要求,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第一个表示反对。在徐申如看来,儿子就是因为过分西化才会做出抛妻弃子这等"大逆不道"的事情,他不愿意儿子连死后都要保持这种洋人的模样。
徐申如反对重殓还有更深层的考虑。徐志摩是在空难中遇难的,遗体一路辗转,早已僵硬,若是再经折腾,恐怕会对遗体造成二次伤害。
为了阻止这场重殓,徐申如紧急派人通知了张幼仪。他深知能压得住陆小曼的,只有这位任劳任怨、从不抱怨的前儿媳。
张幼仪接到通知后,立即赶到了万国殡仪馆。她一身素服,庄严肃穆地走到徐志摩的遗体前,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道:"不得重殓,如果问起,就说是我说的。"
这番话震慑了在场的所有人。张幼仪虽然只是"前妻"的身份,但她在徐家的地位无人能及,就连现任妻子陆小曼也不敢与其正面对抗。
这种地位的差异早在徐志摩母亲去世时就已显现。当时陆小曼想回硖石老家探望,却被拒之门外,而张幼仪却一直在徐家照顾婆婆,并主持了整个丧葬事宜。
陆小曼看到张幼仪出现在殡仪馆,并未与其打照面。面对这位在徐家地位超然的前妻,她选择了沉默和退让。
重殓风波就这样在张幼仪的一锤定音下平息了。徐申如终于松了一口气,对这位前儿媳的感激之情又增添了几分。
葬礼当日,灵堂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两位妻子送的挽联。陆小曼的挽联情真意切,诉说着无法殉情的遗憾,并承诺要为亡夫编著立传。
而张幼仪的挽联则显得克制理性得多,用"万里快鹏飞,独撼翳云遂失路。一朝惊鹤化,我怜弱息去招魂"来表达对亡夫的哀思。
林徽因也送来了花圈,但她的挽联上却没有任何文字,只留下了一个署名。在众多挽联中,这副空白挽联显得格外醒目。
这场关于重殓的风波,不仅反映出了徐志摩两段婚姻中的恩怨情仇,更折射出了民国知识分子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与挣扎。这位主张个性解放的浪漫诗人,最终还是以一身传统长衫的模样长眠地下。
十五载寒暑:诗人墓碑终立成徐志摩下葬时,因为属于英年早逝,按照当地习俗并未立下正式的墓碑。在他位于硖石的墓前,只有一面简单的水泥墙,上面写着胡适手书的"诗人徐志摩之墓"几个墨字。
这并非徐申如的本意,他原本找到了徐志摩生前的好友凌淑华,想请她为儿子写一篇墓志铭。可一场关于"八宝箱"的风波,让这件事情陷入了僵局。
这个"八宝箱"里装着徐志摩早年的信件和日记,因内容敏感,徐志摩生前特意将其托付给了凌淑华保管。这些信件和日记涉及了许多已婚人士的私密往来。
徐志摩离世后,林徽因多次前往凌淑华处,要求取回与自己有关的信件。面对凌淑华的拒绝,林徽因请出了胡适等人作为说客。
在重重压力下,凌淑华不得不交出了部分信件。这些信件很快被林徽因付之一炬,当凌淑华再次询问时,林徽因只说这些东西已经不见了。
消息传出后,陆小曼也找上了凌淑华的门。这场风波让凌淑华对这些文人的行径颇为不满,她始终没有动笔写下那篇墓志铭。
没有了墓志铭,徐申如也就一直没有给儿子立下正式的墓碑。清明时节,只有徐家人会来到这块没有墓碑的坟前祭奠。
陆小曼在徐志摩死后只来过一次。那是1933年的清明节,已经与翁瑞午同居的她,专程赶到硖石祭奠亡夫。
时光荏苒,转眼已是1946年。这一年,徐申如在世长辞,由张幼仪和徐积锴将其送回硖石安葬。按照当地习俗,徐申如的墓穴被安排在了徐志摩墓的上首位置。
这一次回乡安葬老人,张幼仪母子终于开始筹划为徐志摩立碑之事。他们请来了著名书法家张宗祥,请他题写了"诗人徐志摩之墓"几个大字。
这块期待了十五年的墓碑,终于在父亲下葬之时竖立在了儿子的坟前。徐家父子的墓碑一上一下,遥相呼应。
然而,墓碑的竖立并非这个故事的终点。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徐志摩的墓地遭到了乡民的破坏。有人误传徐志摩的头颅是用金子制成的,一些不法之徒竟掘开坟墓,连墓碑也被人搬走。
这块承载着诗人名字的石碑,在1981年被硖石东山中学的教员许逸云在乡间意外寻获。许逸云等人向有关部门反映了这一发现。
在海宁县政府的支持下,徐志摩的墓地被迁移到了硖石山白水泉山坡上。这块历经沧桑的墓碑,也重新回到了它应该在的位置。
父子长眠处:命运皆由天注定在徐志摩众多的人生遗憾中,与幼子徐德生的关系无疑是最令人唏嘘的一段。这个孩子是徐志摩与张幼仪所生的次子,出生时正值父亲与林徽因陷入热恋之际。
徐志摩在徐德生出生后不久,就逼迫张幼仪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这份协议虽然因为徐家父母的反对未能生效,但实际上已经注定了这对母子的命运。
在张幼仪的回忆中,徐德生是最像徐志摩的孩子。这个带着父亲影子的孩子,却未能得到父爱的滋养,在年仅两三岁时就因病辞世。
命运弄人,这对只有一面之缘的父子,最终在硖石的青山之下重逢。1981年,当地政府决定为徐志摩重修墓地时,选择了将其迁移到硖石山白水泉山坡。
这片新选定的墓地,恰好是徐德生长眠之处的上首。这样的安排让这对阴阳两隔的父子,得以在地下团聚。
徐志摩的新墓地选址充满了诗意。白水泉山坡视野开阔,远眺可见钱塘江的波澜壮阔,近处是硖石古镇的青瓦白墙。
墓地重修时,当地人们发现了一个令人意外的细节。徐德生墓碑上的字迹虽已斑驳,却依然能辨认出是张幼仪亲笔所书。
张幼仪在徐德生墓碑上写下的挽联,字里行间透露着一个母亲对幼子的深切思念。而这位饱经沧桑的母亲,或许未曾想到,她的笔迹会与前夫的墓碑比邻而立。
硖石的老一辈人至今还记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张幼仪曾专程回到硖石,看望重修后的墓地。她在父子二人的墓前驻足良久,默默无语。
这座新修的坟茔成为了徐家最后的归宿。徐申如、徐志摩、徐德生,祖孙三代的墓碑依次排开,见证着这个家族跌宕起伏的命运。
当地政府还在墓地周围开辟了一片诗人园。园中种植了徐志摩生前喜爱的花木,春来花开时节,满园芬芳。
每年清明时节,前来祭奠的人们除了缅怀这位民国才子,也会为这对父子的故事唏嘘不已。命运就是这样捉弄人,生前未能相聚,死后却得以长眠于同一片土地。
在徐志摩的众多诗作中,他写过许多关于生命、爱情与离别的诗句。但他或许未曾想到,自己的人生最后一幕,会以这样戏剧性的方式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