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室的生死抉择,麻醉科是焦点

麻醉MedicalGroup 2025-02-15 19:35:50

多年前,某医院。

夜幕降临,急诊室内灯火通明。没有刺耳的报警声、没有急促的抢救嘈杂,一堆人正在研究方案。

不同以往的是,除了急诊科医生,骨科医生、麻醉医生,甚至似乎还有患者家属在场。

讨论的核心问题有三个:

1.要不要手术?

2.要做哪种手术?

3.要不要马上手术?

之所以讨论这几个问题,是因为这个患者很特殊:高龄、髋骨骨折加手臂骨折、患者意识不清,多年的高血压、脑梗、肺炎等病史,让骨科医生不敢轻易决定手术方案。

骨科医生的技术,在当地没的说。但是,这个患者的情况实在过于复杂,让他不得不担心术后安全和恢复的问题。

这么复杂的患者,弄不好就会让他晚节不保,他在心里想着。

距离发生车祸已经过去几个小时了,手臂的开放骨折需要尽快做手术。但是,一旦手术,髋骨骨折怎么办?另外,术中会不会发生危险?

作为麻醉医生,如果为了安全,大可以积极建议就弄个手臂骨折就行了。毕竟,这个手术只需要上臂丛麻醉就可以了。几乎相当于局麻的麻醉方式,加上有超声引导,几乎不会出什么大问题,效果也能保证。

但是,一想到拖延手术对患者术后的影响,他的内心在斗争。

相关研究显示,早期手术治疗除可减轻患者疼痛外,还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改善术后自理能力。

与入院48h内手术相比,48小时后手术者术后30日全因死亡率增加41%,1年全因死亡率增加32%;患者手术拖延时间越长,住院死亡率越高;而在48h内手术可降低术后死亡风险。

此外,错过最佳手术时机也会导致肺部感染或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风险明显增加。

然而,一旦接下这个活,这个晚上就不用休息了。不只是“决战到天亮”那么简单,而是劳心劳神的一夜。

尽管是这样,但常年以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为主线工作的麻醉医生迅速把这个想法放下了。看着面前和自己父亲差不多大的老人,他不能有私心,他要救他!

想要赢下这场战役,术前评估是必要的。可以说,评估的水平决定了这次抢救的结果。

很快,麻醉医生就完成了心率、呼吸、血压、体温、疼痛、精神状态、内科并存疾病和治疗状况、伤前活动度和功能、压疮风险、营养状况、水和电解质平衡等评估。

结合影像学检查(X线、CT或MRI扫描),他已经对这次手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术后可能发生什么了然于胸。

为了尽量降低麻醉对患者的影响,麻醉医生采用了椎管内麻醉加髂筋膜阻滞的麻醉方法。

操作步骤:在患者摆位前,实施患侧局麻药髂筋膜阻滞。轻比重单侧腰麻(患侧向上),0.2%小剂量轻比重布比卡因液7.5mg,推注30s,患侧向上体位保持15min。

与此同时,骨科又一个小组准备做手臂骨折手术,大家都想让老人家少造二遍罪,这多亏在急诊室家属的积极态度。家属的态度,是医生敢拼的关键。

一开始,骨科医生担心是否会出现局麻药中毒的问题。毕竟,他们也经常用局麻药。但麻醉科胸有成竹的态度以及错开药物高峰时间的安排,再一次让他们觉得麻醉这个战友靠谱。

事实上,也得益于这些年超声引导技术的发展。否则,麻醉医生也不敢轻易接这个工作。复杂的病情,一旦有一点问题都可能变成大问题。

最终,在大家齐心协力下,老人数天后痊愈出院。尽管老人可能并不知道当时参与讨论的医生每一个意见都可能决定他的生死,但每个人都感觉这很正常。

尤其是麻醉科,聚光灯下等着他拿出意见过程中的煎熬、忐忑、压力,此时早已过去。

滨州市中心医院 刘刚

【温馨提示】点个关注,这里有大量专业的医学科普,为您揭秘手术麻醉的那些事儿~

1 阅读:116
麻醉MedicalGroup

麻醉MedicalGroup

健康知识、急救知识和手术麻醉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