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书坛所有的一切都被展览掩盖了,大大小小的展览就是书协的全部工作重心,一切围绕展览开展工作,看起来最易见成效。展览也使得个人有成就感,风光无限,扬名立万。但难道除了展览就再也没有其他存在一定意义和价值的活动?即便展览本身,也未必实现最初的目的。
(个人观点,请参考性阅读)
潮流到来之时,就冲掉一切。在具体评选中,像老子评选儿子作品,老师评选学生,老朋友评选老朋友的等司空见惯、见多不怪,从看谁的作品质量硬变成了看谁的关系硬。在现有体制下,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导致了目前一些艺术组织空前膨胀,自然不自然地形成所谓的官方权威。
传统的『正规军』和『游击队』相比,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地位稳固,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一旦进入到评委方阵,就意味着进人一个不愁吃穿的行政周期,可以充分享受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目前最主要的不良倾向在于,展览必须够上某个级别,才能进入书坛中人的视野。所谓的级别就是举办者、承办者、出席者的身份等级。
级别是国内特别强调的现象,并且与艺术水准挂钩,强调级别高就是水平高。就算是水平真的很臭也没关系,有高级别的人捧场,效果一样。因此在总结中往往只能看到主席的展览,一般人的展览都被淹没了。我的质疑在于,举办如此多的大同小异的展览,到底是为了『喂饱』饥饿的书法爱好者,还是借此培养出新的欣赏人群?是为了应付那些喜欢露脸的所谓书法名家,还是满足某些评委的表现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