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辽宁营口坠龙事件,一段迷雾重重的历史传奇

百千奇说 2025-01-17 09:53:27

龙,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着祥瑞与力量。龙,和蛇的外表非常相似,全身上下披着一层坚实的鳞甲,四肢是非常强壮的。

最为神奇的是,龙是一种可以自由翱翔于天际的生物,并且还可以在深海畅行。

古人有诗云:“龙行天下雨蒙蒙,云卷云舒满苍穹。”又言:“龙腾四海惊风雨,凤舞九天耀日红。”龙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华夏儿女的骄傲。

然而,这营口坠龙事件,却如同一首未完的谜诗,让人心生疑惑。

1934年夏,辽宁营口阴雨绵绵,四十余日的大雨让辽河水位暴涨,北岸的芦苇塘化作一片泽国,鱼虾漂浮,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强烈的腥臭。在这场大雨过后,一桩离奇的事件悄然发生,这便是流传至今的营口坠龙事件。

话说一日,一位看管苇塘的人顺着那腐臭气味探寻而去,拨开芦苇,眼前的一幕让他惊恐万分——一具巨大怪物的尸骸赫然出现在眼前。

他惶恐不安,拔腿便跑,回家后一病不起。

在《营口市志》第一卷中记述:“(1934年)8月8日午后,辽河北岸东小街一农民在附近苇塘发现一巨型动物白骨,长约10米,头部左右各有一角,长约1米余,脊骨共29节。伪营口第六警察署将其运至西海关码头附近空地陈列数日,前去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回忆说,这个怪物曾经出现过两次,第一次出现在距离入海口20公里处。肖素芹老人:当年9岁,她爸爸是给地主赶马车的,当时很多人都说在田庄台上游发现一条“活龙”,于是赶到那里。爸爸就把她放在马背上,扶着她看。

她所看见的“龙”方头方脑,眼睛很大,还一眨一眨的,而身体为灰白色,弯曲着蜷伏在地上,尾巴卷起来,腹部处有两个爪子伸着,而让她印象最深的就是感觉这条“龙”有气无力,眼半睁半闭,再加上眼睛有些发红,很多人都说是天气太热的缘故,于是在龙的上面搭了个棚子为它避暑,还有人抬水往它身上浇,让它得以“解暑”。

当时,老百姓认为天降巨龙是吉祥之物,人们有的用苇席给怪兽塔凉棚,有的挑水往怪兽身上浇,为的是避免怪物身体发干。

据说,人们都非常积极,即便是平日里比较懒惰的人也都纷纷去挑水、浇水。而在寺庙里许多百姓、僧侣每天都要为其作法、超度,此举一直持续到又一次的数日暴雨过后,这只怪物神秘地消失了为止。

然而,连续二十多天大雨后,这个怪物第二次又奇异地出现了,这次出现是在距辽河入海口10公里处的芦苇丛中,此时它已不是活物,而是一具奇臭难闻的尸骸。

据在场的老人回忆:在发现“龙”骨之前,曾听大人们说芦苇荡里总有噼里啪啦的响声,而且还有“呜…………”像牛一样的叫唤声,听起来很沉闷,还能听到挣扎的声响,后来就没有动静了。

当时,百姓们听说之后,结伴前去观看,并且报告给了当时的政府。当时西海关附近的一家防疫医院人员穿着白大褂,给已经生蛆的动物尸体喷射了消毒水。

“龙”骨被抬出来后,有人用4个船锚系上绳子将骸骨围成一圈,供大家参观。

消息传开,引来了无数好奇者。当时的《盛京时报》记者也前来采访,称其为“天龙降”、“巨龙”,并配发照片。由此,东北三省的好奇者纷纷乘火车到营口观看所谓的龙骨,火车票因此异常紧张,票价上浮。

查阅1934年8月12日的《盛京时报》,可见描述中这动物头上长两只角,腹部长四只爪子,搁浅时还自己挖了一个长十七八米、宽七八米的坑,坑边上清晰可见它用爪子挠的印。

在《营口市志》和《营口史话》中也有类似记载,称这怪物的尸骸在展览后被做成动物标本交给营口高级水产中学收藏。因当时处于日伪统治时期,有传说龙骨被拉到长春,后运到日本去了。

当时报道两次坠龙的媒体都是《盛京时报》,时间在1934年左右(卢沟桥事变前三年)。这家在华开设的日媒,其报道意图颇为可疑。

众所周知,“龙”是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图腾,象征着中国。若“坠龙”,则意味着中国这个五千年古国“坠落”了。

因此,有人推测,这两次所谓坠龙报道,或许是日本精心编造的骗局,意在蛊惑人心,宣扬中国衰落,日本崛起。

针对坠龙事件,专家根据当时的情况和照片给出了一个结论,认为这只是一头鲸鱼的骨架,至于那些头角之类的骨架是因为错乱导致的,根本没有龙。

然而,真相究竟如何?时至今日,这营口坠龙事件仍是一个未解之谜。那具被传为龙骨的尸骸,究竟是何物?是鲸鱼?是远古野马?还是真正的龙?或许,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谜团将永远尘封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无论如何,龙的形象将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心中,成为我们永恒的骄傲与象征。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