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清廉的张廷玉一年的合法收入有多少?为啥他不贪?因为花不完
乾隆十五年(1750年),一场针对78岁高龄的三朝老臣张廷玉的抄家行动正在进行。乾隆暗中授意官员们仔细搜查,期待能找到这位历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大学士贪腐的证据。然而,这场抄家行动最终让乾隆大失所望。张廷玉不仅为官清廉,而且家产来源清白。作为一位官至大学士、军机大臣、三等伯的朝廷重臣,张廷玉年收入高达数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普通工薪阶层一万六千多年的收入。正是这份优渥的待遇,让他无需贪腐就能过上富足的生活。但讽刺的是,正是这份清廉,最终让他与乾隆帝在政见上产生分歧,导致了这场抄家风波。
名门世家出身 三朝重臣显赫
在安徽桐城,张家是一个让人提起就肃然起敬的名门望族。张廷玉出生在这个书香门第,从小就浸润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他的父亲张英在康熙朝任职大学士,更是雍正皇帝的启蒙老师,在朝野间享有盛名。
张家不仅人才辈出,家族产业也十分殷实。桐城张家的"六尺巷"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这个典故源自张廷玉的父亲张英让出六尺宅基地化解邻里纠纷,展现了张家谦逊大度的家风。
康熙年间,年轻的张廷玉通过科举考试,金榜题名。他怀揣着报效朝廷的满腔热忱,踏上仕途。张廷玉凭借出众的才能和过人的智慧,很快在朝廷中崭露头角。
在康熙朝,张廷玉步步高升,展现出卓越的治理才能。到了雍正即位,他更是被委以重任,成为朝廷重臣。雍正对这位得力助手格外信任,不仅让他参与国家大政,还常常召他入宫商讨政务。
在雍正朝,张廷玉官运亨通,先后担任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等要职。他同时兼管吏部、户部、理藩院等重要衙门,权力达到巅峰。雍正对他委以重任,甚至在临终前特意指定他为顾命大臣之一。
乾隆继位之初,张廷玉作为顾命大臣备受尊重。新皇帝还特意赐封他为三等伯,以示褒奖。在朝堂之上,张廷玉依然以其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政务经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十余年的仕途生涯中,张廷玉亲历了清朝三位皇帝的统治。从年轻气盛的进士到白发苍苍的三朝元老,他的人生经历堪称传奇。无论是在康熙、雍正,还是乾隆初年,他都以其过人的才干和清正廉洁的作风,赢得了朝野上下的敬重。
在这漫长的仕途生涯中,张廷玉始终恪守清廉,从不利用权势中饱私囊。他继承了张家的优良家风,以正直和忠诚赢得了皇帝的信任。即便位居高位,掌管钱粮,他依然保持着朴素的生活作风。
高官厚禄入账 年入万贯显荣
清朝的官员收入制度堪称复杂,分为本俸、职俸和养廉银等多个部分。张廷玉作为一位身兼数职的朝廷重臣,他的收入来源可谓五花八门。
在基本俸禄方面,张廷玉作为三等伯每年可领460两银子。这笔收入看似不多,但要知道当时一个普通长工的年收入仅有2.5两银子,可见官爵收入的优渥。
雍正年间实行双俸制度,在京的汉族高级官员可以享受双倍待遇。作为大学士的张廷玉,每年可以领取360两银子和360斛禄米,这在当时已是相当可观的收入。
到了乾隆时期,张廷玉被封为三等伯后,除了爵位收入外还能享受一份大学士的收入。这样一来,他的年收入达到了640两银子和180斛禄米。
但这些只是他收入的冰山一角。雍正为了实行高薪养廉的政策,制定了养廉银制度。作为兼管户部和吏部的一把手,张廷玉每年从这两个部门分到的养廉银就高达5000多两。
户部每年能发放九万多两养廉银,吏部也有一万多两。张廷玉身为这两个部门的主管,自然能分得最大的一杯羹。这笔收入远远超过了他的基本俸禄。
除了这些固定收入,朝廷还会不时下发赏赐。遇到皇帝寿辰、年节庆典或立下军功政绩时,动辄就是上千两甚至上万两的赏赐。
在清朝,还有一些不算违法的灰色收入,被称为"孝敬"。每逢年节,下级官员都会给上级送上各种名目的礼物,比如"年敬"、"碳敬"、"冰敬"等。
特别是地方大员,每年进京述职时都会拜访张廷玉这样的朝廷重臣。江浙等富庶地区的总督们,一年的养廉银就有两万两左右,他们给张廷玉的"孝敬"自然不会少。
把这些收入加总起来,张廷玉每年的合法收入高达四万两白银。这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不吃不喝工作一万六千年才能赚到的钱。
更重要的是,这些收入都是清清白白、明明正正的。从官爵俸禄到养廉银,从皇帝赏赐到下属孝敬,每一笔都在清朝的制度规范之内。
这样的收入水平,在当时的朝廷中已经算得上顶级待遇。即便是一些藩王贝勒,一年的例银也不过两三万两。可见张廷玉作为文臣能有如此优厚的待遇,实在是难能可贵。
正是这样优厚的待遇,让张廷玉根本没有贪腐的必要。他完全可以靠着这些合法收入,过上富足优渥的生活。这或许就是他能保持清廉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财万贯在手 清白做官无忧
要说张廷玉不贪为官的底气,还得从他的家世说起。张家在安徽桐城经营了数代,早已积累了可观的家业。桐城张氏不仅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更是书香门第,家族产业遍布城乡。
张廷玉的父亲张英在康熙朝任职大学士时期,就为家族积累了大量财富。张家在桐城拥有良田数千亩,商铺数十间,光是每年的租金收入就足以让一家人过上优渥的生活。
这些家族基业让张廷玉从一开始就立于不败之地。即便他不做官,光靠着家族产业的收入也能过上富足的日子。有了这样殷实的家底,他在仕途上自然也就少了几分趋利的念头。
张氏家族不仅有钱,更重要的是有着良好的家风传承。"六尺巷"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展现了张家人宁可让出利益也要和谐处世的处事哲学。这种家风对张廷玉的为官之道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雍正朝,张廷玉深得皇帝信任,被委以重任。这种信任不仅带来了权力,更带来了丰厚的合法收入。他不需要通过贪污受贿来积累财富,朝廷给予的俸禄和各种合法收入就已经让他衣食无忧。
作为一个精明的政治家,张廷玉深知在朝廷中保持清廉的重要性。那些因贪腐而身败名裂的大臣的下场就是最好的警示。有了充足的合法收入,他完全没有必要冒这个风险。
在当时的官场中,有一种说法叫"腰缠万贯"。这不仅指官员的财富,更指他们的精神追求。张廷玉就深谙此道,他追求的是清名远播,而不是金银满箱。
朝廷中的贪官往往是因为贪得无厌而落马。但对张廷玉来说,家族底蕴加上优厚的官俸,已经让他过上了富足的生活。这种状态下,他更看重的是如何维护自己的清誉。
在长期的为官生涯中,张廷玉建立起了一套严格的自我约束机制。他不仅自己恪守清廉,还要求家人和亲属不得利用他的权势谋取私利。这种自律让他在官场中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张廷玉的清廉作风也影响了他的后人。他的子孙们继承了这种优良传统,在仕途上同样以清正廉洁著称。这种家风的传承,让张家在官场中保持着良好的声誉。
在那个官场浮躁的年代,能够保持清廉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气度。张廷玉深谙此理,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个道理:有了殷实的家底和优厚的俸禄,清廉为官不仅可能,而且是最明智的选择。
当很多官员在忙着敛财的时候,张廷玉却在努力经营自己的清誉。这种选择让他在三朝为官期间,始终保持着令人敬重的形象。即便到了晚年,他依然是朝廷中清正廉洁的典范。
随着时间推移,张廷玉的清廉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人们常说,真正的富贵不在于钱财的多少,而在于如何驾驭这些财富。张廷玉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这个道理。
乾隆抄家搜查 清白传世留名
乾隆十五年的那个深秋,北京城内弥漫着一种诡异的氛围。年过古稀的张廷玉府邸正在经历一场突如其来的抄家风波。乾隆皇帝暗中派出心腹大臣,带领一队人马突击搜查这位三朝元老的府邸。
这场抄家行动来得蹊跷。张廷玉虽然年事已高,但在朝中威望依然很高。乾隆此举表面上是查办贪腐,实则另有隐情。
搜查队伍把张府翻了个底朝天,从客厅到卧室,从书房到厨房,甚至连地窖和茅厕都没有放过。他们期待能找到金银珠宝或者贿赂的证据,但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
这位当了五十多年朝廷大臣的老人,家中除了必要的生活用品,就只有一些字画和书籍。即便是字画,也大多是一些普通的作品,并非什么价值连城的珍品。
搜查人员在张府的账簿中发现,每一笔收入都记录得清清楚楚。从朝廷的俸禄到家族产业的收益,每一分钱都来源明确。这让想要找出贪腐证据的搜查人员无功而返。
乾隆得知搜查结果后,不得不承认张廷玉确实清廉。但这反而加深了他对这位老臣的不满。一个官员不贪不腐,反而成了皇帝的心病。
原来,张廷玉在政见上经常与乾隆意见相左。他坚持己见,不愿附和皇帝的一些决定。这种刚直不阿的态度让年轻气盛的乾隆颇为不悦。
乾隆本想通过抄家来打击张廷玉的威望,没想到反而坐实了这位老臣的清名。这场抄家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让张廷玉的清廉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搜查结束后不久,张廷玉就被免去了军机大臣的职务。但他的清廉故事却在民间广为流传。人们津津乐道的不是他位居三朝重臣,而是他能在高位清廉。
张廷玉的家人在这次风波中表现得十分镇定。他们知道家中没有任何见不得人的东西,也深知张廷玉一生行事光明磊落。这种坦荡的态度,恰恰印证了张家的清白。
抄家风波过后,张廷玉的政治生涯开始走向暮年。但他留下的廉政典范却影响深远。后世的清官常常会被拿来与张廷玉相比较,他成了清官清廉的标杆。
这场抄家虽然是一场政治较量,但却意外地为历史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见证。它证明了即便在权力最巅峰的位置,也可以保持清廉。张廷玉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位至三公,心如止水"。
时至今日,张廷玉的故事仍被人们传颂。他证明了一个道理:在官场中,清廉不仅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智慧。真正的智者,往往能在富贵中保持本心。
历史给张廷玉下的评价很高,不是因为他位居三朝重臣,而是因为他能在权力巅峰保持清正。这份清白,成了他留给后世最宝贵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