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离开二环内
二环内留给“首都”
把城市核心区留给中央
前言2019年1月11日,北京市级行政中心正式迁入通州城市副中心。
在天安门往东30公里的通州,北京的东大门,一座崭新的新城拔地而起。
因河而生,因河而兴的通州,肩负起重要的时代历史使命。
北京16个区,为什么非要在通州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
在通州2000多年的历史上,因水而兴,境内分布有大小13条河流,历朝历代都是仓储漕运重点,是江南与塞北草原物流交汇的枢纽之地。
最有名的莫过于京杭大运河的北起点,是金元明清四朝皇家漕运的扛把子,一直就有着“副中心”的优势。
当年,南来北往的船只在这里汇聚,码头、粮仓、客栈、酒肆等一应俱全,大概就是清明上河图里的繁荣盛景。
近代以来,随着陆路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京杭运河的弱势,通州也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交通枢纽的地位不复存在。
建国前,通州被称为“通县”,归河北省管辖,1958年随着北京城市发展的需要,将通县划归北京,后改为“通州区”,因远离市中心,整体发展较为一般。
直到北京的发展遇上“大城市病”,资源禀赋即将达到临界点,通州才终于迎来属于她的春天,真是“历经千年古,一朝换新天”。
2014年初,中央提出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很快,国家就提出在通州建立“北京行政副中心”的概念。
2015年5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北京副中心“行政办公区”规划设计方案获批,规划中的6平方公里范围内,主要用于北京市各级机关单位的集中办公地。
随后,国家提出将“北京行政副中心”的定位,变更为“城市副中心”,定位级别得到进一步提升,规划面积也扩大到155平方公里,整整翻了26倍。
2016年5月27日,通州被正式确定为“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终于迎来了高光时刻,终于告别了郊区的概念,与雄安新区一道,被称为“千年大计”,上升为国家战略。
人口东移:北京人口前期发展最快的区域,主要集中于北部和西部,之后开始逐渐向东部转移,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不属于北京市辖区,但却为北京输送了大量劳动人口的“睡城”——燕郊,几十万人每天往返于东西之间,为北京的发展发光发热。
随着通州作为城市副中心,极大缓解了城市的拥堵,我们都知道在北京的通勤时间是非常恐怖的,随着部分企业迁往通州,以及轨道交通的大规模建设,也将极大减少年轻人的通勤成本,早上能多睡会儿那就是最大的幸福。
空间东扩:从北京的地形地貌来看,向北是燕山山脉,向西是太行山脉,对应的就是北部的昌平区和顺义区,以及西部的房山区和门头沟区,都不适合再进行大规模城市建设。
因此,不管是单纯的考虑北京城市发展,还是考虑未来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只能选择向东和向南两个方向,只有这两个方向是华北大平原,向东就是通州区,而向南则是大兴区,可以为城市建设提供大量的土地资源和发展空间。
那么,为什么最终北京选择了通州,而不是大兴呢?
其实,主要还是为了服务于国家的京津冀发展战略规划。
我们都知道,在北京的南部已经规划了两大城市发展核心,一个是国内最大的机场——大兴国际机场,另一个是亦庄经济开发区。
亦庄经开区成立后,近几年在科技智能化领域发展非常快,有着北方最强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2024年GDP达到3649.3亿元,同比增长9%,发展极为迅猛,成为北京经济和产业的重要增长极,被称为北京的“深圳”。
同时考虑处于航线范围内的安全因素,因此,北京行政中心就只能迁往东部的通州区。
区域发展:通州区区位优势明显,东侧紧邻廊坊北三县,南边与天津和廊坊接壤,在地理上处于京津冀核心发展区,可以极大的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立,可以与南城的大兴机场和亦庄经开区,两大板块遥相呼应,为京津冀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北京市前期每年对通州的投资达到千亿规模,经过8年的建设,通州区第一阶段的基建和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趋于完善,整个城市界面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未来,通州将开启第二阶段的大规模产业发展,随着北京的国央企将会陆续迁移至通州,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科技智能产业的落地,通州未来还将成为北京的大数据产业聚集区。
水资源解困:城市发展就需要巨量的水资源,而通州自古以来就多河、富水,境内有13条河流,是北方难得的内陆水城,可以为城市发展提供必要的水源支持。
另一方面,有水就便于营造宜人滨水的生态环境,大运河森林公园、东郊湿地公园、张家湾公园、凉水河湿地公园、环球影城主题公园、城市绿心等陆续建成开园,大运河京冀段全线旅游通航,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目前,通州已经打造了163公里滨水岸线,新增林地绿地3万亩,改造提升4.5万亩,人均绿地面积12.7㎡,妥妥的森林城市。
通州离不开北京,北京也离不开通州。
通州拥有雄厚的运河历史文化积淀,以及天生的资源禀赋,再加上政策导向和战略定位的支持,都将为通州带来巨大的发展潜力,使其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现代化新城。
属于通州的新时代,才刚刚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