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编年史(1):明治日本,为什么一直对东北虎视眈眈?

鸽子评国际 2023-08-09 12:19:00

当我们回顾东北抗战史的时候,不少人都会下意识地认为,“东北丢掉的太容易了”。但现实情况是,为了将东北彻底“据为己有”,日本人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布局。

那么问题来了,为了实现自己的狼子野心,日本人都动了哪些小心思?我查了一些资料,接下来跟大家简单聊聊。

1)“大陆政策”与“东北野望”的滋生

1853年,黑船事件爆发。次年3月,美日两国在横滨签订了日本近代史上的第一份不平等条约——《日美亲善条约》。

在1857—1858年间,美、英、俄、荷、法等国相继向日本提出了“开埠通商,允许自由贸易,圈定外国人居留地,确立领事裁判权,接受协定关税”等通商要求。面对咄咄逼人的西方列强,日本只能与之相继签订通商条约与贸易章程。因为上述条约均签订于安政五年,即1858年,故合称“安政五国条约”。

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彻底轰塌了日本封闭已久的国门,更让整个国家遭遇到了沦为西方列强殖民地的危险。于是,德川幕府成为了日本各阶层口诛笔伐的对象。

日本开国后,抵达横滨的各国商船

1867年,孝明天皇去世,太子睦仁亲王即位。同年11月8日,睦仁下达“讨幕密敕”。9日,时任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奏请“奉还大政”。

次年1月,睦仁发布了《王政复古大号令》,幕府政治彻底宣告垮台。从4月开始,他相继颁布了具有政治纲领性的《五条誓文》和《政体书》并改元“明治”。至此,“明治维新”全面开启。

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皇室

此时,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了明治政府的面前——“新国家”的价值取向,究竟要偏向东方还是西方?

实际上,在这一时期,日本政界一直存在着两种观点,即“日清协力”和“征韩论”。

有趣的是,在维新开启之初,“日清协力”一度占据着舆论上风。不过,伴随着与欧美列强交流的持续深入,以岩仓具视(1825—1883)为首的政界要人们逐渐意识到,“日清两国再怎么协力,也无法与之相抗衡”(拓展阅读:)。

因此,尽管两国在1871年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但日本一直不安于《条规》中的相关协定,妄图增加最惠国待遇。由此可见,他们根本没有“长期修好”的打算。

明治维新的几个主要领导人,左起:木户孝允、山口尚芳、岩仓具视、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

为了尽快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身为“维新三杰”之一的西乡隆盛(1828—1877)提出了“失之于欧美之物,取偿于朝鲜、满洲之地”的“扩张理论”。由此可见,早在明治维新初期,一些日本人就已经对土地肥沃、物产富饶的东北动起了小心思。

1889年.明治政府制订并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新宪法规定,“天皇是陆海军的最高统帅”。1893年,海军军令部成立,《战时大本营条例》也同时公布。至此,“统帅权独立于内阁、陆海军同属于天皇”与“军政与军令分立”的军国主义体制正式定型。

1890年12月,时任首相山县有朋(1838—1922)向帝国议会提出了所谓“主权线”和“利益线”的“二线说”主张。简单地说,他不仅将朝鲜和中国划入“利益线”,还建议日本需要尽快占领中朝两国。学界认为,这既是日本“大陆政策”的形成标志,也是“满蒙即日本的生命线”这一观点的理论源头。

山县有朋雕像

2)明治日本的扩张尝试

实际上,早在维新初期,明治政府制定了“南进”与“北进”的扩张计划。所谓“南进”,就是占领琉球和台湾,并以此为基地向东南亚扩张;所谓“北进”,就是占领朝鲜和中国,最终实现“称霸亚洲”的目的。

日本宪法的颁布,预示着“明治维新”划上了句号

1874年5月,明治政府以“惩治杀害属国琉球难民的台湾生番”为由,出兵台湾并一度占领了大片“生番居住地”。不过,受困于水土不服、疟疾以及当地军民的持续反击,日军陷入到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在英美等国的调停下,中日两国于同年10月签订《北京专约》。条约规定,清朝承认台湾“生番”曾对琉球人等“妄为加害”,日本出兵是“保民义举”;清朝向日本赔偿白银50万两,日军撤出台湾(拓展阅读:)。

电影《赛德克巴莱》中的赛德克人形象

在尝到甜头后,日本的态度变得更为嚣张。1879年3月,明治政府宣布完成 “琉球处分”,琉球藩被废除。4月4日,改设冲绳县,日本人锅岛直彬成为第一任县知事。

尽管清政府就琉球问题向日本表达了强烈抗议,并积极寻求荷、法、美、英等国参与交涉,但各国均保持沉默。因此,琉球问题长期处于搁置状态。但不管怎么说,琉球群岛已经在实际上成为了日本领土的一部分(拓展阅读:)。

正殿御座上的“中山世土”四字,乃清康熙皇帝御笔亲赐

很快,日本将扩张的矛头直指中国。1887年,陆军参谋本部制定《征讨清国策》,拟定了极为详细的作战方针。

在第三部分“善后处理”中,更明确提出了日本“肢解中国”的具体方案,即“缔结和约时,应将盛京、盖州以南的辽东半岛、山东登州府、舟山群岛、台湾、澎湖以及长江两岸十里之地,直接并入日本版图”。

浮世绘中的日军大本营

3)甲午战争与中日关系的逆转

为加强对远东的控制,沙俄从1891年起开始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不甘落后的日本得知此事后,加速扩军备战,寻求与清朝展开决战的机会。

1)甲午战争的全过程

1894年6月,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在得知清军为镇压起义入境朝鲜后,一万多名日本官兵以“护侨”为由不请自来。

7月23日,日军突袭汉城景福宫,强迫朝鲜高宗和闵妃二人“下野”。不久,日本扶植高宗生父兴宣大院君(1821—1898)建立了带有亲日倾向的傀儡政府(拓展阅读:)。

东学党起义主题绘画

7月25日,日军未经宣战就击沉了行驶在丰岛海面的清军运兵船“高升号”。至此,甲午战争正式爆发。面对日军的大肆进攻,清军毫无招架之力。截至9月底,日本不仅完全控制了朝鲜半岛,还将进攻矛头直接指向了东北。

在进入中国地面后,日军兵分两路,一路在跨过鸭绿江后攻打丹东,一路在辽东花园口登陆包抄旅顺和大连。11月,金州与旅顺相继沦陷。

需要指出的是,日军在进入中国境内后,大肆烧杀劫掠,无所不尽其极。比如在攻克旅顺后,他们对城内进行了持续四天三夜的大屠杀,死难者最高估计约2万余人。直到今天,在旅顺的一些景点内,依然立有“拒绝不承认侵华历史的日本人入内”的广告标识牌。

写有“拒绝不承认侵华历史的日本人入内”的广告标识牌

清军不仅在陆战中一溃千里,北洋水师也先后遇了一系列惨痛失利。1894年9月17日,两国海军在黄海大东沟海域狭路相逢。

经过长达五个多小时的激战,北洋水师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军舰,来远号遭受重创,死伤官兵约800人;日本联合舰队的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等5艘遭受重创,伤亡239人。

需要指出的是,北洋舰队固然损失更大,但并非是完败;日本海军虽说获胜,但也元气大伤。因此,海战结束后,日军并未再主动发起进攻。

浮世绘中的黄海海战

1895年1月25日,日军在山东荣成湾登陆。截至月底,威海卫陆地几乎全部陷落,驻扎在刘公岛的北洋舰队已经完全处于日军的合围之中,形势岌岌可危。

2月3日,日本海陆军合击北洋水师。在威海卫海战中,定远号被击伤后自沉,来远、威远、宝筏等舰被击沉,擅自逃跑的12艘鱼雷艇日军俘获。

面对本方损失惨重的局面,北洋水师的英国顾问马格禄、美国顾问浩威等人勾结部分贪生怕死清军将领,公开威胁提督丁汝昌投降。在得知援军到来无望的情况下,丁汝昌在悲愤中于2月12日自杀。

丁汝昌去世后不久,“广丙”号管带陈壁光代表北洋水师向日本海军投降。2月17日,日军开进威海卫。下午3时,载有丁汝昌等人灵柩的康济号汽笛长鸣,离开刘公岛码头,日军各舰为其鸣炮致哀,北洋水师的有生力量被尽数摧毁。

浮世绘中的丁汝昌

2)马关条约的签订

面对屡战屡败的惨淡局面,疲惫不堪的清廷决心不惜任何代价,尽快达成停战的目的。

3月13日,李鸿章以头等全权大臣的名义,携美国顾问、前国务卿科士达合计100多名随员前往下关,即位于今日本山口县境内的马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宗光(1844—1897)等人进行了会谈。

马关条约纪念地的伊藤博文(左)与陆奥宗光的铜像

4月15日,双方召开了第六轮谈判。对于这场会谈谈判,陆奥宗光如是记录道:

“会见的时间虽长,散会时已到上灯时间,而其结果,他(李鸿章)惟有完全接受我方的要求。李鸿章自到马关以来,从来没有像今天会晤这样,不惜费尽唇舌进行辩论的。”

“他也许已经知道,我方决议的主要部分不能变动。所以在本日的会谈中,只是在枝节问题上斤斤计较不已。例如最初要求,从赔款二万万两中削减五千万两;看见达不到目的,又要求减少二千万两。”

“(李鸿章)甚至最后竟向伊藤全权哀求,以此少许之减额,赠作回国的旅费。此种举动,如从他的地位来说,不无失态,但可能是出于‘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的意思。”

电视剧《走向共和》中李鸿章的感叹

在经过了长达六轮的谈判后,4月17日,两国签订《马关条约》,其要点如下:

中国承认朝鲜独立;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与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不过,在俄、法、德三国的干涉下,辽东半岛被清政府以3000万两白银的价格“赎买”了回来。

浮世绘中的《马关条约》签订现场

3)甲午战争与日本的“脱胎换骨”

总的来说,《马关条约》让日本取得了全面压倒性的胜利。单凭赔款一项,日本就获得了白银2.3亿两,连本带利有3.6日元亿之巨。要知道,日本当时一年的财政收入也不过是1亿日元而已。

北洋水师的镇远舰,被当做战利品拉回到了日本,不少日本老百姓来看热闹

首先,得益于战争赔款,日本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先发优势。展开来说,84%的公司和半数以上的工厂,都是在甲午战争结束后建立的;其次,日本的铁路总长度和轮船总吨位,都在战后呈现出了成倍甚至数倍的增长;第三,日本的黄金储备有了显著增加。1897年10月,日本建立金本位制,顺利进入了国际货币金融体制。

其次,得益于甲午战争的“刺激”,日本的军工产业发生了质变。从1885年起,日本开始制造村田步枪,年产2.3万支。截至1893年,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

《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的陆军工厂动力数扩大了6.7倍,工人数扩大了4.6倍。与此同时,陆军由原本的7个师团扩编为13个师团,海军舰艇吨位由5万吨增加到20万吨。

浮世绘中的日本海军

第三,得益于《马关条约》的签订,日本的对华投资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甲午战争前,日本的对华投资几乎可忽略不计。

到了1897年,中国境内合计有大型日本商社44个。其中,以建于上海的中日合资纺织厂最为知名。到了1900年,日本商社已经超过了210个,纺锤数与1896年相比增长了8倍,1899年的对华出口总额是1893年的5倍多。

第四,得益于战争赔款,明治政府于1897年在福冈县八幡村,建立了当时国内最大的官营钢铁厂——八幡制铁所。1901年,制铁所正式投产。学界认为,八幡制铁所不仅为后续的日俄战争提供了大量军用物资,也为整个日本军工和重工业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老照片中的八幡制铁所

另外,明治政府还利用战争赔款,在1897年创立了京都帝国大学,即今天的京都大学的前身。

与东京大学不同,京都大学一直享有“科学家摇篮”的美誉。截至2020年,共有19位诺贝尔奖得主与京都大学存在某种程度的关联,其中校友和教授共11位。另外,京都大学还诞生了2名菲尔兹奖得主、1名沃尔夫奖得主、4名拉斯克奖得主、4名芥川奖得主、日本唯一的达尔文-华莱士奖章得主(截至2014年),可谓巨擘辈出(拓展阅读:)。

京都大学校门

4)什么是“日俄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一直对我国北方虎视眈眈的沙俄,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了《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这就意味着,黑龙江以北以及乌苏里江以东的大片领土,全部落入沙俄之手。

1)沙俄的“东北野望”

“三国干涉还辽”后,沙俄开始向清政府谋取报答。1896年5月,赴俄参加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的李鸿章与沙俄签订《中俄密约》,并在不久后签订《建造经理东省铁路合同》,允许对方修筑铁路。经过谈判,这条铁路被正式命名为“大清东省铁路”,简称“东清铁路”或“中东铁路”。

《走向共和》中的李鸿章

1898年8月,中东铁路正式动工。铁路以哈尔滨为中心,分东、西、南部三线,由六处同时开始相向施工。资料显示,从满洲里到绥芬河的“北部干线”,从宽城子到旅顺的“南满支线”以及其他支线,全长约2500多公里。

铁路采用俄制1524毫米轨距,干支线相连,恰如“T”字形,几乎贯穿了在整个东北地区。1903年7月14日,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并开始正式营业。

在中东铁路开工的同时,沙俄还强迫清政府签订了《旅大租地条约》和《东省铁路续订合同》。至此,大连港及其水域均成为了沙俄的囊中之物。

中东铁路示意图

2)日俄矛盾的愈演愈烈

《辛丑条约》签订后,沙俄更是妄图将东北、内外蒙古以及新疆等地尽数收入囊中。如此贪得无厌的行径,不仅激起了老对手英国的强烈不满,更招致到了日本的极大嫉恨(拓展阅读:)。

实际上,早在1894年7月,英日两国就签订了《日英通商航海条约》。坦诚说,这是明治政府在外交领域取得的划时代胜利。

根据新条约,英国在日本的治外法权和最惠国待遇被取消,日本的关税自主权也得到了一定保证。对此,时任英国外相金柏利在条约签订后向日本代表如是祝贺道:“此约之性质,对日本来说,远胜于打败清帝国之大军”。

1902年1月,日英两国签订了旨在反对沙俄独吞东北的《日英同盟条约》,两国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提升。

《日英同盟条约》原件

在得到英国等西方国家的支持后,日本决定孤注一掷,夺取沙俄在东北“一家独大”的地位。1904年2月8日,他们故技重施,向沙俄不宣而战,突然袭击了停泊在旅顺和仁川港口的沙俄舰队,日俄战争爆发了。

3)日俄战争概述

在陆战方面,由库罗帕特金率领的百万俄军,从1905年1月旅顺要塞陷落后就节节北退,最终在8月10日的奉天会战中被全面击溃,付出了伤亡6.7万人,被俘2.2万人的惨重代价。

在海战方面,两国海军于1905年5月在对马海峡展开终极决战。绕了半个地球东航远征的波罗的海舰队,几乎被日本联合舰队尽数歼灭。至此,沙俄一蹶不振,统治也在几年后被掀翻了。

日俄战争主题浮世绘

更为讽刺的是,日渐腐朽堕落的清政府,置国家领土、主权及人民生命财产于不顾,居然宣布“中立”,任由两国官兵在东北大地上践踏厮杀。资料显示,日俄官方所到之处“菽黍高梁均被芟割,以作马料。纵横千里,几同赤地”,广大东北人民“陷于枪烟弹雨之中,死于炮林雷阵之上者数万生灵,肉飞血溅,产破家亡”。

在美国的斡旋之下,日俄两国在1905年9月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作为战败一方的沙俄,将辽东半岛的租借权全部转让给日本。与此同时,从长春到沈阳的长达885公里的南满铁路的两侧地带,即“满铁附属地”的治外法权,也被日本据为己有。

日俄战争主题浮世绘之“203高地争夺战”

在签署完《朴茨茅斯条约》之后,日本代表小村寿太郎在1905年底特意来到中国。他以签订《东三省事宜正约》和《附约》的形式,迫使清政府开放凤凰城、辽阳、铁岭、长春、吉林、哈尔滨、满洲里等16座城市作为日本通商和居住的场所,并取得了日本直接经营安奉铁路和采伐鸭绿江右岸木材的利权。

一言概之,在1907—1916年的十年间,日本陆续将所谓的“南满地区”,即东北的南部与内蒙古的部分地区,纳入进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日本老地图中的“关东州”

5)“经营满洲”的“三驾马车”

1904年9月,日军在大连金州设立了关东守备军司令部和军政署,开启了针对金州及其周边地区的带有“军政合一”意味的殖民统治。次年10月,“关东州民政署”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建立于辽阳的“关东总督府”。

1906年6月,日本在沈阳设立了“驻南满地区”的最高级别外交机构——奉天总领事馆。同年8月,“关东总督府”改称“关东都督府”,驻地也从辽阳迁至旅顺,直接接受外务省的统辖,军事事务接受陆军大臣的指示与监督。需要指出的是,关东都督府尽管依然具有“军政合一”的特质、但设在各地的军管署被逐步撤销。

关东都督府陆军部

按照惯例,关东都督由现役陆军大将或中将担任。他不仅掌有军事指挥权和管辖旅大租借地的权力,还统管满铁附属地的司法、警察等事务。

考虑到满铁附属地是沿铁路分布的,大部分处于关东州租借地的管辖区之外。因此,基于维系当地日常秩序的需要,日本在“关东州”驻扎了一个步兵师团、6个铁道守备队以及若干个重炮营和宪兵队,这些部队统一接受关东都督府“陆军部”的统辖和节制。

1906年底,日本筹建了旨在推行“大陆扩张政策”的“国策会社”——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即我们熟知的“满铁”。

老照片中的满铁总部

1919年4月,“关东都督府”改组为“关东厅”和“关东军司令部”。这就意味着,原有的“军政合一”体制被“军政分治”所替代。

展开来说,“关东厅”尽管可视为原关东都督府民政部的名称改换,但“顶头上司”从外务省改为内阁总理大臣。除了继续掌管关东州的事务之外,同时负责满铁的警务与监督等事宜;至于后者,全盘继承了关东都督府陆军部的衣钵。

侵华日军关东军司令部旧址

关东军在成立之初,主要由1个陆军步兵师团,6个铁路守备队和8个宪兵队组成。其中,步兵师团下辖2个步兵旅团,骑兵联队、野炮兵联队、工兵联队、通信队、轴重队各1个。另外,关东军还辖有旅顺要塞司令部、旅顺重炮大队和关东宪兵队本部。至于专事情报与谋略工作的特务机关,分散地派驻在东北各地。

进入昭和时代后,日本加紧了侵华步伐。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关东军同时有了小规模的“扩编”,人数维持在两万余人的水平。

电视剧《少帅》中的关东军“大佬”菊池武夫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是参照英国东印度公司为模板创立的“国策会社”。简单地说,它不仅是日俄战争的直接产物,更是明治政府“经略满蒙”的重要“白手套”之一。最早提出建立“满铁”构想的,是日俄战争时期担任日本满洲军参谋长的儿玉源太郎(1852—1906)大将。

实际上,早在日军进入东北初期,他就着手思考“如何经营满洲”的问题了。为了尽快落实自己的计划,他索性将自己担任台湾总督时的左膀右臂,时任台湾民政长官后藤新平(1857—1929)招至东北。在儿玉源太郎的力荐下,后藤新平被任命为满铁的首届总裁。

儿玉源太郎(左)与后藤新平

对于“经略东北”的具体事宜,后藤新平在《满洲经营策梗概》中如是写道:“战后满洲经营的唯一要诀在于:表面上假装经营铁路,背地里百般经营。根据这一要诀,应使租借地内之统治机关与铁路之经营机关完全分立为二,经营铁路机关必须故作除铁路以外与政治军事毫不相干的姿态。”

满铁初创时的资本是2亿日元,其中吸收有民间投资。因此,满铁具有一定的官民合办的性质。不过,满铁的总裁和副总裁由日本政府任命,业务活动也全盘接受日本政府的指挥和监督。资料显示,在最兴盛时期,满铁的资金多达40亿日元,职工近50万人。

满铁的“业务”,除了经营南满铁路,攫取中国路权,垄断煤铁重工业,向农工商各业广泛渗透之外,还极力参与政治、军事和文化侵略等活动。另外,满铁还拥有当时在日本乃至全亚洲规模最大的调查机关——“满铁调查部”。对此,后藤新平得意洋洋地表示,“经营这条铁路的满铁会社,是帝国殖民政策和我帝国发展的先锋队”。

火车站内的满铁员工

一言概之,关东都督府以及后来的关东厅、关东军和满铁,可视为日本“经略满洲”的“三驾马车”。另外,日本外务系统驻东北各地的领事馆,也会参与到各项侵略活动当中,拥有着一定的话语权。

考虑到这些机构的顶头上司、活动对象、方法和步骤不尽相同,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权力之争。不过,在推行大陆政策以及侵吞“满蒙”的总方向上,这些机构无疑是完全一致的。那么问题来了,在清朝灭亡后的大变革进程中,日本人又在东北搞出了哪些小动作?我们在下篇文章继续讨论(未完待续)。

0 阅读:96

鸽子评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