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涵
出品:全球财说
又一险企宣布换帅!前不久,刚完成第四届董事会换届工作的利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利安人寿”)又迎来总裁调整。
公司近年营收和保险业务收入蒸蒸日上,总资产规模破千亿。但净利水平偏低且波动性大仍是挥之不去的阴霾。
副总裁接棒临时负责人利安人寿成立于2011年7月,是江苏省首家全国性人身保险公司,2022年8月转为国有金融资本管理。由5家国资背景,5家民营企业股东组成。国有股占比超50%,其中大股东为江苏省国际信托有限责任公司持股22.79%。
近期,利安人寿原总裁傅杰因任期届满,卸任。公司指定严维金担任临时负责人。
原总裁傅杰为学者出身,后跨界保险是圈内老将。曾任天津财经大学讲师、院办副主任;1992年末转战保险业,先后在平安保险、泰康人寿、前海人寿、昆仑健康保险、世纪保险经纪任职。职位从大型保险公司下属分支公司部门经理一路做到中小寿险公司总裁、副董事长等职。
2021年5月,傅杰加入利安人寿任临时负责人。1个月后经监管批准,担任利安人寿总裁,至今履职已有3年有余。
新晋临时负责人严维金是公司老人,现年53岁。其并不似傅杰有多家保险公司从业经历。除了曾在南京晨光机器厂工作外,此后15年在平安寿险,历任江苏分公司 IT 部负责人、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
利安人寿成立之初就出任副总裁。自2017年6月起,严维金担子加重。先担任公司首席信息官4年有余,后卸任。转而又接任首席风险官2年。到2023年12月起,肩负副总裁兼首席风险官、首席信息官三项职责。
随着严维金临时负责人职责履行,副总裁职务不再保留,仍坚守首席信息官、首席投资官岗位。按行业惯例保险机构总裁空缺,由临时负责人补位的情况屡见不鲜。根据监管规定临时负责人任职时间累计不得超过6个月,交给时间验证。
目前和严维金搭档的董事长周俊淑出自江苏国资体系,曾长期供职于农行系统,银行从业经验丰富。自2022年9月起,周俊淑接棒前任王辉清出任公司董事长。
近些年,保险公司高管变动是行业常态。多数变动背后承载着业绩扭亏,提升盈利能力等核心目标。
就利安人寿来说,2022年IPO梦想萌芽,提出“三年再造一个利安,争取早日上市”计划。如今物是人非,在市场竞争激烈、监管趋严,人身险行业深度调整的当下,能稳住业绩尚且艰难,上市计划恐被搁浅。
此外,公司内控管理亟待提升。年内总分支公司均有被罚经历,有些违规还波及了总公司高管。
总公司因相关报告未如实反映业务情况;绩效薪酬制度不合规;核保管控不严;未能严格执行公司保全操作规定被罚33万元。此外,精算部副总经理(主持工作)张瑞章和计划财务部总经理郭晖,两位高管先后因相关报告数据不准确,财务数据不准确,总计被罚4万元。虽金额不大但总公司及高管违规还是比较罕见的。
截至12月19日,利安人寿下属多家分支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因存在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不真实,给予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保险合同外利益,虚列费用,未严格执行公司理赔管理制度等违规行为,总计被罚202.5万元。
收入增速放缓,退保金激增走过13年春秋的利安人寿,公司资产总额由十几亿迅速扩张至千亿元规模。成立第6年就实现营收和保险业务收入双双破百亿元,到2023年公司营收262.82亿元,保险业务收入220.16亿元。中间虽有波动,大致是增长曲线。
然而近2年公司净资产腰斩,由2021年净资产87.74亿元,骤降至2023年34.24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合并净资产有所回升,为68.17亿元,但仍处较低水平。
且保险业务未来也面临压力。借用东方金诚国际预言,“在传统寿险业务放量驱动下,利安人寿保费收入较快增长,未来随着高预定利率产品停售及公司价值转型工作的推进,预计收入增速将放缓”。
公司最大短板还是经营成果尚不算稳健。利安人寿在历经6年亏损后, 2018年进入盈利通道。相较动辄百亿的营收和保费收入,盈利能力不尽人意。2018-2023年净利分别为0.87亿元、1.81亿元、3.82亿元、1.38亿元、-27.57亿元、0.39亿元(2019年起为合并净利)。2022年受资本市场波动影响,投资收益大幅减少,净利巨亏。“积于忽微,毁于一旦”,直接导致公司自成立以来,累计亏损达28.16亿元。让本就处于业绩瓶颈期的利安人寿雪上加霜。
利安人寿长期盈利水平较低,与业务开展中提取了高额保险责任准备金不无关系。2020-2023年,该指标占营业支出比例为75.31%、68.24%、63.67%、20.21%。2023年占比骤降,金额较2022年减少约105亿元。
通常是由于新业务规模减少和退保波动引起的。事实也是如此,2023年公司前期投放的中短期业务集中到期,退保金由2022年23.06亿元,猛增至114.06亿元。
公司在保单销售过程中,对银保渠道依赖较高,渠道结构仍有待优化。近些年公司保费收入居前五的保险产品中,大部分来自银行代理渠道。相应的手续费及佣金支出大幅增加。2019年时公司手续费及佣金支出还为9.97亿元,到2023年就增至46.23亿元。
2024年前三季度,利安人寿合并利润表下,营收同比增长15.51%达255.79亿元,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2.97%达220.31亿元。净利由2023年同期0.10亿元,增至0.51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同期公司单独利润表下,保险业务收入表现一致,但净利却是同比骤降47.06%,降至0.18亿元。陷入“增收不增利”怪圈。主要因报告期内赔付支出同比增长214.89%,提取寿险责任准备金同比增长395.40%,多项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营业支出大增34.02亿元。
偿二代规则下,不少险企增资、发债提高偿付能力应对监管高要求。为补充资本,提高公司偿付能力,促进业务持续发展,自2022年起利安人寿已经累计发行资本补充债券50亿元。
2024前三季度,公司偿付能力较为充足。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49.67%,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49.67%。最近连续2个季度风险综合评级结果为BB类。
短期投资亮眼,仍存挑战资本市场行情回暖,报告期内公司投资端表现亮眼。2024年前三季度创造投资收益34.10亿元,同比增长26.48%。期间,录得投资收益率3.49%,较近3年平均投资收益率3.65%,相差无几;录得综合投资收益率7.07%,较近3年平均综合投资收益率2.61%,要高出不少。
2024上半年,利安人寿合并口径投资资产净额增长至1018.48亿元。主要是对基础设施、政府债券、权益资产的投资增长所致。整体看,公司投资资产仍以债券、债券型基金、不动产债权计划等固定收益类资产为主。这类资产虽然稳定,但现行市场利率环境下收益不高。
尤其本月国债利率下滑速度让人目瞪口呆。作为债券市场的重要长期收益代表-10年期国债收益率,由12月2号的2%,到 12月19日,已然跌破1.75%。这一危险信号使得险企利差损风险加大,投资压力倍增。
部分险企将目光转向权益类资产。继紫金财险、长城人寿、瑞众人寿等险企举牌上市公司股票后,11月利安人寿通过沪港通从港股二级市场买入上市公司深圳国际(00152.HK)股票,持股比例由4.98%增至5%,达到举牌线。
这是利安人寿近9年来首次举牌。按照监管规定将对其纳入权益类投资管理。
年内已有7家险企举牌了18家上市公司,引发了对举牌小热潮的讨论。除了政策和监管鼓励“长线投资”外,新旧会计准则切换,险企可以通过举牌实现权益法核算,减少当期损益的波动性。
险资投资多热衷于公共事业、交通运输、医药、银行等高股息特征的上市公司。深圳国际以交通物流为主业,是深圳市属直管企业中唯一一家整体境外上市公司,也是唯一一家以收费公路、物流、港口及大环保为主业的国有产业集团。
那深圳国际的经营质量如何?财报显示,近5年公司营收、利润并不稳定。营收分别为168.20亿港元、194.52亿港元、185.42亿港元、155.29亿港元、205.24亿港元,波动性大。股东应占盈利下滑,分别为49.55亿港元、38.41亿港元、35.73亿港元、12.54亿港元、19.02亿港元,尤其近2年断层明显。
2024上半年,深圳国际营收66.10亿港元,同比减少4.46%;股东应占盈利6.53亿港元,同比增长609.1%。
在当前资本市场持续波动的背景下,国华人寿踩雷广汇汽车的失败案例还在眼前。利安人寿还需持续关注投资资产质量以及提升自身承保端盈利能力,毕竟瘸腿走路很难走稳、走快。
敬告读者:本文基于公开资料信息或受访者提供的相关内容撰写,全球财说及文章作者不保证相关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无论何种情况下,本文内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