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西方有一个谚语故事,大意是说一位醉汉一直在路灯下寻找着什么,当有人询问时,醉汉说自己在找车钥匙,路人很奇怪地问醉汉为什么只在这个区域找,钥匙是丢在这里了吗?而醉汉回答说因为只有路灯下才看得见,所以也就只能在路灯下寻找了。
从内容看,就可以知道这是一则古老的笑话,因为现在的汽车已经可以完全不用钥匙来开启了。但是这个故事当中所表达出来的思想却在当下依旧被许多人认同、并按照这种思想在完成着自己的执行工作。

没错,我说的“许多人”,就是相当一部分招引工作人员,他们的钥匙,是能够说服投资方落地的筹码;而他们的路灯,则是地方上所能给出的优惠政策。对于这些招引工作人员来说,离开了“优惠政策”这盏路灯,他们就会认为自己“陷入了无边的黑暗,再也找不到那把钥匙了”。
想要找到钥匙,弄清楚“钥匙丢在哪里了”是首要问题,路灯下,或许也是钥匙丢失的可能地点之一,但是路灯下如此明亮的地方,很容就可以看清楚钥匙在或者不在这里,如果明明知道钥匙已经不在这里还继续找……,那真的只是“醉汉”才会有的行为了吧?

如果“路灯下没有钥匙”已经成为了一个既定的事实,那么应该去哪里找钥匙、应该如何去找钥匙呢?黑暗的地方确实不容易发现钥匙的踪影,但是,如果钥匙本就是丢在了黑暗的地方,那么即便光线不足,用脚去踢、用手去摸,找到钥匙的概率是不是也比只在路灯下徘徊要大许多呢?更何况,我们还可借助诸如蜡烛、油灯、手电、手机……等许多照明装备去把原本黑暗的地方照亮。
对于有准备的人来说,开常用门的钥匙肯定不会只有一把,即便是车钥匙真的找不到了,我们也可以用备用钥匙来打开车门。那么,对于看到本人且正在从事着招引工作的人来说,你的备用钥匙在哪里呢?你为自己准备了备用钥匙吗?

醉汉之所以“只”在路灯下找钥匙,是因为他的头脑并不是十分清醒、陷入了框架之内的思维让他放弃了他认为自己“看不到”的地方。招商引资工作也是如此,在各地招商工作纷纷“求变”的时候,首先应该改变的不是形式与方法,而是突破思维的桎梏。我们都不是谚语里的“醉汉”,我们本应当想到有关钥匙所在地的更多可能性,我们也不应该等着钥匙会自己走到路灯下面来。
指纹锁、人脸识别、声控、遥控……,都可以成为我们打开汽车车门的方式,放大一点来说,所有的硬件都在那里,一直就没有变过,需要改变的是我们自己,无论是资源还是工具,我们都需要通过自我改变来把它们用好,这样,才会让“找到车钥匙”这件简单的事情变得更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