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在欧美、非洲和大洋洲的传播

科普三舍 2024-03-08 00:33:53
豆腐的欧美传播

清圣祖康熙四年(1665年),西班牙神父闵明我(Domingo Fernándezde Navarrete)在其游记中用西班牙语最早向欧洲介绍了中国豆腐(teu-fu):“中国有一种全国最常见、最平常、最便宜的食物,上到皇族贵胄,下到平民百姓,都奉之为珍馔,同时又为生活所必需。它就是豆腐。”

清穆宗同治十二年(1873年),中国首次正式参加于奥地利维也纳举办的万国博览会,在清朝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主持下,委派广州海关副税务司包腊代表中国参会,豆腐制品正式传入欧洲,饱受赞誉。

1907年,国民党元老之一的李石曾留学巴黎,出版了法文书籍《大豆的研究》。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的豆腐制作与文化,向法国人宣传豆腐的营养功能。后为谋生,与吴稚晖、张静江等人一起创办了中国豆腐公司生产豆腐制品,在法国和欧洲刮起了“豆腐旋风”。巧合的是,1923年,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支部为筹措活动经费,也在巴黎开了家“中华豆腐坊”,邓小平和周恩来等人亲自下厨烹饪豆腐菜肴,向法国人介绍豆腐的营养价值,中国豆腐再次名震巴黎。

豆腐在非洲和大洋洲的传播

中国的豆腐大约在19世纪中叶传入非洲和大洋洲,都是随着中国人的到来而逐渐落地生根的。比如非洲,20世纪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派遣农业技术人员在非洲推广大豆种植,豆制品也随着大豆而进入。但是,目前由于经济、文化和习俗等原因,“中国奶酪”豆腐在非洲很多国家仍属于稀缺资源,豆腐在非洲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还未实现普及,仅在赞比亚、坦桑尼亚、几内亚、埃塞俄比亚、南非、尼日利亚等华人聚集的国家比较常见。

而在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传播,以被称为“中国牛排”的中国臭豆腐、麻婆豆腐等为代表,豆腐私房菜如今已备受澳大利亚人欢迎。

0 阅读:0
科普三舍

科普三舍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