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央视新闻正式发布全国22个超大特大城市,是依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以城区人口为核心指标划定城市等级。
我国十大城市也因此出炉。上海、北京、深圳稳居前三,重庆以1634万城区人口位列第四,武汉以995万人口排名第八。值得关注的是,杭州(874万)、南京(791万)两个国际性大都市遗憾落选十强。这一榜单不仅揭示了城市发展的新格局,更折射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深层逻辑。

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凭借1634万城区人口跻身第四,其26个市辖区的庞大规模背后是独特的城市发展逻辑。从地形上看,重庆以“山城”著称,但通过跨江发展、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和“一圈两翼”战略,将分散的城镇群整合为功能互补的都市圈。
在产业布局上,重庆汽车产业集群年产量突破200万辆,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突破7000亿元,形成“东数西算”国家枢纽节点,吸引百万级就业人口流入。这种“多中心、组团式”发展模式,既避免了“摊大饼”式城市病,又实现了人口规模的有效集聚。

武汉以995万城区人口守住第八席位,其城市能级的跃升源自地理区位与创新要素的共振效应。作为长江经济带与京广动脉交汇点,武汉高铁网覆盖大半个中国,2024年社会物流总额突破5万亿元,成为内陆最大的“流通型城市”。
在人口结构层面,武汉依托89所高校、130万在校大学生资源,实施“学子留汉”工程,使得光谷片区年轻人口占比达62%,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这种“流量变现”模式,使武汉在城区人口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保持了高质量发展动能。

杭州、南京的落选暴露出城市发展模式的深层矛盾。杭州数字经济虽领跑全国,但受限于“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地理格局,10个市辖区中仅有滨江、余杭等新区实现人口集聚,西湖景区等生态保护区客观上制约了城区连片开发。
南京作为省会城市,11个市辖区中高淳、溧水等远郊区域城镇化率不足60%,主城“老六区”人口密度却高达2.3万人/平方公里,这种“内紧外松”的格局导致整体城区人口规模难以突破。两座城市的案例表明,单点突破式发展难以支撑超大规模人口承载,全域统筹成为必然选择。

此次榜单折射出中国城市化进入“精耕时代”的显著特征。东莞(956万)、西安(928万)等新晋力量,通过“镇域经济”向“都市经济”转型,开创了非省会城市突围的新路径;天津(1093万)则凭借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焕活力,在先进制造业研发领域形成人口磁极。
未来城市竞争将呈现三大趋势:行政区划优化带来的制度性人口红利释放,如深圳6个市辖区创造1744万人口的管理效能;产业升级驱动的结构性人口调整,成都1334万人口中35%集中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带;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的功能性人口分布,广州1488万人口通过“轨道交通+卫星城”实现职住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