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觉得《论语》肤浅,有人觉得厌恶,有人觉得获益匪浅?

肆点和肆点 2024-12-28 03:37:52

为什么有人觉得《论语》肤浅,有人觉得厌恶,有人觉得获益匪浅?《论语》20篇492章,约16000字,为什么对这部经典,会有完全不同的评价呢?结合自己近两年的阅读体会,大概可以把对《论语》这些不同评价的人分五个类别:第一种 立场决定态度;第二种 意识形态决定态度;第三种 对《论语》以偏概全;第四种 基于有限认知的认同;第五种 在阅读《论语》中成长;第一种,很直接,就比如国外要拿我们说事,那么总得找靶子(攻击目标),所以有一种论调,拿西方著名哲人黑格尔对孔子的评价来贬低孔子:

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东方哲学中国哲学中是这样评论孔子的:“只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孔子的水平都很普通,那么《论语》自然也就平平无奇了。这一种评价《论语》肤浅,本质是出于立场的诋毁——不在乎《论语》、孔子的到底有哪些可取之处。

第二种,与第一种的区别在于,孔子是儒家的形象代言人,因为对于儒家糟粕的厌恶,于是对孔子及《论语》——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对于《论语》的关注,会聚焦一些,单独看,是糟粕的内容上,如: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比如:知名艺术家陈丹青曾经就非常反感儒家,反感孔子,在我看来那时的陈丹青就属于这类人。这一种,只是单纯的厌恶,这种厌恶更多来自于偏见、来自于经验主义这些主观认知。

第三种 何谓以偏概全?一类是孔子的一些“言行不一”,如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货欲、佛肸、公山弗,都是权臣,都是孔子定义的“小人”,孔子以自己的“借口”接受对方的出仕的邀请,不要说现在的人,就是孔子的弟子都看不下去:子路说孔子“如之何”、不悦;一类是孔子的一些理念,如: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这些章,如果没有系统,整体的看,会对孔子,及《论语》形成负面评价,由此以偏概全。这一种,属于认知局限性,被人云亦云所累——比如关于樊迟,小人,个人也同样有这样的疑惑:孔子看不起农民;是这两年阅读,查阅,体会,才发现,孔子说的小人,不是我们今天理解小人,简单来说,就是老师点评学生的一种。小人这个评语,孔子也对他的弟子子夏——李悝、吴起的老师,说过: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

第四种 这个跟第一种,第二种原因也类似——立场、意识形态,所以,首先也是有一定的立场和意识形态,无脑夸孔子(《论语》的认知,大概就是读书时候读过的那几章,比如未读《论语》前的未步入社会的我,步入社会后,我就成为第二种、后面演变为第三种);另一部分是真正理解、认可孔子关于“仁”“礼”“政”的理念,以及学习、交友、自律方面的正面价值,但对于《论语》的整体认识,属于一个相对从众的认知——与第三种类似,对于《论语》里面的不少篇章不要说理解,读也没读过(刚开始读《论语》的我)。

这一种,两部分加起来,是大部分认可孔子的人群——看似是同一种人,其实是两类人。第五种 这类人不多,首先,要通读《论语》多次;其次,要精读《论语》诸多章,跳出《论语》原有的篇的框框,从仁、礼、孝、学、自律等方面梳理一定的系统性理解;第三 基于系统性对《论语》的理解,总结出一定的框架(正在朝这个方向阅读的我);

谈到框架,《论语》20篇的划分无序,导致,一谈《论语》就变成一个成体——每一篇的内容都有不同主题的章,而这些章里面,难易程度又不一样。这实际,导致了《论语》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难以进行合理的评价——都读不全,理解不全,结果讨论起来其实就是“盲人摸象”“鸡同鸭讲”。《论语》的难易程度,打个比方,按读书阶段分,包含:启蒙、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研究生,不同层次的内容。涉及:学习、交友、行政、教育、自律、治学方法、哲学。。。等等多个方面;这里面还有孔子从中年,到老年的成长过程——对事物的认知,对方法论的改进。

《论语》,在今天信息爆炸的时代,确实不是一个必读书目——有许多专业性,针对性更强的书籍可以替代。也不是一部,绝对没有可以质疑之处,讨论之处的书。但,如果要了解历史,了解华夏文明,《论语》确实值得好好研读一番,个人的建议是,先通读一两遍以后,对于自己感兴趣的章再精读,慢慢读,因为《论语》有浅显易懂的东西,但是也有不少,看似浅显易懂,实际,没有一定的认知深度,没有一定的人生阅历,真的看不懂。



0 阅读:16
肆点和肆点

肆点和肆点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