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自网络,深谢!

初三女生张潇冉,爆火了。
因为一篇作文。
连央媒都在为他点赞。
作文名叫《旧轨还乡》。
作为文字爱好者,当然要找来学习一下,如果可能,再试着无耻地蹭点流量。
看了好几遍。
也稍有触动,更多的,却是不安。心中有俩问题,挥之不去。
第1个问题,是怀疑:

作文是张同学独立亲笔完成的吗?
为啥怀疑?
两个原因。
一是因为曾经的“数学天才”姜萍。
几个月前,数学天才姜萍横空出世。
几个月后,数学天才姜萍黯然陨落。
全国人民,都被阿里和姜萍的老师忽悠了:
天才背后,不过是一场人为造神的骗局。

那回是数学。
这次是语文。
在有些人眼里,张同学显然已成作文天才。
但现在的爆火,已隐约有点数学天才闹剧的魔幻。
张同学会成为下一个姜萍吗?
二是文笔的老练。
应该说,张同学的作文,文笔比较老练,正常情况下,似乎与他的年龄不太匹配。
虽然张同学喜欢史铁生,但他真的能写出这么老练的文字吗?
当然,一个热爱读书和写作的初三学生,完全可以练就这般老练的文笔。
这会是他的真实水平吗?
第2个问题:
《旧轨还乡》写的真好吗?
作文当然写的不错。
笔触比较细腻,语句比较精炼,某些词句还较有诗意,比如“铁轨锈成了记忆里的虚线,故乡洇成了底片上的残影”,特别是那个“湆”字,用得贴切而形象。一些情景描写很生活,比如“就把额头贴在起雾的玻璃上”。
整体来看,作文比较好地表达了乡愁。
但是,在铺天盖地的赞扬中,却很少有人客观审视这篇作文,很少有人解析文中的不足。
这会不会误导一些中学生的作文观?
比如标题,就有些过于抽象,不够生动,不能很好地揭示文章主题。
比如逻辑,第1段的描写之后,说“这是我儿时归乡的记忆”。后面继续描述归乡场景,稍显混乱。
若把“这是我儿时归乡的记忆”放在第5段之后,逻辑会更严整。
比如细节,列车推销员向老人推销的描述,有些粗略,若能加入一部分对话,场景感会更强。
比如文字,“从南方的温婉渐变为北方的辽阔”,“温婉”与“辽阔”的对应,也不够恰当,若把“辽阔”改为“粗犷”或者“豪放”,会不会更好?
总而言之,这篇作文写的不错,但也有不少值得改进之处。
若能客观地解析,无论对张同学本人,还是对看到此文的中学生,帮助可能更大。
“文贵情真”,“文以载道”,“文章千古事”,令人痛心的是,近年来,文字被严重污染,干净简练真诚深刻美好的文字,越来越少,我们期盼和呼唤美好文字的回归,期待张同学这篇作文,能成为美好文字回归的号角。

更希望这篇作文是张同学亲笔独立完成。希望我的不安不过是杞人之忧。
也希望面对普天赞誉,张同学能够淡泊以对,不骄不躁,全面发展,在写作上坚持“我手写我心”,为我们带来更多干净美好的作品。
网传《旧轨还乡》手稿:



用户10xxx88
你自己去写一篇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