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大家吃饱吃好,国家操碎了心!

蔷薇的日记 2024-12-19 16:21:07

这个故事看似讲一个穷秀才的吝啬笑话,实际上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水平的低下。上了年纪的老人才能体会到那时为了吃一口白米饭,那是多么艰难的事啊!

从晚清到建国初前二三十年,我国一直在温饱线上挣扎。

为了突破这几条线的限制,中国人从古至今把农耕放在第一等大事,即使到现在,我国中央1号文件必定是农业相关的政策,而央视也一直把种菜和军事放在一个频道播出。

为了让中国人能够吃饱吃好,可以说历来的统治者都操碎了心。而新中国的管理者,从建国前就在为人民谋划,怎样让大家能吃上白米饭!

1.体制改革

自古以来,耕者有其田是所有有识之士的终极愿望。宋朝范仲淹做官之后,为了保障范家后人,在家乡购置了1000亩良田作为“范氏义庄”的底牌,为族人设置了以田地托底的“信托”,使得范家800多年来官宦不断。

而新政府为了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目标,解放前通过“打土豪,分田地”,让农民得到了土地。据说受到“范氏义庄”的启发,后来按马主义将田地收为国有,使田地成为了全国农民的托底家产。

然而愿望虽好,却又滋生了另外的问题。当所有人都吃大锅饭时,大家都以为别人会干活养自己,从而导致了整个社会生产力的下降。

其后,为了激发大家的干劲,国家又将田地以承包的形式分田到户,这才有了改革开放的开始。

到了现在农村有力气干活的年轻人都洗脚上田,进城打工了,中国农村又开始出现农民将田地转包给种粮大户的情形。

几十年来,中国的土地体制实现了一个轮回,但实质上又发生了变化。现在田地虽归国有,但收益却属于有地的农民,种粮大户成了农民的经营者,这像是另一种形式的范氏义庄,使田地成为了中国农民最后的托底。

2.兴修水利,科技兴农

中国有两条世界上最大的境内河系——长江和黄河,它们哺育了中华文明,但中国的历史也是围绕这两条大河的斗争史。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全长6363公里,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然而历史上长江流域洪、涝、旱、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尤以洪旱灾害为甚,经常发生区域性和流域性的大洪水。

解放之后,每年夏季大雨时,长江沿岸的人们都提心吊胆。1998年抗洪抢险之后,三峡水库开始发挥其调峰作用,已经有20多年没有大规模抗洪抢险的事发生了。

这后面的故事,不仅仅是三峡大坝一个,而是全国各地都在发生。教员时代,全国就兴修了大大小小85600多座水库,总库容4200多亿立方,灌溉面积扩增9亿亩。这些基本靠人力修建的水库大部分到现在还发挥着作用,可谓质量过硬。

那个时代就像给老机器维修一样,基本上把全中国都修了一遍,可谓是前无古人。

同时,中国一大批农业技术专家奔赴在田间地头,从种子、生产工具、种植技术各种维度来提高我国粮食的产量,“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超级稻推广项目”等,各式各样纷呈不断。1952年我国拖拉机不到2000台,联合收获机仅284台,2018年我国拖拉机2240万台,联合收获机206万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7%。

而我们这些科学家的科研成果几乎都是免费给农民使用,像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如果申请为专利的话,他早就成为了先正达那样的巨头老板了。

3.激发种菜天赋

为了让大家能吃饱吃好,农业部于1988年提出建设“菜篮子工程”,以解决肉、蛋、奶、水产和蔬菜供应问题。

这个工程大致分成四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988年到1993年底。建立了2000多个集贸市场,初步形成了以蔬菜、肉、水果和蛋奶为主的大市场大流通格局。食品数量得到饱和,但质量还存在问题,主要是农药用量过多。

第二阶段是从1995年起到1999年底。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将菜篮子工程扩展到城乡结合地区甚至城市郊区,扩大了范围,像山东寿光的蔬菜主要供应北京,山东临沂主要供应上海和南京一带。

第三个阶段是从1999年到2009年底。国内菜篮子的供求形势从长期短缺转向供求基本平衡,开始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强行推广至全国,开始进入无公害产品时期,像北京早在2005年就宣布96%肉类、蔬菜类和蔬果类农副产品无公害。

第四个阶段就是从2010年初中央1号文件开始。当前,最大的问题就是要求提高技术进步。

如今,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瓜果自由。十年前的数据,2013年,中国西瓜产量为7294.38万吨,占当年全世界产量的66.75%。(《数据说明一切:你为什么叫做“吃瓜群众”!》)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