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什么?修道修什么?答案都在这幅楹联中

用户_989315 2024-08-28 17:54:42

经常有信众会问:“道长,修道究竟是在修什么?”或者还会直接抛出一个终极指向的问题:“道,到底是什么?”面对这两个问题,很多道友常会被问得哑口无言,因为这是无论怎么思考都得不出完全正确答案的问题。前者所言修的是什么,是把问题指向于真实可见的某种具体行为,并且期望得到可以验证的实修结果。修行的一切法门终归指向仍然是“道”。所以便引出了第二个问题,即所修的“道”是什么。

道是什么?老君用了五千言来给我们专门描述“道”字,结果仍归结于不可言说且不可认知的状态。又因为实在不知道究竟为何物,所以只能强行命名为“道”。庄子在《大宗师》篇章中试图总结出何物为道,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这一看似玄妙的解读,实则又把人们的思绪扰得更加混乱。在我们的认知中,天地之间生生灭灭的轮回是永恒的,如果天地都有毁灭之日,那么依托天地万物而存在的道又何以长存呢?要说明白这一问题,必然要先了解道教的宇宙(古往今来之时间与四维上下之空间的统称)衍生论。

在道教看来,天地间万事万物莫不是道炁化生。道君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句话奠定了道教宇宙论的基调。道教认为,最合道的状态即是天地开辟之初的混沌。在混沌之中,本无时间与空间的概念,所以一切大小、前后、高下、长短都失去了对比的意义,故称之为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正符合对道的描述。此后,混沌之中一气生出,是谓之太极也。此太极非今人所识太极阴阳鱼的图形,而是太初的一个极点。这便是道生一的过程。此极点又进一步分化成为阴阳二气,这是一生二。因为有了阴阳,自然就会产生对比,轻清者上升、浊滞者下降,原本混沌的宇宙开始分离成形。阴阳虽然是对立的两种气,但二者也具有交接和转化的可能,因此在阴阳二气相交之处便产生“三”,“冲气以为和”之和气也。此和气乃是顺阴阳交接而生,正如因父精母血所感而诞生出新的生命一样,在天清地浊之中便产生了以人为首的万物生灵。

更加玄妙的是,天地万物虽然各有分别,但在万物之内仍然包含着最初的阴阳二气。正是基于阴阳之间的彼此分离和相互转化,才造就了世间的冬夏冷暖和人类的生老病死。我们把这一切都视为自然现象,是因为所有的变化都是顺阴阳之动而产生的。教内修炼之人常传诵一句话叫“顺则成人,逆则成仙”,是说如果顺应从道一、阴阳、三才乃至于天地万物的大化过程,这便是生天生地的道理,人类与万物的血脉延续也是此理。所言生死,从根本上讲,则是阳尽阴生的过程。道家以修仙为得道的途径,首要一层便要超越生死有限的肉体皮囊。如何做才能实现超越?答案就在“逆则成仙”四个字中。

《道德经》里写道婴儿可以终日嚎哭而嗓子不会沙哑、即便没有阴阳相感其生殖器官也可以保持阳气充溢的状态,这是对婴儿本为元阳充足之体的描述。以世间众生而论,人的一生是阳气逐渐耗散而阴气不断堆积的过程,所以才会出现衰老及死亡。修道者对生死的超越实则是在逆阴阳流变,阻止阴气对身体的侵袭并保持阳气始终处于足够充盈的状态中,这是对从道一至阴阳二分的变化状态进行逆返。经文中称“动者静之基”,从始终变化着的阴阳之动中求得静止,以静作为证悟大道的真途。阴阳动,万物生;阴阳静,返先天。由身心皆静,而求得返归先天大道的法门。

由此,便可以回答本文一开始所抛出的问题,修道所修的内容必然是道,而达道的途径则是清静。

道门修行讲人心最难降服,只因为常人心中没有定性,是最容易着外缘而被牵引远去。若一心只随着外物的明灭而起伏不定,便难以守住自我真常。再问,何为真常?从字面意思来解:真,即真实;常,即平常。真实的平常,平常即真实。这就在告诉我们,于日常生活中不伪装自己的真实,且把一切人生起伏都看作是平常。道在人间以阴阳来显示,那么就必然有高低贫富等等差别,明白这是生命中真实存在的平常,所以才不会因为外在的差异而诱使心中产生不平。以平静心看待万物、以清静心对待己身,从万种不同中修证同一之理,得悟出来的感知便是修行的道果。这也是从万物之动中求得内心真静的过程。

在道观中常见到一副楹联,上联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与之相对的下联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果说上联明示的是真一之道化生天地万物的过程,下联便是在教给人们参学天地自然间的一切法则并使自己找到属于本我的自然,从而证己身之道、悟宇宙大道,明示的是从有形人间向清虚至道修证的过程。修行,本是在效法万物而为己所用。至于道究竟是什么,或许仍不可以言说,但若能够通过清静法门而修得自然之态,相信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道”。

3 阅读:147

用户_989315

简介:此用户有点懒,还没有正式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