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与家庭发展状况抽样调查的启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人口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2022 年以来,受生育观念转变、育龄妇女人数减少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人口出现负增长,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趋势性特征日益明显。
此次抽样调查旨在全面分析 “不想生、不敢生” 的原因,为完善生育支持政策提供科学依据。这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更关乎国家的长远发展。通过对 150 个监测县、1500 个社区(村居)、30000 个调查样本的深入研究,能够准确了解家庭在生育养育方面的现实困难和需求。
生育问题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经济压力方面,高昂的育儿成本,包括教育、医疗、住房等支出,让许多家庭在生育问题上犹豫不决。例如,教育资源的竞争激烈,家长为了孩子的未来,不惜投入巨额资金购买学区房、报名各种课外辅导班。房价居高不下也占据了家庭收入的大部分,年轻人面临买房和养育孩子的双重压力。
社会支持体系方面也存在不足。婴幼儿照料缺乏完善的支持体系,双职工家庭面临无人照料孩子的难题。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在实际执行中,育儿假、托幼服务等方面仍有待加强。女性在职场上面临的歧视和生育后职业发展受限的问题,也使得不少女性在生育问题上顾虑重重。
只有通过这样全面深入的调查,才能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推动我国人口高质量发展,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二、生育意愿变迁与挑战(一)过去调查回顾2017 年、2019 年、2021 年,国家卫生健康委连续组织开展了 3 次全国性生育养育调查。这三次调查对各地人口发展特别是生育水平、生育意愿、生育养育需求作了较为深入地分析研究。通过这些调查,获得了大量关于婚育观念、婚育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数据。调查结果为优化生育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让决策部门更加了解民众在生育养育方面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例如,调查发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育观念逐渐发生变化,更加注重孩子的教育质量和成长环境。同时,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受到经济压力、职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二)人口形势变化2022 年以来,我国人口出现负增长,少子化、老龄化等趋势性特征明显,这给社会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少子化使得未来劳动力供给减少,可能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据相关数据显示,2022 年全国出生人口为 956 万人,比上年减少了 180 万人,创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低值。另一方面,老龄化加剧,养老负担加重。至 2022 年末,中国 60 周岁及以上人口达 2.8 亿,占总人口的 19.8%。预计 2035 年左右,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 4 亿。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社会抚养比上升,社保压力增大。此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也给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带来挑战。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西部一些具有经济活力的城市仍对外来人口具有吸引力,而广大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则面临劳动力输出的压力,东北地区形势更为严峻。这些人口形势的变化,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构建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三、调查内容与规模(一)样本选取本次调查抽取了 150 个监测县、1500 个社区(村居),调查样本达到 30000 人。这样的样本规模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够涵盖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人口结构的区域。150 个监测县分布在全国各地,既包括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也涵盖了发展中的中西部地区,甚至还包括一些偏远地区。这些监测县的选取经过了严格的筛选和评估,以确保能够反映出全国不同地区的人口与家庭发展状况。1500 个社区(村居)的选择则更加细化,深入到基层,能够直接接触到普通家庭,了解他们的真实生育意愿和面临的实际困难。30000 个调查样本的数量也足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通过对这些样本的调查,可以收集到大量丰富的信息,为全面分析 “不想生、不敢生” 的原因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
(二)聚焦重点此次调查聚焦影响生育意愿和行为的主要因素,旨在深入了解家庭在生育养育方面的现实困难,全面分析 “不想生、不敢生” 的原因。经济压力无疑是影响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据调查显示,81.4% 的受访者认为经济压力是影响生育意愿的主要因素。高昂的育儿成本,如教育、医疗、住房等支出,让许多家庭对生育望而却步。以教育为例,57.6% 的受访者期待降低家庭在孩子教育上的费用。现在的教育资源竞争激烈,家长为了孩子能有更好的未来,不惜投入巨额资金购买学区房、报名各种课外辅导班和兴趣班。医疗方面,孩子的健康问题也是家长们担忧的重点,一旦孩子生病,医疗费用可能会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住房问题同样不容忽视,58.2% 的受访者认为住房条件会影响生育意愿。在一些大城市,房价居高不下,年轻人往往面临着买房的巨大压力,而养育孩子又需要稳定的居住环境,这使得他们在生育问题上更加谨慎。
除了经济压力,妇女的职业发展也是影响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女性追求事业发展,生育规划与个人职业规划难以平衡。生育后职业被动边缘化的风险大大增加,用人单位对女性的职场歧视也加剧了这一问题。一些女性担心生育会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因此在生育问题上犹豫不决。
婴幼儿抚育困难也是影响生育意愿的关键因素。目前,托幼特别是三岁以下小孩的托幼资源比较缺乏。多数家庭主要靠祖辈抚育第三代,但并不是所有的老人都有足够的体力和精力来照顾孩子。国家层面虽然在积极探索解决这一问题,但总的构想仍在规划和政策研究阶段。缺乏完善的托幼服务体系,让许多家庭在生育时面临着无人照料孩子的难题。
四、不想生、不敢生原因剖析(一)观念转变与压力山大随着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和女性地位的提升,生育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生育视为个人选择而非义务,他们更加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追求生活品质和个人发展。例如,许多年轻人希望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而生育孩子可能会对他们的职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经济压力是导致家庭生育犹豫的重要因素。教育成本不断攀升,从幼儿园到大学,各种学费、辅导费、兴趣班费用等让家长们倍感压力。据统计,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大学毕业,平均教育成本高达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房价也是一座沉重的大山,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房价居高不下,年轻人为了购买一套住房往往需要背负巨额贷款,这使得他们在考虑生育时更加谨慎。医疗开销同样不可忽视,孩子生病时的医疗费用、定期的体检费用等,都给家庭带来了经济负担。
(二)政策支持不足与后顾之忧育儿支持体系不健全是影响生育意愿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生育的政策,但在实际执行中,育儿假、托幼服务、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育儿假的落实情况参差不齐,一些企业未能按照规定给予员工足够的育儿假期。托幼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特别是针对三岁以下小孩的托幼资源十分匮乏。据统计,我国超过三分之一的家庭有入托需求,但现有的托育服务机构远远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公立托育机构不足甚至严重短缺,主要以民营企业为主,这导致服务质量和价格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女性在职场上面临的 “隐形门槛” 和生育后职业发展受限的问题依然突出。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倾向于选择没有生育计划的女性,或者在女性生育后对其进行岗位调整,降低其职业发展机会。这使得不少女性在生育问题上顾虑重重,担心生育会影响自己的职业生涯。
(三)信心不足的多方面体现1. 挣钱信心不足:在经济下行的时代,人们的信心会相互传导。当一个行业的从业者感受到经济压力时,这种压力会逐渐传递到其他行业。例如,房产中介觉得房子不好卖,减少外卖消费;外卖小哥收入减少,手游充值减少;手游策划收入降低,看电影次数减少;电影放映员工资降低,购买零食减少。这种连锁反应让人们对未来的收入感到不确定,尤其是对于那些需要承担家庭责任的人来说,他们担心无法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因此在生育问题上更加谨慎。
2. 抗压信心不足:我们的社会压力较大,孩子从小就要面临升学的压力。在童年时期,他们就要埋头于课本和习题册,为了将来有个好前程而努力学习。然而,当他们长大后,却会发现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如工作压力、买房压力、看病压力和养孩子的压力。养孩子不仅需要照顾他们的吃穿,还要督促他们学习,更要全方位地拼资源、拼渠道、拼地位。对于那些成天加班熬夜的人来说,即使有一定的收入,也可能没有足够的精力去照顾孩子。因此,为了减轻压力,一些人选择不生孩子。
3. 翻身信心不足:一个人努力奋斗,往往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但如果他们发现自己一辈子都在看人脸色,而孩子也可能面临同样的命运,他们就会对生育产生疑虑。如果他们觉得靠自身奋斗无法改变这一现状,就会失去生育的动力。现在很多人感到自己很渺小,对未来没有太多的希望,自己的生活都无生趣,更不会想要带来新的生命。
五、调查影响与未来展望(一)对政策优化的积极作用此次人口家庭发展状况抽样调查将为生育政策的进一步优化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通过深入分析 “不想生、不敢生” 的原因,政府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例如,针对经济压力这一主要因素,可以加大对生育家庭的经济补贴力度,如提供育儿津贴、教育补贴、住房补贴等。据统计,部分国家实施生育补贴政策后,生育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以瑞典为例,政府为生育家庭提供高额的育儿津贴和儿童福利,其生育率在欧洲国家中处于较高水平。我国可以借鉴这些成功经验,结合国情制定切实可行的补贴政策,减轻家庭的育儿负担。
同时,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政府可以加大投入,优化学校布局,提高教育质量,降低家庭在教育方面的支出。例如,增加公立幼儿园和中小学的数量,提高教育资源的公平性和可及性。还可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事业,提供多元化的教育服务。
(二)对社会支持体系构建的推动调查结果将有助于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在托幼服务方面,政府可以加大对托育机构的扶持力度,规范托育市场,提高托育服务质量。可以通过提供资金支持、培训托育人员、加强监管等方式,增加托育服务供给,满足家庭的托育需求。例如,德国政府大力发展托育服务,为家庭提供多样化的托育选择,有效缓解了家庭的育儿压力。
此外,完善育儿假制度,确保企业严格执行,保障员工的生育权益。加强对女性职场权益的保护,消除职场性别歧视,为女性提供公平的职业发展机会。可以通过立法、政策引导、监督检查等多种手段,推动用人单位积极落实相关政策,为生育家庭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对文化引领的重要意义调查还将为文化引领提供方向。通过宣传正确的生育观念,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可以利用媒体、社区、学校等渠道,传播科学的生育知识和积极的生育观念,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家庭价值观。例如,开展生育文化宣传活动,举办亲子活动、家庭讲座等,增强人们对家庭和生育的认同感。
同时,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生育的价值观念,如 “多子多福”“养儿防老” 等传统观念在现代社会可以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引导人们重视家庭和生育。
(四)共同期待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加大投入,完善社会支持体系。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共同营造生育友好的环境。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落实生育相关政策,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育条件。个人也要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念,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为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此次调查以及各方的共同努力,我国将逐步构建起生育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未来,我们将看到更多的家庭愿意生育、敢于生育,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