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李益的《立秋前一日览镜》写的好!
词语简单明了,一读就懂。细品,耐人寻味,怎么那么洒脱,看得开呢?用现在的话就是“佛系”;也可以说是“上帝视角”。好吧,这是立秋前一日,那么立秋该是什么?

古时,立秋是个重要节气:很像一个标点符号“分号”(;)既有总结,又有展望。
这一天,要称称重量,看看立秋时和立夏时候比,是胖了还是瘦了。必要时,要补一补,该“啃秋”啦。也有叫“咬秋”,或“贴秋膘”。因此,立秋前一天就准备好了,譬如,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等。

一直以来,在中国广大农村,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预卜天气凉热之俗。换句话说就是,看看这天是早立秋还是晚立秋,来判断之后整个秋天会是凉还是热。是不是很神奇的,是不是挺有意思的。
立秋之后,要选一个黄道吉日,拜一拜。一是为了感谢上苍和祖先的庇佑,二是庆祝一下之前辛勤劳动换来的成果,与此同时,预祝之后会有更多收获。

立秋,算是秋天开始了吧。宋代的刘翰是这样认为立秋的《立秋》: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生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然而,或许秋天的凉意不会来的这么快。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气温虽有差别,但立秋时节大部分地区天气仍然酷热,白天阳光依然剧烈。原因就是:每年都有酷热天的“三伏天”的末伏,恰恰在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与立秋后第二个庚日之间。老百姓喜欢说“秋后一伏”,这是很有道理的。

虽然立秋后还会有些热,但自然界是有规律的,到了这个时候,阴阳之气已经开始转变,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瑟成熟。古圣先贤总结出来立秋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细心的人们已经可以感受到,立秋后不再是热风,刮的风已经开始有些凉爽了。
立秋是什么?
简单地说,立秋节气像极了一个过度:热还在,或许有些凉意。换句话说,立秋节气有较强的包容性:允许热和凉同时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就是五行中的“土”。“土”,爰稼穑。具有包容性,“万物之母”。

立秋时节,因为还很热,显然夏季未远去,需要继续养心(夏季属火,五脏为心),进入秋天该养肺(秋季属金,五脏为肺)。中国文化中国智慧发明了一个关键时候,叫“长夏”,从而把五行与四季紧密结合起来,借助博大精深的中医,给予从理论知识到生活实践的整体指导,更加有利于人们的健康保健。
立秋时节属于“长夏”,在五脏为脾,六腑为胃。给予我们养生保健新思路:该养脾胃啦。俗话说“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养好脾胃,才能分享秋收的果实,不是吗?

个人总结补脾胃三项,仅供参考,如下:一辛辣刺激过凉过热少食,二养心打好基础,三运动健脾胃。养生保健有个“八段锦”,其中有个“调理脾胃单手举”,挺好的,不妨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