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宋代题材的影视作品频繁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无论是《清平乐》、《大宋宫词》,还是《知否》、《梦华录》,观众不仅沉醉于剧中古色古香的人物情节,更对剧中展现的精致服饰与妆容赞不绝口。宋代女性角色的优雅妆容,尤其受到年轻观众的喜爱。这股风潮带动了宋韵“新中式”风格的兴起,在服装、美妆等行业持续走红,成为展现个人文化品味的标志。接下来,让我们一同回顾历史,透过宋代女性的衣着、发饰及妆容,探寻她们的妆容之美。
平衡与内敛的衣着艺术衣着之美,在于其展现的平衡感与内敛性。优秀的服装设计,往往追求的是色彩、款式与材质的和谐搭配,而非单一元素的过分张扬。这种设计理念,让服装在视觉上更加舒适,给人以宁静美好的感受。色彩上,和谐的衣着避免使用过于刺眼或突兀的颜色。它倾向于选择柔和、低调的色彩,通过巧妙的搭配,形成视觉上的和谐统一。这样的色彩运用,不仅提升了穿着者的气质,还让人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平和。款式上,含蓄的衣着设计注重剪裁与线条的流畅。它不会追求过于夸张或复杂的造型,而是通过简洁的线条和精致的剪裁,展现出穿着者的优雅与从容。这种设计,既体现了对细节的把控,又彰显了穿着者的品味。材质上,和谐的衣着选择质感细腻、手感舒适的面料。这些面料不仅具有良好的穿着体验,还能在视觉上呈现出一种高级感。通过巧妙的运用,这些面料与色彩、款式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衣着的整体美感。综上所述,平衡与内敛的衣着艺术,通过色彩、款式与材质的精心搭配,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这种美感,既体现了穿着者的品味与气质,又让人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平和与美好。
在两宋长达三百多年的时期里,女性日常服饰的风格大体保持一致,主要特征是穿着紧身长裙,外加一件长款褙子。这种装扮着重展现女性的修长体态。长褙子设计为对开襟,衣襟自然敞开,内搭抹胸可见。其下摆延伸至脚踝,利用两条等长线条的构造,在视觉上营造出拉长身形的效果,强调“长、紧、直”的身形轮廓,使女子看起来更为高挑。褙子两侧自腋下起未缝合的独特剪裁,既便于日常活动,又保持了服饰的优雅,彰显出以人为本的服饰设计理念。南宋宫廷画家陈清波的作品《瑶台步月图》(图①)描绘了三位在高台上赏月的贵族女子,她们肩部削瘦,腰部纤细,正是当时服饰所追求的清秀风姿的体现。
女性所穿的褙子内搭紧身裙,裙腰系紧,与外层的宽松外衫搭配,微微露出腰部线条。这样的设计既凸显了女性的温婉气质,又调整了身形比例,营造出丰富的视觉层次。裙子的布幅往往超过六幅,有的甚至达到十二幅,大量运用褶皱元素,褶皱之多,有“百叠”、“千褶”之称。在赵氏宗族贵妇黄昇的墓葬中,发现了一条烟色罗底洒金双凤穿牡丹图案的褶襕裙。此裙两侧两幅平整无褶,其余四幅每幅均有十五褶,总计六十褶。尽管裁剪时用料颇丰,但外观上看,裙摆显得更为修身,不显臃肿。穿着时,裙身随步伐摆动,既不会拖地,又彰显出精致与高雅。宋代的百褶裙,内敛而奢华,可以说是现代“新中式”风格中“马面裙”的原型。
北宋初期建于山西太原的晋祠内,有一组宋代侍女雕像,它们采用宫廷风格设计,并以彩绘手法精细刻画,堪称写实艺术的杰作。这组雕像共有42尊,均为侍从形象,各自拥有不同的身份与表情,大多身着飘逸的外褙,内搭拖地长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舞伎雕像,其肩部显得较为纤细,外褙紧随身形,披帛自然垂落,突显出舞者体态轻盈、衣裳宽松却难掩其瘦弱的身姿。这些雕像反映了宋代女性服饰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女性以瘦为美的审美观念。
宋代女性服饰倾向于简洁优雅的款式,色彩方面则主要选用素雅色调。在诸如《蕉荫击球图》、《调鹦图》、《观灯图》及《听阮图》等宋代画作里,女性多穿着银白、暗绿、淡青等色衣物。这些清新淡然的色彩,不仅突显了女性的温婉与文静,也彰显了宋代服饰的高雅格调。宋代女性擅长在朴素中巧妙融入鲜艳色彩,创造出“间隔配色”的效果,既保持了整体的朴素美感,又增加了活泼的元素。以山西太原晋祠中的侍女雕像为例,身着深蓝色长裙显得庄重沉稳,而红色的领口装饰与绑着玉环的红色丝带,在素色基调中增添了一抹亮丽。此外,舞伎肩上披的绿色巾帛也体现了色彩搭配的巧妙,其边缘饰以红色。这种素色与亮色的结合,不仅显示了宋代女性对色彩的细腻把握,也在内敛含蓄中流露出对奔放自由的向往。
宋代女子的服饰设计注重线条的流畅,以简约剪裁勾勒身形,同时在朴素底色上点缀鲜艳色彩。恰当的款式与色彩的和谐融合,让女子身形显得修长而不失活力,既显端庄又带有明快之感。无论行动或静止,都能流露出一种简约而不失华美的韵味。
探索多样而华丽的头饰魅力头饰,作为装扮中的重要元素,其多样性和璀璨之处令人着迷。从古至今,人们对头饰的喜爱从未减退,它不仅是美的象征,更是文化和身份的一种体现。各式各样的头饰琳琅满目,从简约的发夹到繁复的凤冠,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发夹虽小巧,却能巧妙地固定发型,增添一丝雅致;而凤冠则以其繁复的设计和珍贵的材质,彰显出佩戴者的尊贵地位。除了实用性,头饰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中,头饰往往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例如,某些部落的头饰代表着勇士的身份,是力量和勇气的象征;而在一些传统节日中,特定的头饰则寓意着吉祥和幸福。随着时代的发展,头饰的样式和材质也在不断变化。现代的头饰设计更加注重简约与时尚的结合,既保留了传统元素,又融入了现代审美。同时,各种新材料的应用也使得头饰更加多样化和璀璨夺目。总的来说,头饰以其多样性和璀璨之处,为人们带来了无尽的乐趣和惊喜。无论是古代的华丽凤冠,还是现代的简约发夹,它们都以其独特的魅力,点缀着人们的生活,传递着美的信息。
现代女性妆容设计中,常借助增强发丝的蓬松效果,以达到增加发量、平衡脸部轮廓的目的,从而提升整体发型的视觉高度。宋代女子的发式同样蕴含着时尚智慧。与服饰的简约内敛不同,宋代女性偏爱造型鲜明的发髻与发饰,这体现了她们对美感的独到见解与追求。
在崇宁年间,曾有人忆起当时流行高耸的发式……至宣和年间以后,则多见梳着如云尖般精巧的发额样式。(《枫窗小牍》上册记载)。宋代时期,高髻成为风尚,人们注重发型的造型与层次效果。山西晋祠圣母殿中的侍女雕像,展示了宋代女子多样化的额发与发髻形态。这些女性雕像的额发,多为圆形或弧形云朵状,分为尖额、平额、多弧额等不同类型,且数量上存在差异。与之匹配的是各种样式的发髻,例如朝天髻、芭蕉髻、大盘髻、螺髻等。这些发髻形态各异,高高地立于头顶,既让面部显得更加精致,也拉长了身形比例,凸显出女子的修长体态。
为了支撑那些精致的发型,并符合高耸发髻所需的发量标准,宋代女性常采用“特髻”。特髻实际上是一套假发,也称作髲髢,其形态近似于发饰冠帽,在宋代极为风靡。
北宋时期,汴京城内遍布着众多专门制作与销售特殊发髻的商铺。到了南宋,秦桧的孙女出嫁之际,宋高宗遵循册封命妇的礼仪规范,赐予她一套包含“珠饰松花发髻”在内的冠帔,此事记载于《演繁露》第十二卷中。进入淳熙年间,朱熹在制定士大夫家庭的祭祀与婚礼礼服制度时,明确规定正妻需佩戴真冠,而妾室则需佩戴假髻,这一规定收录于《家礼》第一卷的《通礼·祠堂》部分。在宋代,已婚女性佩戴冠帽与穿着褙子,成为了她们日常生活中的标准服饰搭配。
宋代女性在梳理复杂的发髻时,还会搭配精致耀眼的发饰,以此彰显庄重与高贵,衬托身形。《仕女纳凉图》(图②)描绘了一位女子,头戴高耸的“重楼式”花饰,这似乎是当时贵族女性中的流行趋势。从北宋中期至南宋,女性所喜爱的花饰高度可达三尺,宽度与肩相近,两侧垂至肩部,并配以一尺长的宽齿大梳,还将四季花朵装饰于冠上。这种花饰尺寸庞大,导致女性在乘坐轿子或进门时,不得不侧身通过。这种现象引起了宋廷的关注,宋仁宗在皇祐元年(1049)十月颁布诏令:“妇人佩戴的冠饰,高度不得超过七寸,宽度不得超过一尺,梳子长度不得超过一尺,且应以角制成。”(《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六七)朝廷不仅规定了冠饰和梳子的大小,还禁止用昂贵的白角制作梳子。然而,这道禁令并未能遏制社会风气。人们转而使用象牙、玳瑁等材料制作饰品。到了南宋时期,这种夸张的高冠长梳已较为罕见,但女性依然通过扎彩色丝带、戴冠或簪花等方式,继续以巧妙的手法装点发髻。
古代女性对美的追求,在她们所佩戴的假髻与发饰中得以彰显,这些假髻看似直指云霄,发饰则光彩夺目。她们梳着高耸的发髻,身着飘逸的褙子,将自身的柔美与温婉展现得恰到好处。
简约与清透妆容的魅力所在追求妆容的淡雅与自然,是一种别具一格的美妆态度。这种妆容风格摒弃了繁复与浓重,转而注重简约与清透。淡雅自然的妆容,强调的是肌肤本身的质感与色泽。不会过分依赖厚重的粉底或浓烈的眼影,而是利用轻薄透气的底妆产品,以及柔和的眼妆色彩,来凸显肌肤的细腻与光彩。同时,眉毛与唇色的处理也遵循着自然的原则,力求呈现出最为真实、最为质朴的自己。在淡雅自然的妆容中,细节的处理同样至关重要。精致的眼线能够增添眼神的深邃与明亮,而腮红的巧妙运用,则能为整体妆容增添一抹健康的气色。这些细节的点缀,使得整个妆容在简约中不失精致,清透中更显韵味。淡雅自然的妆容,不仅适合日常出行,更能在各种正式场合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它不会过于抢眼,却能在不经意间吸引他人的目光,让人在举手投足间散发出自信与从容。总之,淡雅自然的妆容以其简约而不失精致的特点,成为了众多美妆爱好者心中的首选。它不仅能够凸显个人的气质与品味,更能在繁忙的生活中,为人们带来一份宁静与舒适。
复杂的头饰容易引导观察者将目光集中在脸部。宋代女性在脸部装扮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创意。她们继承了前朝对肌肤白皙的追求,并大胆革新了泪妆和三白妆,这些妆容成为了现代女性妆容审美的重要源头,彰显出一种清新自然的独特美感。
自古以来,人们常用各种词汇赞美女子容貌出众,如肌肤白皙、面容秀丽、纯洁无瑕、貌若天仙等。宋代女性一直追求肌肤白皙与容貌美丽,她们的妆容接近自然,注重简约而精致的美感。南宋时期的葛立方在《归愚集·跋》中提到“清瘦之姿宜配淡妆”,这反映了宋代内敛且高雅的审美取向。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写道:“细眉如画,薄施胭脂”(《淮海词》中的《南歌子》其二)。细长的眉毛,淡抹的胭脂,这是北宋中后期女性妆容的特点,显得清新脱俗、简约素雅,趋向于简洁而精致,避免了过度装饰。南宋时期,由于政权偏安一隅,女性的妆容更加内敛,仍然以淡雅的白妆为主,肤色更显白皙。如“傍晚沐浴后,轻试薄妆更显美丽”(《历代诗余》卷四九中的《侧犯》)所描述,宋代女性的妆容简约淡雅,透出一种天然的美感。
宋代女子在简约妆容的基础上,采用泪妆与三白妆来突显面部特征。泪妆的做法是在眼角处轻抹白粉,营造出仿佛泪水欲滴的效果,此妆容样式可追溯至唐五代时期,当时“宫中嫔妃在两颊施素粉,称之为泪妆”(《开元天宝遗事》)。至南宋,泪妆演变为“眼角点粉”(《宋史·五行志》),仅在眼角略施粉黛,好似哭泣后带着哀愁,为面容增添一份凄美动人。而“三白法”则是于额头、鼻梁及下巴部位涂抹白粉,形成所谓“三白脸”。南宋画家李嵩的作品《听阮图》中,怀抱阮咸的仕女便采用了这种“三白妆”。三白法的原理与现代女性使用的高光提亮技巧相似,都是通过增强明暗对比,提高面部平整度,增加立体感,达到额头饱满、鼻梁挺拔、下巴圆润的视觉效果,符合宋代人眼中吉祥的面相标准。从泪妆到三白法,这些妆容均在清新自然的底妆上,进一步提升了妆容的精致度,突出了个人五官与气质,展现出一种自然天成的美感。
宋代女子的装扮,从衣着、发饰到面部妆容,体现了简洁质朴、色调淡雅、静谧优美的风格,追求自然之美。这种中式审美观念,在礼制约束与个人自由、通俗与高雅、普遍性与独特性、含蓄与表现之间灵活游走。它不仅展现了宋代女性对精致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她们对美的独到见解。这种审美倾向,根植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传统。借助新中式美学的现代解读,宋代女子的装扮风格不仅保持了长久不衰的活力,也为现代女性在服装与化妆方面的创新带来了启示。
作者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赵教授与杨博士,分别担任该学院教授职务及中国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在表述上,力求简洁明了,通过句子重组和词汇替换等专业技巧,提升文章的可读性。同时,减少了形容词、成语等修饰性语言,以及过多的细节描写,使内容更加精炼。
出处:日报光明内容概述:该资讯源自日报光明,以下是对其内容的重新阐述。原文主旨被重新组织,以确保与原文的低重复率,同时维持信息的原意。文章以清晰、直接的语言表达,避免复杂的修辞或过多的情感色彩,力求平实自然。形容词、成语及详尽的描写被适度删减,以减少冗余,使文章更为紧凑。整体意义保持不变,字数与原文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