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张郃之死,是司马懿设计的阴谋吗?

养养花的小生活 2023-12-05 20:26:29

演义中,张郃在前期没有特别亮眼的地方,而且先后被赵云、马超、张飞打败。但是到了后三国时代,吕布,关羽、马超、张辽、许褚、典韦、太史慈等猛将都陨落后,张郃俨然成为了名将。

张郃多次带兵抵御蜀军,颇有功劳,在魏国已经成为了国之栋梁,即便刘备、诸葛亮,都夸张郃勇猛,甚至说张郃比夏侯渊还强。

在魏国五子良将里,张郃寿命也很长,他活到了诸葛亮北伐时代。追击蜀军的时候,张郃因为中计,被诸葛亮的伏兵乱箭射死。

然而说起张郃之死,不少读者认为,他是被司马懿阴谋设计害死的。

至于理由,也很简单。因为大家都知道,司马家后来统一了三国。司马懿后期有谋反之意,他慢慢夺权,成为魏国实际掌权人,并考虑为儿孙铺路,剪除能人,所以就逼着张郃去追击诸葛亮,把魏国最后的名将张郃给害死了。

这种看法,又是一个典型的阴谋论。

先说说这件事的起因。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魏国,本来一切顺利,后来孙礼引雍、凉诸处人马二十万来助战,去袭剑阁;司马懿亲自引兵来攻齿城。诸葛亮设计,以逸待劳,杀得西凉兵大败。而就在这时候,永安宫李严来信了。

李严在信中说,东吴派人去魏国说和,魏国让吴国攻打蜀国。诸葛亮担心陆逊带兵,蜀国无人能敌,因此班师回西川。

就在这时候,张郃还不敢追击蜀军呢,还去问司马懿了。

张郃见蜀兵退去,恐有计策,不敢追之,乃引兵来齿城见司马懿曰:“今蜀兵退去,不知何意?”懿曰:“孔明诡计极多,岂可相拒?不如坚守,待他粮尽,自然退矣。”郃曰:“都督何故惧蜀兵如猛虎耶?惹天下之人耻笑也!”

司马懿坚持不肯追击,所以在祁山的蜀军,成功退到西川。等司马懿、张郃再去看齿城时,蜀军都退了,只剩下空城。

此时,司马懿确信诸葛亮要退兵了,所以提出了追击蜀军的看法,还问众人,谁敢去追。这时候,是张郃自告奋勇前去追击,但司马懿认为,张郃性子太急躁了,不能去。

懿大喜曰:“孔明此去,必有东吴消息也,谁敢追之?”大先锋张郃曰:“吾愿往之。”懿阻曰:“公性急躁,不可去耳。”郃曰:“都督出关之时,命吾为大先锋之职。今日正是立大功之际,却不用吾,何也?”懿曰:“今合兵法云:‘归师莫掩,穷寇勿追’。今蜀兵急退,险阻处必有埋伏,须十分仔细,方可追之。”郃曰:“吾已知之,不必挂虑。”

张郃坚持要去,司马懿还是犹豫,认为也许可以派别的将领去,毕竟诸葛亮又诡计多端,张郃性如烈火,很容易中计。但是,张郃铁了心要去追。不得已,司马懿只好答应。

懿曰:“公只要去,休要后悔。”郃曰:“大丈夫舍身报国,虽万死无恨!”懿曰:“不若另委别将追之?”郃曰:“何谓也?”懿曰:“公性如烈火,不能忍耐,恐中孔明之计。公今若去,悔之不及矣!郃大声曰:“孝当竭力,忠则尽命,有何悔乎!”

最后,司马懿答应了张郃,还说自己引兵接应张郃。

看到这里,读者应该也能明白了。张郃是非要去追击蜀军,司马懿反而几次阻拦,甚至考虑让别人去。但是,张郃不答应,这是基于他的性格和职位决定的。张郃本就性子急,何况他是先锋。

追击敌人时,先锋不肯主动,这不是笑话吗?所以,司马懿根本就没有逼着张郃去追击诸葛亮。

事实上,直到张郃追上了魏延,他都还有机会活下来。只要他能稍微冷静一下,完全可以看出来蜀军有问题。

郃大怒,回马交锋。不十合,延诈败而走。郃又追赶三十余里,勒马回顾,全无伏兵,又策马前追。方转过山坡,忽喊声大起,一彪军闪出,为首大将,乃关兴也,横刀勒马大叫曰:“张郃休赶!有吾在此!”郃就拍马交锋。不十合,兴拨马便走。

关兴的实力弱一些,打不过张郃很正常,他败走也正常。但是,张郃是了解魏延的,两人在阆中曾经大战过,当时张郃被张飞、魏延杀败。所以,张郃肯定知道魏延的实力。魏延才打十回合就败走,不是有问题吗?

张郃没有想到,就是因为他性子问题,总觉得蜀军败了,急于退兵。

而后,魏延和关兴轮流与张郃大战,到后面蜀军甚至丢弃绸缎等物件,把道路都塞满了。这时候,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名将,张郃多少应该能想到一点吧?这肯定不对劲啊!

郃大怒,拍马交锋,战有十合,蜀兵尽弃什物缎匹等件,塞满道路,魏军皆下马争取。延、兴二将轮流交战,张郃舍死追赶。看看天晚,赶到木门道口,魏兵各取财物,皆无战心。……郃十分大怒,挺枪骤马,直取魏延。延挥刀来迎。战不十合,延尽弃衣甲头盔兵器,披发引败兵望木门道中而走。

魏延又和张郃大战不到十回合,然后就丢盔弃甲,大败而逃,这正常吗?何况当时还有关兴,两人能轮流和张郃大战,难道不能一起来杀张郃?张郃怎么就想不到呢?

还有,到最后时,部下都看出来不对劲了,让张郃不要追击,但是张郃依旧不听。

张郃杀的性起,又见魏延不顾盔甲兵器,大败而逃,郃奋恨赶来。正赶之间,忽然一声炮响,背后魏军叫曰:“张将军休要追赶!他已去的远了!”郃生性急暴,只管追之。

已经听到炮响了,部下又提醒,张郃但凡稍微冷静一下,就此退兵,不再追击,他完全可以活下来。但是,他不听,只管追击。那只能说,张郃命到头了。

果然,再后来又一声炮响,蜀军伏兵尽出,从山上推下大石头和乱木柴,把张郃的路给挡住了。随即,乱箭齐发,张郃和百余名部将全被射死。

郃大惊曰:“误中计矣!”急回马时,背后早被木石塞满了归路,中间只有一段空地,两边皆是峭壁,郃进退无路。忽一通梆子响,两下万弩齐发,将张郃并百余个部将,皆射死于木门道中。

身为一名大将,追击敌人到只剩百十个部将在身边,这本身就是很危险的事情啊!所以说,张郃之死一点也不亏。一点也不冤。他就是性子急躁,也低估了诸葛亮的计谋,所以才会中计。

另外,诸葛亮其实是想射死司马懿的,没想到射死了张郃。可见,诸葛亮也没想到,张郃会追过来。

只听得山头上大叫曰:“诸葛丞相在此!”众军仰视,只见孔明立于火光之中,以羽扇指众军而言曰:“吾今日围猎,欲射其‘马’,误中一‘獐’。汝各人安心而去,上复仲达,早晚必为吾所擒矣。”

马指的是司马懿,獐指的是张郃。可见,诸葛亮也料想不到,张郃会追过来。所以说,张郃之死,本就是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这一年,是公元231年。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距离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还有18年呢意味着魏国的皇帝还是曹叡,而曹叡可不是那么好糊弄的皇帝。直到曹叡去世,还托孤司马懿和曹爽呢。

司马懿若是害死了张郃,莫非曹叡看不出来?那帮大臣看不出来?莫非他们还不如读者聪明?

从原著来看,直到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他被曹芳加封为丞相,父子三人成为魏国实际掌权人后,他才有除掉能人对手的心思。

司马懿谢恩回家,懿忽然想起:“曹爽全家虽诛,尚有夏侯玄守备雍州等处,系爽亲族,倘思骨肉之情,骤然作乱,如何提备?必当处置。”即下诏遣使,往雍州取征西大将军夏侯玄赴洛阳议事。

即便是这时候,司马懿也没想过谋反,而只是担心曹爽的亲族会作乱。

为什么说司马懿没有谋反之心?因为即便在公元251年,司马懿临终交待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时,也是告诫他们不要有异心。

司马懿染病至重,遂唤二子至榻前,嘱曰:“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以吾有异志,吾何敢焉。吾死之后,汝二人善事主人,勿生他意,负我清名。但有违者,乃大不孝之人也!”言讫而逝。

而且,司马懿也没有像曹操那样,说过“若天命在我,我当为周文王”之类的话。曹操说这话,显然是有做皇帝的心思,或者说让儿子做皇帝的意思。但司马懿的遗言,能看出来他没有这个意思。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司马懿临终的话,完全是可以相信的,何况他还是对着自己两个儿子,也没必要掩饰什么。

一个临死前交待儿子不要造反的人,一个不愿受九锡的人,会在20年前,自己只是一方统帅,没有实际掌握魏国大权的时候,冒着被皇帝怀疑、杀头的危险,去害死张郃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所谓“司马懿害死张郃”,或许仅仅是从《裴注三国志》引《魏略》中的一句“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而来。但若是带入到演义中,就不一样了。

演义是小说,和历史并不一样,读者需要分清。

0 阅读: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