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妈妈还没回来,女儿竟说要换护照做越南人?

颖丽谈育儿 2025-02-20 18:35:34

妈妈许久未归,女儿一句话让父亲难以接受

那天晚上,父亲正在厨房里忙着给孩子们做晚饭,锅里炖着排骨汤。

突然,10岁的女儿跑来,把手里的手机递到他面前:“爸爸,妈妈给我们发了红包!

”父亲接过手机,看着屏幕上的100块钱,愣了一下。

女儿却继续说:“妈妈还问我们有没有想她呢。

爸爸,我想去越南,想和妈妈一直住在一起!

一句话让父亲停下了手里的活。

他转头看着女儿,语气里透着不解:“为什么要住在越南?

咱们家在中国啊!

”但女儿却鼓起脸,声音带着委屈:“中国不是家,越南才是家!

我长大了要换护照,我想当越南人!

父亲站在那儿,无言以对。

锅里的汤不断冒着热气,但厨房却像压了一层冷空气一样沉默。

越南妈妈为何一去不回?

背后原因让人深思

事情的起因,其实可以追溯到一年前。

母亲小艳是越南人,因为自己妈妈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去年年中,她决定回越南照顾老人。

本想着陪伴几个月就会回来,可回家的日子一拖再拖。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艳还在越南当地找了一份工作,来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既可以贴补母亲治病的费用,也能减轻国内家庭的负担。

这一年来,小艳和孩子们的联系主要靠视频电话。

这种“小屏幕”里的陪伴,远远不足以填满孩子们内心的空缺。

对他们来说,妈妈没有回来意味着爱少了一份。

而小艳的决定并非不爱孩子,而是在家庭和孝心之间,做了两难选择。

父亲的无助:孩子为何疏远了自己?

对父亲来说,这一年也是充满挑战的。

他不仅要扛起工作,还要同时照顾两个上学的孩子,洗衣做饭、辅导作业,每一样都没落下。

他的辛苦,在孩子们眼里似乎并不值一提。

“妈妈给我们发红包,一次就100块!

”女儿说得很骄傲,而后语气又带着嫌弃:“爸爸,每次你就是给五毛、一毛,根本没用。

”话里话外,孩子明显更亲近那个远在越南的妈妈。

母亲偶尔的红包,成了她表达爱的纽带,而父亲每天默默付出的耐心和辛劳却容易被忽略。

父亲叹了口气,他知道,孩子们嘴里所谓的“爱”和“好”,其实是因为太想念妈妈了。

他感受到的不是孩子的疏远,而是他们的失落。

可是,他连自己都照顾不周的那些时刻,哪还有额外的力气去安慰这两个小人儿?

女儿的情绪爆发,只因对母亲的思念

一次视频通话中,母亲给孩子们每人发了100块钱红包。

女儿开心得拉着弟弟去抢红包,还催着父亲“快答应收下”。

可挂了电话,女孩突然情绪失控,大哭着对父亲说:“妈妈对我们最好。

你什么都做不好!

”她的情绪像开了闸的洪水,连她自己都没意识到,话里带着像大人一样的指责。

父亲知道,这是孩子压抑的思念终于找到了一个出口。

几个月来,两个孩子每天都念叨着“妈妈什么时候回来”,从最开始的哭泣到后来的沉默。

那份对母爱的渴望,全变成了对父亲的抱怨和“看似不合理”的要求。

后来,当父亲站在门口大喊“既然嫌我不好,我就走了”的时候,女儿终于慌了。

她堵在门口,不让父亲离开,还嚷着要一块钱去买零食。

父亲看着她,叹了口气,没有多说什么。

他知道,哪怕孩子嘴里抱怨着,却是怕自己也走了。

总结:家庭的爱,需要耐心与陪伴

在这个故事里,母亲的选择、父亲的无奈,以及孩子的情绪化表达,都指向一个核心:家庭中的爱,是复杂的、多面的。

孩子们的言语虽然像针一样刺痛父母,但背后不过是对缺失亲情的无助表达。

对于跨国婚姻家庭来说,距离带来的问题不可避免。

孩子需要的是稳定的支持,而不是单方面的物质给予或偶尔的联系。

父亲或许没学过怎么和孩子们沟通,但他的努力不该被忽视。

母亲也无意疏远孩子,而是生活将她推向了两难。

爱在这里不是明显的对错,而是沟通的两端如何找到交汇点。

这对夫妻的情况或许不是孤例。

我们每个人的家庭,都可能有类似的纠结:亲情和责任之间的平衡从来不容易。

但或许,我们能从中学会,去包容彼此的选择,听懂彼此的心声。

在每一段距离的背后,其实都藏着真正的爱,只是需要时间去发现和理解。

0 阅读:3
颖丽谈育儿

颖丽谈育儿

育儿路上,和你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