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入门,交易培训和阅读自学的差别

巴赫商业 2025-04-25 21:32:41

说到自学交易,目前大概有两条路。 一种是大量阅读相关文章或者书籍,一种是参加各类培训。

对于阅读来说,很多朋友总说自己看完了记不住,也没帮助。

为什么没帮助? 因为他根本就没有进行“有目的学习”只是看完一本书,和书中某些理念产生共鸣而已,会有一种满足感,但这种满足感并不能创造价值,所以花大量时间读几十本书,读完了道理一套接一套但操作还是老样子,原因就在这里。

随时间遗忘书中的内容是必然的,理解知识不代表能长期记忆知识,记忆了知识也不代表它有实际价值能转化成行为

就像我做了十几年交易,接触过的朋友绝多大数从书中记到学到的东西都是偏理念化的知识,但交易不是答题考试,它是行为和决策的艺术,太抽象太模糊的知识好处和坏处一样明显。

当然我并不是说阅读不好,而是不经思考的阅读效果很差

什么是有效阅读? 我认为你得同步打开一个笔记,当作者某些理念让你感觉和以往交易经历联系上的时候,去总结自己经历,换个视角重新解构它,写出你的认识代表你汲取到的知识开始内化成属于你的思想了。

这样一本书被你拆开,咀嚼过,才算真正读透了。 即便是花一个月时间读一本书,也要比读十几本强得多

就我自己而言,每天都在读书,每天读几页自认就足够了,读多了想不透也记不住

所以通过阅读自学,重要的不是你看了多少本书,背下来多少语句。

而是要看你读完这一本书通过思考和笔记和自身的经历产生了多大联系;当这种联系越强的时候,就是你能把书包中经验应用到具体交易行为的时候,此时读书才产生了真正的价值。如若不然,死读是浪费时间,还容易跑偏。公【巴赫交易论】号

什么又是无效阅读呢?就是缺乏目的性也不深入去推敲作者的逻辑,读完就忘,感觉有帮助就照搬。 偏偏交易和别的行业不一样,生活中我们读一本书,无论多少知识就阅读而言提供的满足感也足够愉悦心灵

但交易你一旦记住了某些“模糊化的理念”它可能就会产生对行为的影响,一旦使用的不正确就可能成为亏损源头。不是可以帮你盈利的知识,就大概率会成为让你亏损的知识。

比如幽灵规则一“持有正确仓位,开仓时假设它是错的”,我不排除有人用好。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开仓执行力来源于对当前机会价值的信心,而这种信心会变成你接下来顺势持仓的信念,如果一个人在开仓时还要抱着否定信号的念头,那么执行必然会产生心理冲突,又如何能果断执行,并在接下来的趋势中坚定信心长久持仓呢? 只怕被理念指引着进入另一条岔路。

思考本身就是为了解决书中内容和现实执行的矛盾冲突,而读书不经思考,你收获了多少知识,可能就会产生多少逻辑上的冲突,最终道理正确却知易行难!

所以我认为要么正确的读书,要么少读多写交易日志。

同时交易培训,很多朋友误解了它存在的意义,觉得是“高手制造机” 一样的东西,好像简单学点策略就能纵横市场了。

其实不然,它真正的意义是搞明白具体的落地方案和操作逻辑。相对于阅读来说,很多朋友一没有看书的时间精力,二刚接触没有多少经验做参照,读了也没有具体概念。那么它就是更加节省精力成本和时间成本的东西

它的优势体现在:

1、你吃透了一个操作体系之后,再去读相关书籍更容易理解知识,有过体验才有具体概念,不然很难解决逻辑矛盾。

2、更容易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操作理念是什么,就像“市场中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这句话。直观理解就是说市场不确定性,走势怎么走都有可能,看完就忘了。

但你有具体操作模式之后,就能联想到“阶段波幅和风险溢价的概念”, 继而联想到在强多头趋势中,再流畅的单边也需要考虑阶段波幅的损耗,考虑市场大量投机仓位积累导致隔夜回调的风险

此时如果有以往失败案例的话,我们剖析复盘一下就能容易理解,有些单子为什么顺势还会被止损? 因为它进场太晚,追到趋势末端,没有点位优势抵抗不了隔夜回调

进场时机拿捏也有问题,八成是对信号的反应太滞后,仓位管理也有问题,明知末端单子没有点位优势,还不去主动减平反而狂热放长线。

所以搞清楚操作逻辑,才能和某些知识对应起来获得启发,不然即便是读到很有价值段落,也当它是空话抛在脑后了

没有具体概念支撑的原则,就是一些意义正确的大道理。

3、有操作体系又能结合自身经历剖析问题,再遇见有价值的知识就很容易把它糅合进自己的体系加以应用。

没有固定不变的系统,我们都要去迭代,因为你的交易认知是会逐渐变化的,系统本身就是思想和认知的概括,不去调整不去迭代就否定了人的可成长性。

4、学习态度和实践态度的重要性我认为是五五开,在理解和推敲中我们是利用理性思维做思考,没有得失压力,没有负面情绪,所以看问题更加理性超然,也就有很多朋友觉得“我想明白等于我做到了” 等到了操作时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要么是各种理想的方案执行不了,要么是忽略了各种干扰因素导致心态波动,所以我一直在强调复盘训练的重要性,因为这是唯一不用挨打交学费就能在实践中暴露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渠道。

同时重要的不单纯是大量复盘,同样还有对结果的评估,这个评估可以自己来,也可以让别人来,各有好处

自己来,通过思维导图之类的整理,更容易建立起自我性格的画像,就像某些朋友大量复盘之后他知道了自己的性格特点:

A进攻性人格,容易膨胀,一盈利就过度追求机会低估风险,需要在单笔盈利后重点控制不乱做单

B保守型人格,对完美结果有执念,总是害怕犯错不敢行动,能理性判断但缺乏坚持,需要提前设定机会做好心理铺垫等等...

很多时候,搞清楚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容易在哪些行情中犯错是很有价值的事情。

就像某学员采纳我“想做某段趋势先去历史行情中找一段相似的复一遍盘”的建议,在这轮多头趋势中斩获不小,操作逻辑因为深刻的印象变得更加稳健,而不是该用的时候却因为时间太久变得模模糊糊。

复一遍盘,对趋势持续的时间和立场的信念就更强烈。 复看当时操作日志就清楚自己以往在哪些薄弱点犯错,从而去避免再次出现危险行为,可以说在趋势行情中不需要你判断多超前多准确,只需要少犯错不乱搞就能很轻松获得利润,犯错越少,利润越大。

而让别人来,是有时候身在局中不自知,换个角度看问题就能豁然开朗,就像有些朋友一亏钱,自己反思起来是千头万绪觉得各方面都有问题,此时换个视角去看可能就很容易发现问题的症结在哪个环节,引导去思考。

就像有个朋友跟我说“赚钱的信号总是不敢做,亏钱的信号总是进去挨打” 问题出在哪?

开始认为是自己信号设定有问题,想要额外加一条均线来标识提醒。但实际上是仓位过重产生的压力问题,惧怕亏损风险所以使他有意识的加了一个环节——信号出现之后,主观还要去权衡一下是否执行。

那么重仓习惯不解决压力源会消失吗? 会因为他设定了更多参照物而被抵消吗? 都不会,对亏损的畏惧不可能避免的让他犹豫。

所以有选择的执行自然导致他偏好在启动缓慢的走势中进场,也就“好行情不等人,等人不是好行情”了。

但朋友会下意识为自我辩护,把责任往外部推卸,因为重仓本身就是建立在他有内心“回本需求”之上,放弃幻想就意味着要承认亏损,承认回本是漫长且曲折的现实,这是很难做到的。

别人能说明白,但他自己却不愿意想明白。

这就是视角的差别,某些时候我们的心智会被需求所扭曲,看不见真正的问题,或者看见也把它遮掩起来不愿意接受。所以有个人能帮助坦然面对,是一件幸事。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自学,成本偏低,无基础的话学习曲线会延长一些,考虑到这一点阅读之前先想明白自己的学习模式非常重要,不然很可能会投入大量时间精力没收获什么东西对具体交易产生不了直接帮助。

而培训,虽然有几点好处,但问题是作者能力有差别,需要自己辨别,最好是观察一些作者其他内容看看理念是否契合。这里我就不多说了,希望朋友们自己衡量。

这篇文章是回应一个朋友的提问,想让我简单说说怎么快速入门比较好。但我还是写了篇长文,尽可能理性的去阐述我的视角下“阅读自学”和“培训学习”的差别,做个参考,最后也感谢大家的阅读支持

0 阅读:1
巴赫商业

巴赫商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