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家垴战斗再探讨:彭德怀刘伯承观点殊途同归!四点原因不该打

智胜聊历史 2023-07-07 09:16:00

1940年10月发生的关家垴战斗,至今已过去了八十多年,但对于该打不该打的争论依然没有一个定论。军迷们都知道,当年刘伯承极力反对打,而彭德怀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打。而经过多年的反思后,彭德怀在他后来的自述中表示这场仗得不偿失,并把关家垴战斗列为其军旅生涯中的一个败仗。

帅克觉得,既然当年主张打与不打的两个代表人物彭德怀和刘伯承的意见,最终都殊途同归,那么我们不妨沿着两位老帅的视角,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一下关家垴战斗不该打的理由。

第一,从作战指导上看,打的是硬碰硬,这不符合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基本指导思想。

早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中,毛泽东主席即说过,一切有把握的战役和战斗应坚决地进行决战,一切无把握的战役和战斗应避免决战,赌国家命运的战略决战应根本避免。

而我们再看关家垴战斗,在作战指导上恰恰打的是这种硬碰硬式的作战。当时,以为日军一个大队拿下来根本不成问题,以为在战略层面上打掉日军一个大队可以沉重打击其在根据地横冲直撞的嚣张气焰。但由于对双方综合战斗实力对比缺乏客观冷静分析,最后形成了一种“豪赌”式的作战。最终,尽管把自己手中能用的力量全部压上去,以为可以毕其功于一役,但结果还是打成了一个极为惨烈、伤亡极大的得不偿失的作战。

第二,从具体战法上看,打的是攻坚战,这不符合抗日战争以游击战为主的作战原则。

关于抗日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早在1937年的洛川会议上,毛泽东主席便明确了我军抗日战争的主要战法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不放弃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面对敌强我弱的客观现状,我军采取这样一个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一个战法,完全是一种正确的战略战术选择。

但关家垴战斗在战法上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与日军打起了堂堂正正的攻坚战战。特别是关家垴是一个较高的台地,部队进攻时需要仰攻,更是增加了作战难度。这种战法完全可以说是以己之短攻敌之长。而日军凭借着有利的地形、凭借着火力的优势、凭借着较强的战术配合,给我军造成了极大的伤亡。战斗实践证明,对日攻坚战的打法显然不可取。

第三,从作战目的上看,打的是消耗战,这不符合我军以战养战通过作战壮大实力原则。

战争的目的,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是一条很朴素的道理。特别是对于弱小的八路军来讲,更需要坚持这一原则。要知道,八路军刚组建的时候,整个129师才1万多人。这些人大都是经过长征保留下来的骨干,可以说都是革命的“宝贝”。然而,关家垴一场战斗,竟然一下子伤亡了几千人。这个消耗实在是太大了,代价是实在太大了。

我军向来注重以战养战,向来注重靠打胜仗缴获来补充。但关家垴这一仗不但谈不上任何缴获补充,反倒是吃亏太大了。这个作战效费比实在是不划算。这也是作为129师师长的刘伯承、386旅旅长的陈赓心疼不已、力主不打的主要原因之一。回过头来看,显然刘伯承、陈赓的想法更客观一些、更占理一些。

第四,从战斗意志上看,貌似体现的是亮剑精神,但这种得不偿失的亮剑杀敌并不可取。

有的人指出敢打是一种亮剑精神。当然,亮剑精神什么时候都应该肯定。但亮剑精神与真正的出剑杀敌、特别是一击必中并不完全一致。换句话说,战略上的亮剑与战术上何时出剑、怎样出剑、怎样出剑制敌,这需要有一个综合的考量。有的人指出抗美援朝战争我们不也是打了吗?不也是亮剑了吗?但细分析起来,抗美援朝战争与关家垴战斗并不具有多少类比性。

抗日战争开始的时候,我们无论从武器装备、单兵技术、战术等方方面面与日军的差距很大,甚至称得上有“代差”。而抗美援朝时,尽管我们处于综合劣势,但我们可以举国之力来打这场战争。特别是我们的陆军,从战斗作风、战术养成等方面比美军陆军一点也不差。因为那可是经过抗日战争、特别是三年解放战争洗礼的铁血之师。

还有一点,关于抗美援朝到底出不出兵的问题,当时很多人也看不清,也存有很大的不同意见。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沉淀看,毛泽东主席的出兵决策证明是伟大的、是高瞻远瞩的。而关家垴战斗经过几十年的历史沉淀,包括主张打的彭德怀都觉得是一个败仗,都觉得是一个得不偿失的仗。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按照当年的两个最主要的指挥者彭德怀和刘伯承的观点脉络,去给关家垴战斗下一个不该打的定论。

0 阅读:22

智胜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