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用药:米能够补虚益气,常食用米饭有助于滋养脾胃

言身的记事本 2024-02-26 16:35:39

我国是世界上粳稻种植面积最大、总产最高的国家,粳米特别是“东北大米”是我国人民喜食的“口粮”品种。粳米是粳稻的种仁,又称稻米,是稻谷的成品,其制作工序包括去壳、碾米、成品整理等。粳米的营养丰富,是我们所熟悉的谷类之一,同时也是人类的主要食粮之一。据历史记载,最早的种稻人是长江中下游的中国先民。粳米主要产于我国黄河流域、北部和东北部;在南方则分布于海拔1800米以上,较耐冷寒,是为中纬度和较高海拔地区发展形成的亚种。

谢老师点了点头,神情严谨而亲切。他开始解答小王的问题:“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在这七样事物中,米就是我们每天都会吃到的。”

小王连忙点头!睁大了眼睛。谢老师又说:“在中医药的发展历程中,善用米入药者,首推医圣张仲景。在他的经典著作《伤寒论》中,多次涉及到一味药物——粳米,其实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大米’或‘白米’,也是我们中国人最为常见和钟爱的主食。在中医传统理论中,米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米性味甘平,归脾胃经,具有健脾和胃、益气补中的功效。”

小王认真地记录下每一个点,不时点头示意自己理解了。接着,他追问:“老师,我还听说米在中药中也有应用,这是真的吗?”

谢老师微笑着肯定地回答:“是的,粳米在中药中的应用也颇为广泛。首先,粳米有清热解毒的功效,适用于一些热病热毒的患者。其次,米能够补虚益气,对于体弱、气虚的人来说,常食用米饭有助于滋养脾胃,增强体质。”

粳米,为禾本科植物稻(粳稻)的种仁。功能主治为: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渴,止泻痢。①《别录》:主益气,止烦,止泄。②《千金食治》:平胃气,长肌肉。③孟诜:温中,益气,补下元。④《日华子本草》:壮筋骨,补肠胃。⑤《滇南本草》:治诸虚百损,强阴壮骨,生津,明目,长智。⑥《纲目》:粳米粥:利小便,止烦渴,养肠胃。炒米汤:益胃除湿。

小王听得津津有味,不禁更加好奇地追问:“那老师,我还想听听,还有没有例子?”

《伤寒论》中白虎汤与粳米

谢老师细致地解释道:“在《伤寒论》中记载着一方治疗高热不退的良方——白虎汤,仅包含四味药材: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在这方中,生石膏和知母发挥着主要作用,它们的性味甘寒,对外界火热病邪引起的高热、烦躁、汗出不止、口干等症状(即、‘阳明气分实热’)有出色的清热泻火、生津除烦的功效,极为切合病症。然而,石膏和知母的寒凉属性对脾胃有一定损伤,尤其是在病邪侵袭下,人体抵抗力下降的情况下,过度使用寒凉药物容易伤及脾胃,使正气受损。因此,仲景在方中考虑到这一问题,巧妙地加入了甘草和粳米。”

小王不时点头,他感觉到自己得到了一些珍贵的知识。

谢老师笑着又说道:“其中,粳米在方剂中的作用主要是护胃养胃,以防止石膏和知母过于寒凉的性质对胃的不良刺激。此外,《伤寒论》中的竹叶石膏汤同样含有粳米,其功效也是和中养胃,体现了对胃部的关注和保护。这种巧妙的药物组合,不仅在治疗实证症状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了药物对脾胃的影响,体现了仲景在医学上的深厚造诣。”

小王听得津津有味,连连点头,迅速记录下了谢老师的话。

《备急千金要方》,平胃气,长肌肉

谢老师又说:“米作为主食,是人们维持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食物,应用形式多样。但在中医中,米也有其独特的药用价值。米主要发挥扶助机体正气、养胃护胃、增强药力的作用。正如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食治》中所言,粳米能‘平胃气,长肌肉’。”

“但要注意的是,虽然粳米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但更多地还是体现在药膳中。而米作为药用,目前应用的主要还是其炮制加工品,即稻芽。”谢老师补充道。

小王听得入迷,他觉得自己在谢老师这里学到了许多实用的养生知识。

小王又问道:“谢老师,您说道这个概念,我想起中医的药食同源,您能给我讲讲吗?”

药食同源和药膳

谢老师点点头说:“‘药食同源’是中医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意味着医药和饮食有着相同的起源。实际上,饮食的出现早于医药,因为人类最初是为了生存而摄取食物的。经过长期的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哪些食物有益健康,哪些食物可能对身体有害。”

谢老师又说道:“药膳是中医学知识和烹饪经验的结合。它是一种以药物和食物为材料,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食物,具有食疗作用。药膳不仅将药物融入食物中,赋予食物药用的功能,还具有营养价值,可以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因此,药膳兼具药物疗效和美味。”

药膳是“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延年益寿。

“但是,”谢老师的眉头微微皱起,“要注意,食疗并非一刀切的方法。不同的人体质不同,所需的食物和药材也会有所不同。在选择药膳时,务必先了解个体的体质,才能更好地发挥药膳的功效。”

小王点点头,表示理解。他问道:“那么,药食同源的理念在中医养生中具体如何应用呢?”

谢老师微笑着回答:“千百年来,中医经验积累丰富。我们通过不同的食材搭配和烹饪方法,可以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比如,对于一些寒性体质的人,可以选择一些温热的药材和食材,如生姜、红枣等,来帮助调节体温。而对于湿气重的人,可以选择一些干燥的药材,如茯苓、白术等,来排除湿气。”

谢老师继续说道:“又比如陈皮、粳米、赤小豆、龙眼肉、山楂、乌梅等等,它们既属于中药,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也是营养丰富的美味食品。”

小王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他好奇地问道:“那么,中药与食物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呢?”

谢老师微笑回答:“中药和食物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都可以用来防治疾病。但不同之处在于,中药的治疗效果通常更为强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药劲大’。当用药方法正确时,中药的疗效非常明显,但使用不当可能会产生较明显的副作用。而食物的治疗效果相对较弱。”

谢老师又解释道:“此外,虽然中药的药效强大,但一般情况下并不适合频繁使用,而食物则是我们日常必不可少的。我们的饮食习惯会对身体的平衡和生理功能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是逐渐积累起来的,所以正确合理地调配饮食,坚持下去,同样会起到药物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谢老师思索片刻,又说:“随着社会的演进,人类历史与文明的进程不断向前推进,而饮食与中药也在这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不断的变迁。这一变迁呈现出分合交错的轨迹。分,源自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神农氏,将饮食与中药分别应用于人体健康和疾病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状态;合,则是伴随着人们健康观念、养生及疗疾意识的不断提升,使得药与食的边界逐渐变得模糊。”

小王认真地记录下谢老师的话,心中充满对中医养生理念的向往。他接着问道:“那么,具体来说,中医家是怎么说的呢?”

谢老师微笑着解释:“早在《黄帝内经》中,对食疗的论述早已出现,其中提到‘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的观点。唐代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中进一步注释道,‘五畜、五果、五菜,用之充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病则谓之药’,明确表示谷、果、菜、畜等都有各自的四气五味,可用于养生保健和治病疗疾。由此可见,将药物融入食物之中,实现药食互补,是中华饮食文化与中医药传统文化独特而精妙的体现。”

小王听得入迷,不禁再次感慨中医之精深。他继续追问:“那么,平时我们在饮食上应该如何搭配,以达到养生的效果呢?”

谢老师微笑点头:“在饮食搭配上,要根据个人的体质、季节和健康状况进行调整。”

小王听得入迷,不禁心生敬仰之情。他感慨地说:“原来中医是如此注重预防,真是医道之高深啊。”

谢老师微笑点头:“是的,中医强调的是整体的平衡与和谐,通过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可以使身体保持在一个健康的状态。”

小王一边认真听取谢老师的讲解,一边快速记录下来。小王越发觉得这是一堂珍贵的课程。他最后问到:“老师,我每次都认真地做笔记,但总觉得还有很多知识需要深入学习。您觉得一个中医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养呢?”

谢老师微笑着总结道:“一个中医应该具备深厚的中医理论知识,同时要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此外,沟通能力和责任心也是不可或缺的素养。中医是一门综合性的医学,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小王心中默默地点头,感慨万分。他知道这不仅是一次学问的交流,更是一次心灵的启迪。在离开谢老师的诊所时,小王心中充满了对中医学问的热爱和敬仰。

谢老师坐在静谧的诊所中,回味着这次交流。他深深明白,传承中医文化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医者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在这个充满传统智慧的领域里,他愿意将自己所知所学传授给更多的学生,让中医的光芒继续照耀人类的健康之路。

《87种药食同源的中药汇总》

1 阅读:1
言身的记事本

言身的记事本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