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弼,字汝弼,号东海,松江府华亭人。官至兵部主事,晋员外郎。
为官清正,不畏强权,因讽刺时贵,遭当权者忌恨,被排挤出京。
他以狂草闻名于世,用笔奇崛,变化丰富。常常醉书,顷刻数十纸,疾如风雨,矫如龙蛇。更喜作擘窠大轴,怪伟跌宕,震撼一世,人称“张旭复生”。
《草书火里冰诗扇》
怪伟跌宕,颠张复生张弼以草书名世,青年曾师法“三宋”,盛年转而取法张旭、怀素。风格变得更加突出,作品更显怪伟跌宕。
张弼的草书在当时地位特别高,影响甚至超过了二沈,草书取法也并未受到当时“台阁体的影响,而是崇尚性情,追求自然之趣。
他的草书,初学三宋(宋克、 宋广、 宋琏),以宋克对他影响最大,从他的《宿友人别业诗翰》和《千字文》就能看出一二。
《宿友人别业诗翰》
章草笔意极浓,运笔开张,气势飞动,道劲古朴,率意自然。同时,字字独立,却无拘谨、局促之感,气息通顺;章法精严巧妙,波磔翻飞,多取横势,与宋克章草作品极为相近。
《千字文》
用笔跌宕起伏,笔势跳荡,结体错落有致,有大有小,线条忽糨忽细,忽轻忽重,变化丰富, 明显的看到了其将章草用笔融入其中,与宋克将章草、今草狂草完美融合的书风极为相似。
后来张弼觉得宋克的草书不够狂放,就开始学宋广。
宋广草书师法张旭、怀素,略变其体,笔法劲秀流畅,体势翩翩。张弼临摹宋广草书时间接的得到了张旭和怀素的笔意。
颠张醉素的草书笔势放纵,环堵跳荡,翻滚奔腾,骇人眼目;而点画刚劲,笔锋运动均见端倪,规矩法度十分严谨。章法结构上,一笔奔腾,多字飞动相连,字位随势参差变化,以多字联合、行间引带、顾盼、就让、俯仰等形成有机、生动、多样、平衡的审美整体。
然而这又不是人为刻意安排,生硬地拼凑,而是在驰豪疾书中随机应变自然而形成的。这时张弼发现原来颠张醉素的狂放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不但能够更充分表现自我,还能释放自己的心中的激情。
张弼草书取法张旭、怀素之后,脱离了元人复古主义书风的影响,更加注重性情的表达,也摆脱了宫廷书风对艺术创造力的限制,在草书书写过程中充分的表现自我,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成为当时名重一时的书法家。
《铁汉楼帖》
草书独具一格,犹有奔蛇走虺之势草书字无定形,当视其上下左右,因势而变,犹若夏云因风而变化,所谓“崩云落日千万状,随手变化立空虚”。
写草书贵在变化,要从参差中求和谐,对比中求统一,但是一切的变化还要遵循自然的法则。
张弼草书结体虽然没有王铎草书结体欹侧的厉害,但在当时“台阁体”书风尚具影响力的时代,已颇为难得。他在快速地书写草书过程中,遇到相同的字形能够自然而然的因势而变,绝不相同,堪称高手。如:
《题水月轩》
“人”字的不同处理,或撇收捺放、或撇放捺收,或撇捺分开、或撇捺相连,变化万千。
“中”字的处理,要么沉稳、要么飘逸,明显做了有意的安排。
“飞”字的处理,每个“飞”字的倾斜角度都不同,同样增加了作品的丰富性。
《梯云楼歌》
“上”字的不同写法,要么厚重,要么飘逸;“九”字的写法,根据周围字形的不同,因势而变。“楼”字,大小变化,各不相同。
张弼草书结体能够不被当时“台阁体”书风的影响,走向工整严谨一路,而是呈现出欹侧奔放一路,实难能可贵。
张弼草书有时也会进行线条的穿插,如:
《蝶恋花词》
第二行的“少”字,最后一撇无限的向左下方拉长,正好穿插到了第三行的“千”、“秋”两个字的中间,“干”、“秋”两个字为了避让“少”这一撇,被写得很小。
再如第三行的“万”字的一横,向左延伸,第四行的“芳”字为了避让这一横画,将右下部分留空,整个字呈右倾的姿态。
再看同样内容的另一幅作品,第一行的“事”字一竖向下伸展,一个笔画占了两个字的空间距离,下面的“何”字为了避让这一竖画,紧缩在“每”字的右下部,形成了强烈的大小对比。
第三行的“处”字向左伸展,占了第四行一个字的位置,紧接着下一个“人”字,一捺又向右穿插,连续的两个放纵笔画放在一起,却没有一点的做作之感,浑然天成。
内容同样的两幅作品,却用了不同的汉字表现书法章法中的穿插避让之美,可见张弼对这一手法的运用已极为娴熟。虽然没有像黄庭坚那样频繁的使用,但也让欣赏者体会到了张弼那大胆、夸张技艺,在当时也是极为难得了。
结语:
虽然张弼草书晚年师法“张旭”、“怀素”,二者草书酣畅淋漓,落笔如飞,顷刻间笔走龙蛇, 满纸烟云,但静而观之,无一失笔。
张弼自然而然的受到了他们二者的影响,书写速度也是以疾如闪电,迅如奔雷,以“速”取势。只是,在学到“速”的同时,笔力的丢失却是张弼草书的一大弊端。
张弼只学到了旭、素那豪情万丈的草书性情,却丢失了二者“如锥画沙”、“如印印泥”既有韧性又有力度的线条,导致用笔纤弱无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