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杰出的女政治家,其实一直都不在少数。
最有名的,自然就是唐朝的武则天,人家靠着自己的手腕,硬是成了一代女皇。而除了武则天之外,在其他朝代,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的女子,也不在少数。比如说西汉的吕雉,东汉的邓绥,北魏的冯太后,北宋的刘娥,元朝的答己,都是很典型的案例。
但是在这些女政治家当中,又有一类特殊案例。
她们可能并没有那么强的政治手腕,只是因为机缘巧合之下,就被推到了皇后或者太后的位置,开始执掌国家大权。然后,因为她们根本不懂怎么玩政治,就算侥幸掌权,最后也根本坐不稳位置,反倒是给自己招来了大祸。
这类特殊案例的代表,就是东汉后期的太后窦妙。作为汉桓帝的第三位皇后,她曾经在汉桓帝去世后,短暂掌控了国家的最高权力。但结果,这份权力非但没让她名留青史,反倒是她在短短几年之后,就因为政变失势,直接被软禁至死!
这个故事,其实是一个悲剧。
窦妙的故事,开始于她的家世。很多年以前,在窦妙还没出生的时候,她家其实非常有权势。当年在东汉中期的时候,窦家其实就已经出了一个皇后。这位皇后,是东汉第三位皇帝汉章帝的皇后。
而后来,汉章帝去世之后,这位窦皇后又曾经临朝称制数年的时间。在那几年里,窦家更是几乎把持了所有权力,权势达到了顶点。但可惜的是,后来汉和帝长大之后,为了夺回权力,就直接发动了政变,反杀了窦家。
因为那场政变,在那之后,窦家一下子就衰落了。
从亲戚关系上来说,窦妙的爷爷,和当年那位临朝称制的窦太后,属于族兄妹的关系。也就是说,这俩人有一个共同的曾祖父,然后他们的爷爷是亲兄弟。
而当年那场政变发生的时候,汉和帝对窦家的态度,也比较微妙。一方面,窦家确实阻挡了他掌握皇权,过于嚣张跋扈。但另一方面,当年那位临朝称制的窦太后,对他又有养育之恩。
所以,当年那场政变结束以后,汉和帝并没有对窦家斩尽杀绝,只是处理了几个关键人物。而窦家其他的族人,暂时就被冷处理了一段时间。至少在汉和帝在世的时候,窦家的人是很难再掌权了。
但这其中,又有一个例外。
这个人,名叫窦奉,也就是窦妙的爷爷。
窦奉作为那位临朝称制的窦太后的远方族兄弟,原本这辈子前途算是废了。但后来,不知道他到底付出了怎样的努力,最后还是做到了太守级别的位置。
在东汉历史上,太守已经算是高级官员了。如果平调入京的话,基本可以正常担任九卿级别的官员。当然,因为窦家当年的那些事情,窦奉想要去京城做高官,显然是不太可能了。所以一直到死,他最后也就是个定襄郡的太守。
但这也足够了。
太守这个位置,足够保证窦奉这一脉的传承。而接下来,窦奉又培养了一个好儿子。这个好儿子,就是窦妙的父亲,窦武。
从窦武开始,窦家开始复兴了。
据史书记载,窦武年轻的时候,走的是读书人的路子。在家族的安排下,他年纪轻轻的时候,就已经名动天下,成了关西地区有名的学者。而且,在窦家的宣传攻势下,窦武成了一个淡薄名利,德行高洁的读书人,后来更是做了老师,教授了很多学生。
靠着这份名声,窦武很快得到了当时士族集团的认可。尤其是士族集团内部的一些大佬名儒,更是对窦武非常重视。
这个身份,在接下来的历史当中,其实特别重要。
史书上没记载,窦武到底是怎么搭上士族这趟车?又是如何得到同时代那几位士族领袖的认可?但显然,后来,窦武得到了一个关键人物的支持。
这个人,名叫陈蕃!
在东汉后期的历史上,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简单来说,他是当时士族集团的领袖,无数读书人,都拿他当做偶像。
窦武搭上陈蕃这趟车的时候,已经是汉桓帝在位时期了。当时汉桓帝已经干翻了那位大权臣梁冀,开始独掌大权,然后开始解决国内的很多问题。客观来说,这时候的汉桓帝,表现其实还算可以。
但问题是,当时以陈蕃为首的那群士族大臣,依然还是不满意。
这帮士族大臣们不满意的点,在于他们总觉得:汉桓帝还是不够听他们的话!这帮士族总觉得,汉桓帝就已经完全听自己的建议。士族说什么,汉桓帝就做什么!至于说宦官和外戚,汉桓帝则是应该保持距离,尽量远离!
用后来诸葛亮的话来说,就是要‘亲贤臣远小人’。在这帮士族大臣看来,他们就是贤臣,而那帮宦官和外戚就是小人。
但关键是,在东汉的权力机制下,外戚和宦官,又是组成权力的一部分。尤其是到了东汉后期,外戚、宦官和士族,可以说是鼎足而立,共同支撑起了皇权。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让汉桓帝完全远离外戚和宦官,无疑是不现实的!
那该怎么办呢?
于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个正史上没有记载的‘隐藏计划’,就开始出现了。
从史书上记载的蛛丝马迹来看,当时士族集团的几位领袖,很有可能想要做一个特别重大的改变!他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控制外戚和宦官。也就是,自己扶持一股外戚,顶替原本外戚的位置。自己在扶持一股宦官,在宫里面掌握话语权!
这样一来,士族、宦官和外戚的背后,本质上就都是士族说了算。再之后,士族就可以随意拿捏汉桓帝,让汉桓帝完全听命于自己,执行自己的执政思想了。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窦妙的故事开始了。
在这个计划开始之前,士族们首先瞄准了外戚的位置。当年汉桓帝干翻梁家之后,又扶持了自己的一个宠妃邓猛女做了皇后。所以此时的外戚,就是邓家。
没有人知道,接下来到底发生了什么。因为史书上对于接下来这段历史的记载,特别隐晦。
史书上只是记载,后来,邓猛女这个皇后,开始和宫里的另一个宠妃吵架。这两个女人因为吵架而相互诋毁,最后把汉桓帝吵得实在受不了了,所以一怒之下,直接废了邓猛女,并且顺手清理了邓家。
在这个过程当中,士族集团似乎没有做任何事。但从后来的结果来看,这次废后事件,士族其实是最大的胜利者。
就在邓猛女被废之后,以陈蕃为首的一群大臣,立即做出了反应!他们第一时间送了一个女子入宫,而这个被送入皇宫的女子,就是窦妙。
没有人知道,当时窦家和这几位士族领袖之间,到底达成了怎样的协议。
但显然,双方已经有某种不为人知的合作。
因为在这次事件之前,窦家只是一个衰落的外戚家族后裔,窦武也只是一个在野的教书先生。虽然名气很大,但却没有官职和权力。
但也就是从窦妙入宫开始,接下来,故事开始变得不一样了。
窦妙是窦武的长女,当年年龄应该也不大。在那几位士族领袖的安排下,邓猛女被废之后,她被火速送进了皇宫。而接下来,那几位士族大佬又联名上书,保举她做皇后!
对此,汉桓帝自然是很不愿意的。当时汉桓帝其实还有另一个宠妃,名叫田圣!汉桓帝本来是想立这个田圣做新皇后的,但士族们不答应!而且,士族大臣们联合上书,要求必须得立窦妙做皇后!
史书上对于这段历史,记载的特别隐晦,所以我们也不知道,当时陈蕃这些人,到底是怎么说服了汉桓帝。反正最后,在这帮士族的逼迫之下,汉桓帝被迫立了窦妙为皇后。
而在窦妙被立为皇后的同时,窦家其他人,也被迅速提拔了起来。比如说窦妙的父亲窦武,很快就被任命为城门校尉。窦妙的堂哥窦绍,也很快被任命为虎贲中郎将。一时之间,一个新的外戚家族迅速崛起,当时东汉京城一半的兵权,都被窦家控制了。
而这一切,都是发生在短短不到半年之内。
半年之前,窦妙还是一个普通教书先生的女儿,没有任何身份。半年之后,窦妙一跃成为东汉最尊贵的女子。她的一举一动,都将牵动整个国家。
从这时候开始,窦妙就阴差阳错之下,推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央。此后的几年里,她将被历史的洪流裹挟向前,再也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
而接下来,在被立为皇后之后不久,历史上很快就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事,叫做‘党锢之祸’。
从时间顺序上来看,这段时间其实特别有意思。公元165年,二月底邓猛女被废,邓家被逐渐清除。七月,陈蕃升任太尉,正式成为朝堂上的头号实权官员。十月二十日,汉桓帝正式下旨,立窦妙为皇后。
然后转过年来,不到半年,党锢之祸就开始了。
熟悉东汉历史的人都知道,党锢之祸是一个很特殊的事件。简单来说,当时汉桓帝大赦天下,但是一些士族的地方官员,却直接抗旨不尊,杀了地方上为非作歹的宦官。此举让汉桓帝非常害怕,认为是士族集团在向自己施压争权,所以就开始大肆抓捕相关官员,并且给他们判了无期徒刑。
这一连串的事情,实在是很难不让人多想。
如果说,窦妙被立为皇后,是士族集团插手外戚这边。那么党锢之祸最初的开始,就是士族集团插手宦官群体。而这种插手,让汉桓帝敏锐的察觉到了异样,所以接下来汉桓帝才会忽然抓捕那些带头搞事情的士族。
但后来,仅仅只过了不到一年之后,汉桓帝就不得不再次大赦天下,把这些禁锢的士族给放了。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已经逐渐病入膏肓,命不久矣了。
因为以上这些政治风波,可想而知,在窦妙入宫之后,汉桓帝是很不喜欢窦妙的!甚至可以说,他很讨厌窦妙!因为窦妙的存在,严重威胁到了他的皇权!
可对于这些,窦妙不懂。
因为从小到大,她其实从来都没经历过那种政治思维的训练,她根本就不懂政治。所以,当汉桓帝开始冷落她之后,她只能把怨恨归结于其他的宠妃。窦妙坚持认为,是那些宠妃蛊惑了汉桓帝,所以她才没有得到汉桓帝的爱情。
而接下来,在汉桓帝病重之后,没过多久,汉桓帝就去世了。在汉桓帝去世之后,刚刚成为皇后仅仅两年的窦妙,就再次向上走了一步,成为了帝国的太后。
再之后,就是常规的权力交接操作了。因为汉桓帝去世之前,没有儿子。所以接下来,大家就只能从宗室当中,选了汉桓帝堂弟的儿子,过继到汉桓帝的名下,然后再继承皇位。
这就是汉灵帝。
因为当时窦家和那几位士族领袖,都是一派的,所以整个权力交接过程,没有任何风波。因为当时所有的权力,都在他们这一派的手里。而同时,因为窦妙做了太后,窦妙的父亲窦武,就被任命为大将军。窦家的其他人,也迅速掌握了实权。
而那位扶持窦家上台的陈蕃,自然也被窦妙委以重任。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东汉朝堂上的那些事情,基本上就全都被交给了陈蕃和窦武两人来控制。
而对于陈蕃、窦武上台之后的朝政,接下来史书上的描述,就很有意思了。《后汉书》对此记载为:陈蕃与窦武共同辅政,起用士人,气象一新,广征天下名贤。于是天下之士,无不延颈想望太平。
客观来说,陈蕃和窦武,这俩人确实很有能力。但同时,这段描述肯定是有夸张的成分。这倒也正常,毕竟后来写史书的,是士族的那帮人,他们的主观立场,肯定是希望士族掌权。
就这样,汉桓帝去世之后,一切都很正常。朝政有窦武和陈蕃管着,汉灵帝被拥立之后,暂时也比较听话。这样一来,窦妙这个太后,似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但就是在这段时间里,窦妙还做了另外一件事。
她把之前汉桓帝的那个宠妃田圣,当着汉桓帝灵柩前,就直接给杀了!而且,杀完田圣之后,窦妙还想把其他宠妃都给杀了。后来还是两个掌权的宦官,为这些宠妃说话,这才保住了她们的性命。
从这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出来,窦妙对这些宠妃,到底有多恨!或许,当时窦妙已经把自己一切的不幸,都归咎在这些宠妃身上了。
而再之后,随着汉灵帝的登基仪式完成,接下来的日子,却并没有像大家想的那么美好。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当时窦家和陈蕃这一派,已经掌握了所有的权力。所以陈蕃这时候就打算乘胜追击,直接把所有掌权的宦官,全部赶尽杀绝!
对此,窦妙其实也支持。在陈蕃的建议下,她很快下令,把之前几个掌权的宦官,全都干掉了。
但是同时,窦妙又启用了另一批对自己表露忠心的宦官。陈蕃和窦武的想法是,直接把这些宦官都杀绝,以后所有事情,都是士族说了算!但窦妙也不笨,她虽然不懂政治,但也知道权力不能完全交给外人,所以自己还是留了一部分宦官。
就是在这样的拉扯当中,转眼,几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在这几个月当中,陈蕃和窦武,一直在极力说服窦妙,让她杀光所有宦官。但窦妙这边,为了自己权力的稳定,却坚持拒绝杀人。
再之后,这个消息就逐渐走漏了。
得知这个消息之后,之前对窦妙表态忠心的那些宦官,顿时就坐不住了。他们很担心窦妙某天被说服,然后直接下令杀了自己。
于是就这样,这帮宦官开始向刚刚登基的汉灵帝靠拢。宦官们很清楚,汉灵帝如今已经做了皇帝,自然不可能甘心做一个傀儡。这样一来,汉灵帝自然是他们最佳的政治盟友。
就这样,在汉灵帝登基半年之后,宦官们忽然发动了政变。他们打着汉灵帝的名义,直接杀了窦武和陈蕃。而窦妙本人,也被他们暂时胁迫,软禁到了云台宫。
这场政变,后世史称‘九月辛亥政变’。
在这场政变之后,宦官们扶持汉灵帝掌握了大权。而窦妙则是在一夜之间,失去了所有的权力,父亲被杀,全家被流放!
但在政变结束以后,在如何处理窦妙这个太后的时候,汉灵帝却展现出了自己的坚持。汉灵帝认为,窦妙当年拥立了自己,对自己有恩。所以,汉灵帝坚持不肯下死手,只是软禁了事。
非但如此,汉灵帝还愿意坚持尊窦妙为太后,除了禁止自由行动之外,继续享受太后的待遇。
就这样,此后窦妙在云台宫,又被软禁了四年的时间。在这期间,汉灵帝还曾经带着百官,去给她祝寿,也算是给足了她面子。
但这些待遇和面子,无疑对窦妙没什么意义。此时的窦妙,其实已经失去了一切。
就这样,到了公元172年六月,在被软禁了四年之后,窦妙忽然听说,自己的母亲在被流放途中去世了。至此,窦妙在这个世界上,已经失去了全部的亲人。继续活下去,已经没什么意义了。
所以,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窦妙忧郁成疾。不到一个月之后,就直接病逝了。
从被陈蕃推上皇后的位置,到九月辛亥政变被软禁,这期间只有短短不到四年而已。在这四年时间里,窦妙体会到了人世间最极致的大起大落。从一个普通教书先生的女儿,变成了皇后,再变成太后,然后又被人软禁至死,失去了自己的一切。
归根到底,这其实都是她不懂政治导致的。
如果窦妙是一个懂政治的人,在汉桓帝去世之后,她第一时间就应该稳住自己的地位,抓稳所有的权力。而不是把所有权力,都给了陈蕃。更不应该在陈蕃提出诛杀宦官之后,依然摇摆不定。
其实以东汉的政治制度来说,不管是她重用宦官,还是听陈蕃的建议把宦官杀绝,最后的结果都不会这么惨。但问题是,她根本不懂政治,所以才导致了那个可怜的结果。
如果能够重新选择,或许,在一开始的时候,窦妙就不会选择入宫,不会去做什么皇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