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一家5代人住日军炮楼58年,因墙体太厚,耗费20年才通上暖气

友鸿阅览趣事 2025-02-09 05:02:38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感谢各位看官点击支持原创,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62年,青岛电力工人孙从孝一家搬进了“新家”,结果钥匙还没捂热,一家人就发现,这个“新家”好像有点不太一样。

原来,由于当时孙家一共有12口人住在一起,他们又大多都是青岛电力公司的员工,员工宿舍住不下这么一大家子人,便给他们分了一套“福利房”。

孙家人左看右看,发现这竟然是个炮楼,但好在一整个楼都给他们住了,地方大,一家人住在一起不拥挤,也就这么住下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孙从孝从父亲手里接下了炮楼的钥匙,几次试图改造这个炮楼都失败。

这个特别的炮楼到底是哪来的?为了改造炮楼,孙从孝又经历了什么?一切还得从抗日战争时期说起。

“重获新生”的炮楼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敌后战场广泛开展游击战,各种游击战战法层出不穷,日军吃了不少亏,为此十分头疼。

为了抵挡游击队的攻击和化解游击队的各种战术,日军修建了一种叫做炮楼的建筑,炮楼大多是用一种特制的厚砖头建造而成的。

游击队要想强攻,那就只有送死一条路可以走,因为炮火很难在短时间内攻穿这么厚的墙面,但炮楼上的日军却可以轻松攻击到游击队的战士们。

一般来说,游击队攻击炮楼都会挑晚上,趁敌人没及时发现自己的位置,抓紧时间进攻,只打两个小时,打完就跑。

而在山东青岛,就有这么一座年代久远的炮楼,它位于青岛市区内。

1945年日本投降后,这座炮楼被荒废,因为坐落于热闹的市区,加上其建造的十分坚固,拆除起来很麻烦,最后也就放任它在那待着了。

但炮楼的新用途却在十几年后被开发了出来。

1962年,孙从孝一家12口人蜗居在单位分配的一个20平的小屋子里,每天日常生活都十分麻烦。

其实一开始,家里也没有这么多人,可随着兄弟姐妹们各自结婚生子,家庭成员越来越多,日子也越来越难过。

他们倒也不是没想过分开住,可家里好几个人都是青岛电力的工人,为了工作养活一家人,他们只能日复一日地过着憋屈在小房子里的日子。

孙从孝的父亲眼见着生活都快要成问题了,便跑去向领导求助,他将自己家里的情况和盘托出,希望领导能给他们安排一个大一点的宿舍住。

只要不再像现在这么拥挤,住哪都无所谓。

领导了解了情况以后,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来到底哪里的宿舍能够住下这么一大家子人,苦恼之际,突然又想起了那座被废弃的炮楼。

虽然老旧了一点,改造空间也很大,但是里面的基础设施是一应俱全,附近也有公共厕所,位置也还算不错。

思来想去,隔天,孙从孝的父亲再次被领导叫来了办公室,拿到了一串钥匙以及一个地址。

孙从孝的父亲兴高采烈地回到家,跟所有人分享了这个好消息,即便大家还不知道这个新房子能有多大,但是只要比20平的小房子大,那就足够了。

搬家当天,一家12口背着大包小包的行李,终于来到了新家,可看着眼前的这座圆溜溜的炮楼,他们一时间差点以为自己走错了。

因为是炮楼,房子内的墙面厚实到隔音好得不得了,但是坏处却是,家里但凡有点难闻的味道,就很难散出去。

除此之外,炮楼内几乎没有一个完完整整能透进来一整面阳光的窗户,全都是一小块一小块的窗户,采光也很差。

不过好在这座炮楼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塞下这个庞大的家庭,至于其他的问题,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历经几十年的炮楼改造史

从搬进来第一天起,孙家人就频繁地经受着这座炮楼带给他们的“考验”。

炮楼里有相当一部分的区域都不能直接作为生活区,尤其是一些存放武器的位置,这导致一家人连个正经的厨房都没有。

采光更是个大难题,因为炮楼内根本就没有正经的电灯,一到了晚上,他们就只能用手电筒照亮,上学的孩子们连写作业都成了难题。

为了解决这些已经影响到一家老小生活的问题,孙从孝的父亲决定亲自动手,改造一下这个炮楼。

首先是厨房的问题,孙从孝的父亲带着一家人,将武器储藏库收拾出来,用沙土填平凹陷的地面,又找来砖块,一步步搭起一个传统的灶台,厨房就这么完成了。

其次是厕所的问题,炮楼里面没有厕所,他们每天只能去隔壁的公共厕所,由于使用频率高,孙从孝的父亲想办法将公共厕所改造了一下,便于大家使用。

最后是用水的问题,之前炮楼里没有接入自来水,要用水只能靠家里人一趟趟从外面的水井里取水回来用,又累又麻烦。

孙从孝的父亲苦思冥想,终于想到了将墙壁上的弹孔改造成水管孔的办法,用了各种办法,才总算成功让一家人用上水了。

考虑到生活的便利性,一家人后来又商量着把炮楼正式分好区域,休息区、生活区、工作区,一切也是走上正轨了。

随着冬天的到来,孙家人又遇上了新的难题,那就是这座炮楼里没有安装暖气。

要知道,北方的冬天,如果没有暖气,可以缩是非常难捱的,更别说他们住的还是个厚厚实实的炮楼,虽然外面的冷风灌不进来,但是里面的温度同样也上不去。

孙家人冬天唯一的取暖设备就是一个铁炉子,可是寒冬降临,12个人围着一个炉子烤终究不是个事,新的改造很快又被提上日程。

孙从孝的父亲又是改长炉子的烟囱,又是增加通风口,又是将被子和棉布挂在墙上隔热,但是基本上都没什么用。

十多年过去了,冬天始终是孙家人最怕的季节,暖气的问题也始终停滞不前,以至于改造炮楼的任务从孙从孝的父亲手上传到了孙从孝的手上,都还没能解决。

从1982年开始,青岛市政府决定陆续给全市居民楼安装暖气,这可把孙从孝激动坏了,火急火燎的就提交了申请。

装暖气的工作人员上门来勘察的时候,发现孙从孝家竟然是个炮楼,又看了看这又硬又厚的墙体,发现要在这么厚的墙上打孔简直是难如登天,供暖的事情也就搁置了。

孙从孝想到了当初被父亲用来通过水管的那些弹孔,感觉又看到了希望,既然不能打新的孔,那将弹孔改造一下,来当做暖气管道的通道不就行了吗?

于是,孙从孝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施工队,希望他们能够试一试,哪怕成功的可能性并不大。

施工队一边研究改造方案,一边断断续续地干活,终于,在2012年,孙从孝家的炮楼总算是通上了暖气。

此后几年的岁月里,孙从孝一家再也没有在冬天受冻了,但他们也即将迎来与炮楼的离别。

搬进新房,仍念旧居

虽说当初单位把炮楼分给孙从孝一家的时候,是当做“福利房”分的,但这房子住了这么多年,又曾经住过孙家五代人,房子也跟是自己的没有区别了。

九十年代的时候,接任了父亲的工作的孙从孝得到了一套单位分的新房子,彼时孙从孝已经结婚,搬出去住按理来说更方便也更舒适。

可难以割舍老炮楼的孙从孝还是没有搬走,而是选择继续带着妻子儿女住在炮楼里。

2004年,青岛市开始实行房改政策,居民可以购买自己长期居住的公房了,孙从孝深知这座炮楼对孙家人的重要性,马不停蹄地就去办了手续。

没过几年,孙从孝得知,自己原本分到的那套新房子即将拆迁,可以得到一笔不少的拆迁款。

孙从孝的儿女们收到消息,想着孙从孝这么多年一直守在炮楼里,也没真正住过正经的好房子,便决定一起凑一笔钱,加上拆迁款,给孙从孝夫妇买一套新房子。

孙从孝思虑良久,尽管非常舍不得待了大半辈子的炮楼,但是炮楼的确老旧,各种问题频频显现,自己和妻子都年纪大了,很多事情也处理不好,除了搬进新房子,孙从孝也是没有别的办法了。

于是,2015年,孙从孝和妻子搬入了新房子,没有了狭小的窗户,孙从孝夫妇不用出门就能晒太阳,宽敞的客厅和柔软的沙发,甚至崭新的电视机,没有一样不比老炮楼好的。

可是孙从孝却分外想念那些年在老炮楼里生活的日子,他和妻子时不时的就会回去看看,有时候光是搬把椅子坐在门口,和街坊邻居聊一聊天,孙从孝都觉得十分满足。

再后来,孙从孝决定拿出一部分退休金,用于修补炮楼,也算是给自己过往的回忆修补一下,周围的邻居得知,也纷纷加入。

这也足以见得,老炮楼不仅是孙从孝一家的回忆,也是街坊四邻共同的回忆啊。



0 阅读:0
友鸿阅览趣事

友鸿阅览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