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这个问题主要有三个原因:不想救,不能救,不敢救。下面我就三个原因简单阐述下。
首先,不想救。当时的世界格局是两极分化,秦国和赵国是当时的两个超级大国,无论哪个崛起,对于其他五国来说都是灭顶之灾,所以当时最理想的状态是秦国和赵国拼的两败俱伤,大家重新回到战国初期的平衡局面,所以大家对于长平之战都不想插手,希望两败俱伤好渔人得利。其次,不能救。当时各诸侯国即使想救,也有些力不从心,首先韩魏,经过伊阙之战后,元气大伤,加上后期秦国的远交近攻策略的一系列打压,自守尚显不足,根本无力相救,齐国刚从五国灭齐的阴影中走出来,国力还在恢复当中,况且赵也曾参与伐齐,齐国没趁机出兵已经算够意思了。燕国和齐国遭遇差不多,齐国复国时田单的火牛阵使燕国国力大损,使本来就很弱小的燕国更加吃不消,彻底失去了崛起的能力。也不能救赵,再者燕国是秦国盟友,就更不会救赵了。楚曾经是大国,但是此时国都已被秦人占据,国土大半归秦,加上白起的攻伐,楚国只有招架之力,毫无反击之功。最后是不敢救。据说在长平之战后期,曾有诸侯想去救赵,但是发现秦赵正在秘密和谈,就断然放弃了这个想法。因为一旦救赵,之后秦赵和谈,秦国就会把气撒到救赵的诸侯身上,当时除了赵国,又有哪国能抵挡秦国雄师呢?尤其是韩魏等国,秦国一旦与赵国和谈,从长平撤回的几十万人马都有可能顺道把他们灭了。所以当时当时诸侯是不敢救赵的。
不想救,不能救,不敢救。这就是当时为什么各诸侯长平之战袖手旁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