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完南京保卫战后,朱元璋还没高兴多久,立马陷入几乎众叛亲离的危局中,大批将领叛逃,一半的领土得而复失。
幸而地主们站在他这一边,他又一次度过危机。
之后,朱元璋马上杀死在平叛中立下大功、集团内官职仅次于自己的二号人物---邵荣。
朱元璋的帝王心术究竟是什么?
由此事也可一窥他日后大肆屠杀功臣宿将的逻辑和真实原因。
一、鸟枪换炮1360年五月,朱元璋在生死边缘侥幸存活,南京城下挫败陈友谅。
陈友谅根据地湖北在长江中游,顺流而下很方便,但撤退就麻烦了。再赶上逆风,他上百艘巨舰和几百艘战船就便宜了朱元璋,让其水军鸟枪换炮。
朱元璋用一年的时间进行调整,第二年七月,他率领徐达、常遇春诸将,“船列百余里”。溯江而上远征湖北。
朱元璋乘坐最大的海船,名曰龙骧巨舰,可容1300人,打着“奉天征讨,纳顺安民”大旗,心里美滋滋。
上次来这里,你朱哥哥还是小乞丐呢。
即兴赋诗一首,刘伯温你来给我修改:
《咏竹》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
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之后一个月内,朱元璋连克安庆和九江。尤其九江为陈友谅的都城,他带着老婆孩子跑了,临走前将宫殿、库府、船只悉数烧毁。
陈友谅集团作为资格最老、占地最广、战力最强的抗元集团,何以一次战败而衰败若此?
这就不得不从该集团的组织架构说起。
如上章所述,陈友谅集团早期为了应对元政府的围剿,采用了去中心化结构,各地山大王纷纷扯起明教大旗,从广东韶关、湖南湘潭再到重庆,南方大地上都是他旗号。
众好汉名义上认陈友谅为大哥,但从用兵到内政却自行其是。
在内政上,陈友谅自然知道跟地主知识分子重要性,跟大明第一才子解缙的爹解开这些儒家展开合作,制定出政令。可这些利于地主的政策到其他好汉地盘根本没人执行。
在军事上,陈友谅主力跟朱元璋决战南京城,他任命的江西省一把手胡国瑞却带兵打福建去了。
朱元璋大军一到,这些好汉们、地主们、跟陈友谅合作的儒士们,纷纷纳头便拜,反正跟谁混不是混?
守长江天险小孤山的傅友德,这可是大明日后第一猛将,却一矢未放,和“普”字辈老革命丁普朗一起拱手让出天险。
傅友德像
鄱阳湖旁的地主于光,也以鄱阳湖附近的饶州投诚于朱元璋。可他并不是软柿子,日后随明军北上与王保保决战,兰州城下被人砍下双手和头颅,一句软话不说,端的一条好汉。
陈友谅任命的江西一把手胡国瑞,湖北仙桃人,算陈的最核心班子,在得到朱元璋允诺保留军队后,也立即率部投诚。
朱元璋仅仅只是在长江上行船,整个江西省就归他了。
陈友谅在江西任命的儒士、合作的地主、他的结拜兄弟们,就这么一个个望风而降。
在此猫智深不禁感慨,得地盘不宜速,李自成不也是这样么?崇祯十一年仅剩十八骑逃入商洛山中,六年后已经打进北京城。闯王得天下太速,失天下也太易,仅仅山海关一败,大顺朝就一泄千里,无可挽回。
朱元璋随后亲临南昌,纳了陈友谅集团原江西负责人胡国瑞的长女,并命胡国瑞留任原职。之后,朱元璋任命远近闻名的浙东儒士叶琛为南昌知府。朱元璋还废除陈友谅征收的“军旅百需之供”,以换取当地地主的支持。
朱元璋曾在滕王阁上大摆庆功宴
九月,朱元璋命徐达兵发武汉。徐达军一到武汉就焚烧了汉阳城沿江舟楫,陈友谅立于黄鹤楼上,袖手观之。
徐达攻城不克,城外房屋悉令焚之。
之后徐达屯兵汉阳沌口,隔绝陈友谅与其发家之地仙桃的联系,必欲灭之。
陈友谅立于黄鹤楼之上,袖手观徐达攻城
二、张士诚出手眼看陈友谅要完蛋,张士诚终于出手了,在东线对朱元璋掀起一波波攻势。
张先是派大将李伯升率兵10w围困长兴。
长兴在太湖口,今天是隶属于浙江省湖州市下面的县。这地方位置重要,是太湖平原上的制高点和江浙的门户,由朱元璋集团最擅长防守的耿炳文带七千人镇守。
得知长兴被围,朱元璋先是派陈德、华高、费聚等三路兵救援,却被夜里劫营,驻军皆溃,救援失败。
之后,李伯升在长兴周边建了九个城寨,堵塞其一切对外通道,长兴已成孤城。
城中兵也曾主动出击,结果带兵的副帅刘成战死,耿炳文再也不敢出去。
随后长兴的护城河已被填平,昼夜被攻击,形势危殆。
朱元璋着急了,徐达、常遇春和邵荣先后回援,终于解了长兴之围。
在南线的诸暨,张士诚也玩出了花,其在城外50里出筑坝,一下大雨就放水淹城,战舰顺势攻城,惊呆了守将谢再兴的下巴。
虽然诸暨被勉强守住,但一下大雨张士诚就来一波战舰攻城,让谢再兴苦不堪言。
陈友谅得到了喘息之机,他不要经济了,在湖北大肆征兵,不管是农家还是商户,三丁即抽一为军,又有了一只数量庞大的军队。
三、军队叛乱第二年(1362年),朱元璋的形势更加恶化。
二月,戍守浙江金华的原苗军元帅蒋英、刘震、李福邀请浙江军区boss胡大海前往当地有名的八咏楼,借机用槌击头杀之。
八咏楼
《题八咏楼》李清照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金华用今天的话来讲,属于朱元璋集团的副中心城市,类似于上海的地位。南京长期面临陈友谅张士诚的夹攻,金华就成了其经济腹地,朱元璋为了建设该地,曾停留半年。至此金华沦丧,满城文武不降即杀。
胡大海对朱元璋集团极其重要,早在朱元璋还在滁州时,胡大海就成为先锋大将,后又成为该集团第一个方面大员,地位不逊于徐达。
与胡大海一起赴死的还有朱元璋精心安排发展经济的文官,如王恺、章诚等,能力都极强,且忠贞不二,宁肯被杀也不降。
随后,衢州和丽水的李佑之、贺仁德也相继叛乱。枢密院判耿再成,都事孙炎、知府王道同、元帅朱文刚被杀。
耿再成资历极深,是朱元璋集团第一个独立领兵作战的将领,早在没渡江前的和州之战就独领一军。
朱文刚为朱元璋义子,若能活到开国后,未尝不是另一个沐英。
孙炎更牛,刘伯温就是他招降的,其人面黑如铁,一足偏跛,和铁拐李似的。他善于雄辩,下笔也如快扫,百纸可立尽。辞彩烂然,惊动江东。孙炎曾经出游四方,以才气自负,所结交皆是当时豪俊。在朱元璋渡江后他前来投奔,受到重用,功绩斐然。
朱元璋攻占丽水后,认为该地在山泽之间,盗贼凭之聚集,非孙炎莫可治,遂命为处州总制 ,凡钱谷兵马之事悉委之。
至此,朱元璋的经济腹地被搅的一团糟。祸不单行,江西这边不安稳了。
三月,归附不久的陈友谅旧将祝宗叛乱,连胡国瑞的侄子康泰也参与进来。
叛军当天即攻克南昌,日后被封为开国六公之一的邓愈且战且逃,换了三匹马才保得性命。知府叶琛等一批文官死难。
叶琛与刘伯温并列“浙东四先生”,早在20年前就在元朝就做宣抚使,有丰富的行政经验,归附后也被朱元璋所信任。
同年七月,为朱元璋立下赫赫战功、贵为一方大员的诸暨守将谢再兴,竟在杀掉知州栾凤后投奔张士诚。
谢再兴在朱元璋集团中地位极高,他的长女嫁给了朱元璋当时的继承人朱文正,次女嫁给了徐达。
连这样的重臣都叛逃了,朱元璋集团内部到底发生了什么?
四、地主们的选择朱元璋集团在元末诸雄中的优点为军法严苛和专制度高。
但底下将领跟谁混不是混?张士诚大哥又讲义气,苏州那带又富裕,偏偏你朱元璋又是个事儿逼,为什么要跟你?
本猫遍览史籍,在局面未明朗前,只见过朱元璋的手下投奔张士诚,就没见过反着来的。
朱元璋对军法有种近乎变态的偏执,这从其后期动辄杀几万官员可见一斑,这一特点在前期就已显现。
上有所好,下面的执法者更会对此变本加厉。
比如在谢再兴叛逃事件,起因仅为其两个属下跟张士诚地盘下的杭州商人做生意。朱元璋知悉后,不仅杀此二人,且将头悬于谢再兴兵营。之后朱元璋又派文官李梦庚总制其兵马,这意味着给谢头上安一个上司,惹得其勃然大怒,率兵叛逃。
但也因军法严苛和专制度高,朱元璋集团部队的战斗力得到保证。
最关键的是,以浙东四先生为代表的地主们也站在朱元璋这边,宁愿身死也未被煽动。
没有了地方实力派的合作,军队的叛乱就像无薪之火,这证明了朱元璋与地主合作政策的成功。
猫智深不由想起,汉朝时,当刘邦得知类似浙东四先生的商山四皓坚定的站在太子一边,便知道了废太子刘盈而立幼子刘如意之事不可为,只得坐视戚夫人母子日后必将迎来的悲惨命运。
因此1362年虽然有多起叛乱,但还是被朱元璋平定。
在南线金华、丽水、衢州、诸暨等地,此时年仅25岁的朱元璋侄子李文忠迅速成长起来,填补了胡大海的空缺,成为浙东行省的一把手,和邵荣配合平定了叛乱。
南昌的叛乱也被徐达迅速剿灭。
五、两件事:杀与杀平定叛乱后,朱元璋迅速做了两件事:
首先是杀掉司法系统的大佬、特务头子宋伯颜不花。
杀酷吏这种事皇帝最喜欢干,比如汉武帝杀酷吏张汤,武则天杀酷吏来俊臣,这些人就像马桶,用到臭不可闻即弃。
如果这个酷吏还兼具特务,则效果更佳。比如朱棣弄死锦衣卫头子纪纲让多少文臣笑开怀,再比如斯大林死后大家马上一起弄死特务头子贝利亚。
宋伯颜不花原在元朝任相类似职务,有经验,归附后协助朱元璋组建了按察司,并被朱“授以耳目”。
宋伯颜不花这个名字有点怪,当时是蒙古人统治,许多人去朝廷任职后都给自己取个蒙古名字,就算今天你去外企还会被要求起个Tom赵或Allen刘呢。
朱元璋给他的罪名为“不与人辨曲直,拷掠污承”,说白点即让众将受了委屈,虽然目的是让朱元璋开心(“谄吾一时之喜”)。
宋伯颜不花的死法也充分显示了朱元璋的性格,足足处刑了三天:
第一天,朱元璋先是命卫士用“巨棍”在宋伯颜不花的“脅、背各打一百”,先抛在南京雨花台下,见其未死,命卫士将他扛到太医处救治;
第二天,揭开伤疤再打一百巨棍,未死,又送往太医处;
第三天,再拉出来打一百巨棍,终于死了,然后将尸身抛在市井。
宋伯颜不花就这么羞辱性的死掉了,连个汉名都没在史书上留下,只留下这个和笑话一样的汉蒙结合的花名。
朱元璋还将自己的心腹、浙江省司法系统一把手(按察使)陈宁也判了凌迟,但旁人一说情,朱元璋就顺坡下驴仅仅将其免职,一年后还给了个太仓市舶提举这种肥差。
后来陈宁更是主政一方,为了帮朱元璋搞钱用烙铁到处烧人,被称为“陈烙铁”。当然,朱元璋的手下,十个里面九个半都不得好死,陈烙铁后面被卷入“胡惟庸案”,全家结局不必多言。
第二件事即杀掉仅次于自己的集团二号人物、地位尤在徐达之上的邵荣。
如之前章节所述,朱元璋用手段弄死自己岳父郭子兴的儿子们后,由邵荣统领原郭家军,与朱元璋直属派系、以廖永忠为首的巢湖水寇系和以康茂才为首的新附派系并列为四大派系。
因为有郭家军彪悍的战力为依恃,邵荣在官位上一直以来是朱元璋集团中第二高。比如当朱元璋被韩林儿封为“吴国公”时,邵荣也被升职为中书省平章政事,他原来的官位枢密院同知则留给徐达。
虽然明朝官方史料中对邵荣的战绩有所隐讳,但现代学者仍推测出其在决定朱元璋生死的龙湾之战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在随后的浙江平叛中,邵荣又显威风:
平章邵荣等兵至处州,令院判张斌等分攻四门…平章邵荣及元帅王祐、胡深等兵攻处州,烧其东北门,军士登城以入……以王枯守之,邵荣乃还。
---《明太祖实录》
另外,在邵荣军来浙江前,守将李文忠就以邵荣的名义虚张声势,使想趁火打劫的张士诚军闻风丧胆,可见邵荣在当时的威势。
在平定了丽水之乱后,邵荣刚刚回到南京,其属下就告发他。《明实录》公布其罪状有3条:骄蹇、有觊觎心、常愤愤出怨言。
骄蹇,打胜仗自然会骄傲。
常愤愤出怨言,自己郭家军姓郭的都被你朱元璋弄死完了,出两句怨言都不行?
至于有觊觎心,武夫们喝酒喝多了什么话不敢说?
告状不奇怪,但挑这个时间点告状就奇怪了,更奇怪的是还让邵荣本人知道了。
邵荣这种武夫,脑子里哪里有这么多弯弯绕,见自己酒后说的牢骚话都被人告诉老朱,吓得真开始策划。
他难道想不到,他的团队早被朱元璋这种做局高手掺沙子掺成漏斗了么?
然后“会大风卒发,吹旗触上衣,上异之”,朱元璋就查出来邵荣谋反。
哈哈哈看来朱元璋连借口都懒得找,嗯,刮了一阵风,这是上天提醒我有人谋反,给我去查邵荣!
随后在被掺的沙子们提供的证据面前,邵荣也没辩解,大概是为了亲属和属下考虑吧。
朱元璋请邵荣喝了顿大酒,毕竟一起打过仗,然后“涕泣与诀”,诛之。
六、帝王心术想明白朱元璋为什么做这两件事么?
第一件事好理解,找替罪羊呗。
但第二件事,在用人关头杀掉集团二把手,其实我最初也想不明白。
直到我看到了李新峰教授的解释:
邵荣叛乱事件是朱元璋是其清洗策略的典型体现,在连遭叛乱的危急关头,朱元璋仍然从容不迫地清洗内部,以损伤元气换取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这一事件也与朱元璋日后牺牲运作效率换取稳定秩序,从而大肆屠杀功臣宿将,可谓一脉相承。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大家都以为朱元璋变了。
其实,他一直没变过。
本猫即是猫智深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部分参考资料:
《纪事录笺证》《朱元璋大传》陈梧桐《朱元璋传》吴晗
《国初群雄事略》钱谦益
《朱元璋的正面与侧面》李林楠
《邵荣事迹钩沉》李新峰
《郭子兴旧部势力的清除与归顺—兼谈邵荣“谋反”案的真相》夏玉润
道家文化行天下
分析的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