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祖先为何会失去丁丁骨?哺乳动物进化出丁丁骨,有什么...

张勋评社会 2024-11-06 12:11:01

在进化过程中,人类男性为什么会失去丁丁骨?

要想找到终极答案,首先要明白一点,雄性动物之所以会进化出丁丁骨,离不开生殖策略的影响,人类也不例外。

1. 科学家发现,有两类动物更容易进化出丁丁骨。

- 第一种是季节性繁殖的动物群体。这类动物繁殖时间短、任务重、竞争压力高。

- 第二种是一夫多妻制的动物。这类雄性动物对丁丁骨的需求更高,借助丁丁骨的支撑作用,雄性个体交配的时间(次数)得以延长,个体的繁殖优势也就更明显。

2. 人类失去丁丁骨,同样也和生殖策略有关。科学家推测,大约在 180 万年前的直立人时期,人类可能就已经告别了丁丁骨。当时的人类从谱系中和黑猩猩、倭黑猩猩分离出来,交配系统开始转向一夫一妻制,雄性之间的生殖竞争大大减小。

- 随着人类的进化,女性逐渐失去了定期发情的特征,全年都能进行亲密活动。和野生动物相比,人类男性追求配偶的竞争压力更低,亲密需求更容易得到满足,既没有生殖季节的限制,也无需再为了繁殖竞争而刻意提高交配时间。久而久之,人类的祖先逐渐失去了对这根骨头的需求,这很可能是压垮丁丁骨的最后一根稻草。

3. 2016 年科学家创建了一棵包含 3707 个哺乳动物的系统发育树,进一步揭示了丁丁骨进化的奥秘。研究者对丁丁骨的演化进行了 1000 次迭代,结果显示,哺乳动物的丁丁骨按照一定的频率出现或消失,平均获得了 9.5 次,丢失了 11.5 次。丁丁骨反复出现与消失,看似让人捉摸不透,实则体现了各种动物对不同生殖策略的适应。

- 科学家还发现,在丢失丁丁骨的动物中,相关基因仍保留着藕断丝连的特征,在今后的演化中,不排除(丁丁骨)会再次出现的可能性。丁丁骨“摇摆不定”的现象,在灵长类动物中同样存在。成年的秃喉是没有丁丁骨的,但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却存在丁丁骨分化的痕迹。这种现象表明,某些动物并未彻底丢失丁丁骨的相关基因,未来可能会失而复得。

4. 那么,丁丁骨到底有什么作用?雄性动物为什么会进化出丁丁骨这种结构?通过长期的系统研究,科学家发现,这根骨头其实大有用途。

- 一方面,丁丁骨能延长动物的交配时间。一般来说,拥有丁丁骨的动物,多数都能坚持 3 分钟以上,而且相对尺寸越大,交配的时间就越长。比如犬类的丁丁骨长约 10 厘米,交配时间可达 10-30 分钟。浣熊的丁丁骨平均尺寸约有 11 厘米,交配时间可持续一个小时。但也有少数例外,3 分钟以上的规律,并不适用于黑猩猩和倭黑猩猩。前者的交配时间只有短短的 7-8 秒,后者也只有 13 秒左右,但它们都有一根小巧的钉钉骨。

- 另一方面,对于某些物种,比如猫科动物,丁丁骨还能协助刺激雌性的生殖道,诱导雌性排卵,从而增加受精成功的概率。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根骨头也并不是百利而无一害,它也给雄性动物带来了骨折的风险。

- 2011 年,Shari 等学者明确指出,犬科动物的丁丁骨,存在常见的骨折现象。在 2000 年,还有学者报道了海象丁丁骨的罕见骨折案例。

5. 整体而言,丁丁骨是物种进化产生的适应性结果,与物种的繁殖策略是高度适配,互为影响的关系。

6. 最后做个简单总结,灵长类动物、食肉动物的共同祖先都具有丁丁骨,所不同的是人类的祖先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演化道路。男性追求配偶以及繁殖后代的竞争压力减小,不再需要丁丁骨的辅助来增强自己的繁殖优势,最终在进化中丢失了这枚神秘的骨头。但这也算不上什么遗憾,因为存在即合理,当下适合度最高的才是最好的。

0 阅读:1

张勋评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