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桑代克的猹
编辑 | 桑代克的猹
"暴力与权力"是一个涉及道德、伦理、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重要议题。"对抗式的快感狂欢"则强调了在一些情境下,个体或群体可能通过对抗、冲突或权力行使中产生的快感。
这两个主题交织在一起时,会引发关于权力滥用、正义、道德等复杂问题的讨论。
以下是对这两个主题的一些探讨:
**暴力与权力:**
1. **权力的定义与滥用**:权力可以是个体、机构或群体对其他人的影响力和控制能力。讨论权力滥用涉及到权力的边界、限制以及如何防止滥用权力带来的不公正和伤害。
2. **暴力的形式与影响**:暴力可以是身体上的、言语上的,也可以是心理上的。它可以导致伤害、恐惧和破坏。社会如何应对不同形式的暴力,以及如何平衡个体权益与社会安宁,是一个挑战性的问题。
3. **正义与道德**:权力行使和暴力行为是否在道德和正义框架内,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在一些情境下,暴力可能被视为自卫或为了实现正义,而在其他情境下可能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
**对抗式的快感狂欢:**
1. **权力与快感**:一些情境下,个体或群体可能通过对抗、争斗或权力行使中获得快感。这种快感可能来自于胜利、掌控局势、获得认可等。
2.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对于人们如何看待对抗和权力行使的快感至关重要。在一些社会中,对抗可能被视为英雄主义,而在其他社会中可能被视为破坏行为。
3. **后果与道德考量**:对抗式的快感狂欢可能会带来后果,如伤害、破坏社会和人际关系等。在追求快感的同时,个体是否应该考虑行为的后果以及道德责任?
4. **社会平衡与和解**:虽然对抗和权力行使可能带来快感,但社会需要寻求平衡和解的途径,以避免冲突升级和暴力扩散。
综上所述,"暴力与权力"与"对抗式的快感狂欢"是涉及复杂伦理和社会问题的主题。在讨论中需要考虑权力行使的正当性、暴力的后果,以及快感狂欢背后的社会和文化因素。
同时,社会需要寻求解决冲突和维护正义的方式,以确保个体和整体的安宁与发展。
“‘狂欢’是公共广场上的节日的主要特征,狂欢节的笑话即是广场上的主导话语。”
狂欢节上通常会有小丑扮演的滑稽国王、滑稽教皇等临时角色,昙花一现之后就被脱冕,加冕与脱冕两者不可分离、合二为一,鲜明地表现了狂欢式交替与更新的精神。
巴赫金将狂欢节中蕴含的内在精神归为两种——自由平等的对话精神与交替变更的精神。
狂欢化最初的直接源泉就是狂欢节,全民性和仪式性是狂欢化的外在特征,自由平等的对话精神和交替与变更的精神则是狂欢化所体现出来的世界感受。
理查·谢克纳在《环境戏剧》中指出,他一方面强调戏剧的仪式性,“仪式是他们自己精心准备的公开表演。”
另一方面强调戏剧是“社会变革的实验田和发起人,成了实验室。”2017年话剧版《哈姆雷特》充分体现出狂欢节的仪式性。
它的结尾是开放自由的,导演没有给出封闭固定的结局,即使看似完结,但隐含着故事中的人物及事情发展仍处于未完待续的状态。
这种未完待续、未完成的状态也是狂欢化特征之一。
快感生成意图是指人们在追求愉悦和快感的过程中,制定和实施各种行动和计划。这涉及到个体如何选择、决策和行动,以满足他们的欲望和愉悦需求。
社会反思则是指对社会现象、价值观和行为的深入思考,旨在理解其意义、影响和可能的问题。
将快感生成意图与社会反思结合起来,可以探讨人们在追求快感时所面临的道德、伦理和社会层面的问题。
以下是关于快感生成意图与社会反思的一些讨论点:
1. **道德与价值观的冲突**:在追求快感时,个体的行为可能会与社会的道德和价值观相冲突。社会反思可以帮助人们思考在追求个人快感时,如何权衡个体的需要和社会的道德标准。
2. **后果和责任**:个体的快感生成意图可能会产生各种后果,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社会反思可以促使人们思考他们的行为如何影响自己、他人和整个社会,并考虑如何对这些后果负责。
3. **公平和公正**:某些行为可能在追求个体的快感时会对其他人造成伤害或不公平。社会反思可以引导人们思考行为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以及如何避免剥夺他人的权利。
4. **社会文化影响**:个体的快感生成意图受到社会文化影响。不同文化可能对快感和欲望有不同的看法,因此社会反思可以探讨不同文化对快感生成意图的塑造作用。
5. **可持续性与长远考虑**:个体的快感生成意图可能会追求短期的愉悦,但社会反思可以促使人们考虑到长远的影响和可持续性,以及如何在追求快感时也考虑到未来。
6. **权力和影响力**:在一些情况下,个体的快感生成意图可能会与权力和影响力有关,可能会影响他人的决策和行为。社会反思可以引导人们思考如何在行使权力和影响力时保持责任和公正。
总的来说,将快感生成意图与社会反思结合起来可以促使人们更深入地思考个体的欲望和快感如何与社会价值、伦理和责任相平衡。
这有助于个体更全面地考虑他们的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以及如何在追求快感时也尊重社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
狂欢广场是巴赫金狂欢理论的重要概念。巴赫金所论述的狂欢广场,最初是指古希腊罗马以来,尤其是中世纪时一些重要节日庆典所发生的“广场和它毗邻的街道”。
逐渐地,“狂欢节也进入了室内”,再之后,“只要是各种人相遇和交往的地方———街道、小酒馆、道路、澡堂、船甲板等等,都会获得……狂欢广场的含义”。
巴赫金在《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中指出:“说话人与广场上的人群打成一片,他不与大家对抗,不教训、不揭发、不恐吓众人,他与大伙一起发笑。
任何一种统一的、哪怕是稍稍有点阴森、严肃、 恐惧、虔敬、顺从的音调都未透到他的言语中去。
这完全是欢快的,无所畏惧的,洒脱不羁和坦率直白的言语,与种种言语的禁忌,限制和客套不同,它自由地唱响在节日的广场上。
在2017年话剧版《哈姆雷特》中,最能体现广场氛围的是在主舞台背后仅隔一道玻璃门的舞台,玻璃门后的舞台是一个狂欢的广场,在这个狂欢的广场上,人们亲昵地交谈,无拘无束,就连国王、王后也会俯就,以 平等身份加入愉快的交谈。
在这里,没有高低贵贱的等级秩序或是尊卑秩序的繁文缛节,而是包括国王、王后、奥菲莉亚、波洛涅斯、雷欧提斯以及其他王公贵族/大臣/女眷在内的所有人同台,纷纷手持香槟,甚至有男士一边交谈一边抽烟。
奥菲莉亚时而亲昵地轻轻拍打王后的肩膀,国王礼貌地亲吻女士脸颊。于身处广场的众人来说,重要的是获得身心解脱的快感,并且与众人毫无拘束地亲昵得交流。
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狂欢场景则是国王和王后两人尽情跳舞、拥抱、亲 吻,抛下身份等等概念,尽情享受跳舞的时光。他们从规训中解脱出来,从等级地位等等社会境况中解放出来,沉溺那些被压抑的快感之上。
而当哈姆雷特发现父亲被谋杀的真相后,戏剧开始走向高潮。玻璃门后的狂欢广场消失了,直到最后众人都赴死后才重新出现,这时死去的灵魂相聚在一起, 狂欢的广场仿佛变成了天堂。
死去的人们在这里相会,相拥,亲昵交谈……在这里同样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大家友善而友爱地对待对方,经历过生死后,仿佛更加珍惜彼此,互相紧紧拥抱在一起不愿分离,低声倾诉,甚至还携手起舞。
这部戏的另一个高潮带来了全场的狂欢,“翻了个的生活”,看戏的观众也变成了剧中的演员、剧情的一份子,也共同参与了加冕—脱冕的仪式。
在演绎戏中戏时,主要演员们坐到了第一排的观众席中,和观众一起观看《捕鼠记》,这场戏是和所有人的狂欢,整个剧场中的狂欢。
即模糊戏和现实的概念,让观众自动带入到戏的剧情中,也成为戏的一份子,因为演员走下了舞台,将观众席和观众当作创作剧情的一部分,这时观众不再是被动地看戏,而是成为戏中一部分。
他们和舞台的隔阂被打破了,为演员坐在观众席中演戏,他们的视角和观众相同一看向舞台上的戏和屏幕,此时打破了看戏与被看的界限,观众也被带入戏中。